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大喜日子又叫春耕节、青龙节。
在南宋时期,行宫会举行一项叫做什么“挑菜”的御宴活动,只是热度并不大,并未推广开来。
赵扩没兴趣参与,他一大早就带领官家赵昚安排的多名禁军保安以及内侍宦官从东便门离开行宫,前往早就惦念许久的杭州西湖。
整套茶具、多个杯碗、一包茗叶也被带上。
虽然是贵重的嫡皇孙,但爵位还是郡王层次,想出门玩的话,难度不算多大,唯有太子赵敦与太子妃李凤娘照做就格外麻烦。
谁让前太子赵愭的英年早逝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宫外被鲁莽轻狂的读书人们冲击,吓得心悸,还吃错御医开的药导致悲剧发生。
所以嘛,东宫太子最好别轻易离开行宫,乖乖服侍自己的亲爹,安心等待皇位的传承。
外边,赵扩在诸多禁军保安以及内侍宦官的拱卫中,乘坐马拉轿车向着目的地驶发。
绕过凤凰山,沿着万松岭,要到雷峰塔附近,从那边乘舟。
而彭龟年、陆九渊、陈傅良也有安排宦官们通知这些文官到西湖附近跟随平阳郡王游玩了。
有时间差的。
途中,赵扩通过车窗观看山川一带的各种建筑物。
有低矮的民居,有功能不同的各类店铺,高大阔通的宅院,以及枝叶稀疏的林木丛。
这其中的空间,远处驻足相当密集的各色人物。
能够住进临安府,还是靠近万松岭那边的居民群体,身份有很多都是权贵家属以及附属的仆役。
他们远望车驾,可没有畏惧皇权的心理,仅仅从容或者高兴,何况车驾显示的级别只是郡王层次。
“哈,不带怕的哟。”
赵扩的视力极佳,能够远远发现人群正在凝聚什么氛围,不由得低声吐槽。
吐槽完,他笑了笑,自己又不是满清的皇帝,出行要逼凌平民百姓纷纷下跪磕头借此摆谱。
如果有朝一日,他当官家也不会强迫老百姓总要下跪磕头,懂得作出基本的礼节就好。
当马拉轿车停靠下来,所处的地方是雷峰塔塔下的坡地。
阳光明媚,寒风轻拂,还没有夕阳的霞光映照这座高塔,戏本里的白素贞也没被关押在底下。
西湖湖水复盖在高塔前方,颇有烟波浩渺的意象;鸟儿横飞,支脚撩开圈圈波纹。
在稍远的局域,是南屏山以及净慈寺的位置,南屏晚钟的景色会在那里通过特定时间展现。
赵扩下了马车,目光扫到前方的雷峰塔,这可是保留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历史文物”呀。
他看啊看,心情很好。
“大王可要进塔里转转?”
一旁的冯俭见赵扩目不转睛地盯着雷峰塔,就恭声咨询,徜若大王要进去转转内部就得陪同。
“不必了,我们就在这里等龙舟划来,还有彭翊善等人,就乘舟逛逛这片广阔无垠的湖泊。”
赵扩没兴趣进塔,至少这次外出没想去,于是开口拒绝,只想在这里先站着赏湖望岭。
方圆几里,人迹罕至,大概是经过清场的效果?
