林远在国营饭店简单吃了碗打卤面,填饱肚子后便骑着自行车准备回厂。
车子刚拐出胡同,驶上相对宽敞的大路,他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街对面,一个穿着呢子大衣身段窈窕发型时髦的侧影,恰好推开“老莫”(莫斯科餐厅)那厚重的玻璃门走了进去。
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林远立刻认出了那人——正是在“泰山号”上代号“夜来香”,自称澳门名媛,真名苏珊娜的女人。
她果然没有留在天津,而是跟着陈嘉坤到北京来了。
林远的心猛地一沉。
苏珊娜出现在这里,那另一个在船上对陈嘉坤表现出异常兴趣的“威廉·福斯特”,那个自称旅行家的家伙,十有八九也象闻到腥味的猫一样跟过来了。
尽管下船前他已经隐晦地提醒过陈嘉坤要提防这二人,但陈嘉坤毕竟是商人,警剔性有限,而且这两人手段狡猾,难保不会用其他方式接近套取情报甚至进行破坏。
“真是阴魂不散……”林远心中暗骂一句。
他瞬间意识到,这件事已经超出了他个人能够私下处理的范围。
涉及到可疑的外来人员,尤其是可能带有特殊目的的,必须由专业部门介入。
他不想,也不能把自己和家庭过多地牵扯进这种潜在的危险旋涡中。
念头电转之间,林远立刻调转了自行车车头,放弃了回厂的打算,用力蹬着车子,再次朝着冶金部的方向疾驰而去。
这种事,找杨主任汇报是最直接、最正确的渠道。
赶到冶金部,杨主任果然还在办公室里伏案工作,手边还放着没来得及收拾的饭盒,真是敬业得中午都不休息。
见到林远来,杨主任有些意外,“林远,你过来是有什么事?”
林远关上办公室门,神色凝重地走到办公桌前,低声道,“主任,有件重要情况向您汇报。”
他随即将自己在“泰山号”上如何结识陈嘉坤,以及苏珊娜(夜来香)和威廉·福斯特两人如何频频有意接近陈嘉坤,言行中诸多可疑之处,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主任,我怀疑这两个人的身份绝不象他们自称的‘旅行家’和‘名媛’那么简单。
他们处心积虑接近陈先生,目标很可能不仅仅是他这个人,或者他带来的投资,或许还有更深层的目的。
现在,这个苏珊娜已经出现在北京,那个威廉很可能也在。
如果他们要继续接触陈先生,必然会想办法入住北京饭店或者在其附近活动。”
杨主任听着林远的叙述,脸色逐渐严肃起来。
他深知陈嘉坤这样的爱国侨商及其带来的投资和技术意向对国家的重要性,也清楚国际斗争的复杂性。
林远提供的这个情况绝非小事。
“你的判断很有道理。”
杨主任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这件事确实不简单,已经超出了普通的商务接待范畴。
你放心,情况我了解了,我会立刻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力量,对这两个可疑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监控,确保陈先生的安全和他投资事宜的顺利进行,你提供了非常及时且重要的信息。”
得到杨主任明确的答复,林远心下稍安。
他知道,这件事交给专业部门处理是最好的选择。
“那就辛苦主任了。没其他事我先回厂里了。”
“好,你去吧。这件事你做得对,保持警剔是好事,但也注意自身安全,不要再与他们有任何接触。”杨主任不忘叮嘱一句。
林远点头应下,这才转身离开冶金部。
骑在回厂的路上,他感觉轻松了不少。
将烫手山芋交了出去,自己尽了公民和干部的责任,又避免了深陷其中,这个处理方式可谓恰到好处。
剩下的,就看上面的安排了。
而另一边纺织厂这边林婉晴也收到了这一年来的肯定。
今年,厂工会在主席牵头林婉晴负责组织下,成功举办了好几场形式新颖、气氛热烈的“青春联谊会”。
活动对象不仅限于本厂,还联合了附近的机械厂、印刷厂、食品厂等多家单位,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这些活动彻底打破了以往单调的座谈会模式,融入了林远私下给她提点带着后世影子的巧妙构思:
不再是干巴巴的自我介绍,而是设计了需要男女协作的“生产技能趣味赛”(如女工教男工钉扣子,男工教女工拧螺丝),在轻松交互中增进了解。
设置了“自由交流角”,准备了糖果和瓜子,营造放松氛围。
甚至还搞了小范围的“革命电影观摩会”和“集体舞会”,在严守纪律的前提下,极大地调动了年轻人的参与热情。
这几场联谊会成果斐然,不仅成功促成了几十对青年男女创建恋爱关系,有效解决了部分大龄青年的个人问题,稳定了职工队伍,更因为形式活泼、成效显著,引起了上级工会和妇联的高度关注,甚至还被《北京日报》的通信员写了一篇小报道,点名表扬了红星纺织厂工会在关心职工生活,解决实际困难方面的“创新举措与积极作为”。
作为这一系列活动的内核策划者和组织者,林婉晴的名字自然进入了厂领导乃至更上级领导的视野。
在最近的厂党委扩大会议上,专门讨论了此事。
厂长在会上充分肯定道,“林婉晴同志来到工会时间不长,但工作积极主动,富有开拓精神。
她牵头组织的联谊活动,社会反响很好,给我们厂带来了正面影响,也体现了我们工会工作的温度和深度。
这样的年轻干部,我们应该大胆肯定,予以重用。”
很快,厂里的任命和奖励就下来了:
林婉晴工作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破格晋升两级,并在厂内文档中明确其“在工会工作中发挥了内核骨干作用”。
何美华作为副手积极配合,工作到位,晋升一级。
接到通知时,何美华心里是既高兴又服气。
她私下对林婉晴说,“婉晴,说实话,要是让我来牵头,肯定搞不出这么大动静这么好的效果。
还是你有点子,有办法!这次跟着你沾光了。” 她是真心认可林婉晴的能力。
林婉晴自然是谦逊地回应,将功劳归于集体。
但心里清楚,这自然是少不了丈夫林远时不时的提出那些小建议,比如“注重交互体验”、“营造轻松氛围”,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凭借这实实在在的政绩和上级的肯定,林婉晴在纺织厂工会彻底站稳了脚,是大家公认的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