随后,价格不菲的高头龙舟就从西湖的另一端划过来,赵扩一行人纷纷登上舟内,即将开船。
陆九渊与陈傅良是一块随宦官们到夕照山那边的雷峰塔,然后见到面容凝重的彭龟年现身。
“彭翊善?”陈傅良率先试探性呼唤他一下,而陆九渊则行礼,没有接着开口。
“陈参军、陆教授。我们先上舟船吧,奉大王的旨意来此,就不要让大王久等不至。”
彭龟年礼貌的拱手,姿态稳重地回应招呼,就指出今天的主题任务是跟从赵扩坐船游西湖,咱仨还是别待在雷峰塔塔下闲聊。
“诚然。”
陈傅良闭嘴,三个平阳郡王的属官就跟从宦官们去湖畔处,只见一艘高头龙舟停留在那边。
出入口有禁军保安看守,兵卒确认彭龟年等人的身份才放行,然后在船中见到赵扩。
“小王可算等来三位先生,今日天色极佳,很适宜外出,就做主安排这些事情了。”
身穿保暖锦衣的赵扩笑呵呵地接近他们,一边招呼一边解释自己在今天安排的主张。
“诚劳大王动心考虑,臣何至于受此礼遇。”
陈傅良连忙行礼,表示赵扩太重视他了,内心有所感动。
初次见面后,要走时,平阳郡王是亲自送他以及陆九渊到宫门附近才肯折返回府邸。
重点是,人家还将据说是亲自手抄的文稿递送为礼物,文稿分别是两人以往的作品。
唯独奇怪地掺杂陌生又不容易辨识的支离字体。
这会儿,竟然还花心思搞来一艘龙舟请他们来玩,态度够好,还堪称温和体贴,不愧有贤王之资。
“大王有心了,虽然臣更愿意留在府邸匡导大王进学,但……应是官家许可,臣该来。”
彭龟年板着脸,尤豫后,仓促找个理由声称自己必须捧场。
“陆九渊谢过大王,下臣有幸陪驾游湖,再次感激。”
轮到陆九渊回话,他就躬身说出这般好听话,用上陪驾一词。
咳咳,哪怕是郡王,人家肯定也有仪驾啦。
“先生们要长久辅助本王,自然要多加亲近,呵呵,该随吾登临甲板看一看湖光山色了。”
赵扩用温和地腔调说道,少有的附加本王的自称,不经意间,那双明亮伶敏的眸光格外犀利。
那之后,在说说笑笑中,众人登临船身顶端的甲板了,上边的位置早就摆长桌,放置茶具。
绳索解开,高头龙舟终于缓缓行驶在澄澈碧绿的西湖水面,先朝着小瀛洲出发。
“湖中湖、岛中岛”的名头正是靠那座岛传开,还包括了三潭印月的着名景色。
“苏东坡应该上过这吧?”
赵扩望着岛屿外围的林木,只是随口问道。
站他身旁的陆九渊就讲述苏轼在这座岛屿的作为,一番言语颇有朗朗上口的莹润滋味。
“外围的几条小石塔,正是苏文忠公让人所立。”
赵扩点了点头,调侃:“真不知可以留存多久啊,三百年后?亦或为一千年后,哈哈。”
“古人行迹,留久甚嘉。”
彭龟年如此回答。
高头龙舟环绕小瀛洲打转,没有选择停靠,不多时,朝着最近的苏堤驶去。
毫无疑问,这条长堤还是苏轼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发动人力巧妙塑造而成的。
一百多年过去,苏轼的尸体大概都化为白骨了,苏堤却经过历代知州的关注以及修缮,逐渐美丽,使得文人雅士特来“打卡”。
距离“苏堤春晓”的名头成立还得等数十年的时间;当下,早有一片柳林点缀。
这时候,轮到彭龟年给赵扩解释这条长堤的形成,表示苏轼担任地方官的成绩相当优秀。
“惜哉,他不修口。”
赵扩点评道,还在心中补充最关键的一段言语。
更不修德!
这大概是文人们的毛病,苏轼和李白都表现得更厉害而已。
接下来,高头龙舟徐徐行驶到孤山一带,那边有“平湖秋月”的景色可以欣赏。
但可惜,季节没对齐。
在赵扩的示意下,船只停留在孤山半岛附近,他与彭龟年等人坐到长桌边喝香茗,简直悠哉悠哉~
这次是拿的龙井茶,泡茶的水是从虎跑泉取来,结合起来,堪称为西湖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