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海外孤岛之上,不知不觉又是数月过去。
火山湖天池之畔,水汽氤氲。
李应龙盘膝坐于一块光滑的黑色火山岩上,五心向天,周身气息与脚下灵脉、周遭天地隐隐共鸣。
体内《长春功》运转周天,炼化着从灵脉及空气中汲取的缕缕精纯无属性灵气,将其化为精纯的长春真气,导入丹田气海。
数月苦修,不辍昼夜,炼气二层的境界早已圆满,只差那临门一脚的契机。
今日,他心神空明,灵台澄澈,只觉丹田气海鼓胀,经脉之中真气奔流如溪,渐有盈满自溢之感。
他知道,时候到了。
并无惊天动地的异象,唯有其身周丈许之地,空气微微扭曲,仿佛有无形之力场扰动。
湖畔湿润的泥土中,几株紧贴地皮生长的蕨类植物,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开蜷曲的嫩叶,色泽变得愈发青翠欲滴。
李应龙体内仿佛传来一声唯有他自己能感知的壁垒破碎之声。
霎时间,周身毛孔舒张,汲取外界灵气的速度骤然提升一截!
丹田气海壑然开朗,所能容纳的灵力总量增长近倍!
经脉拓宽,真气运行更为顺畅迅疾,灵识感知的范围与清淅度亦有显著提升!
炼气三层,成!
他缓缓睁开双眼,眸中一缕温润青芒一闪而逝,旋即内敛,复归深沉。
周身因突破而短暂外放的灵压也迅速收敛,整个人气息比之前更为沉凝厚重,仿佛一座深潭,表面平静,内里却蕴藏着更为磅礴的力量。
一直在一旁静修护法的李清竹率先感应到这股气息变化,立刻收功起身,清冷的眼眸中泛起由衷的喜悦,上前一步恭贺道:
“恭喜伯父,功行圆满,再进一步!”
几乎是同时,在稍远处演练《五行控灵诀》和《小云雨术》中的林小婉,以及正与李长轩也纷纷被这股突破时细微却清淅的灵气波动所惊动,停下动作,惊喜地望来。
“族长突破了!”
“晋入炼气三层了!”
众人纷纷围拢过来,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敬畏。
李应龙微微一笑,神色平静,并无太多自得之色,拂袖起身道:
“此间灵脉虽初生,滋养我等数人修行却是绰绰有馀。老夫根基本就扎实,数月积累,水到渠成之事,不足为喜。倒是你们清竹姑姑,半月前便已悄然踏入此境,根基之稳,犹胜老夫当年。”
众人闻言,又纷纷向李清竹道贺,眼中钦佩更甚。
李清竹性子清冷,只是微微颔首回礼,并不多言。
李应龙目光扫过众人,在林小婉身上略作停留,颔首道:
“小婉亦是不错,灵植与修行并进,如今炼气二层已然稳固,对草木亲和之感愈发敏锐,岛上那几亩灵田打理得井井有条,功不可没。”
林小婉脸颊微红,屈膝一礼:
“全赖族长与姑姑教导。”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身形愈发魁悟挺拔的李长轩身上。
此时的李长轩,与数月前相比,气质大变。
原本略显浮躁的傲气,如今沉淀为一种宁静大海般的坚毅与内敛的狂霸。
裸露的臂膀上,肌肤呈现出一种古铜般的金属光泽,肌肉线条贲张,仿佛蕴藏着爆炸性的力量。
其修炼的《狂澜霸体》已初窥门径,踏入“铜皮境”一层。
寻常刀剑劈砍其上,竟只能留下淡淡白痕,难以破防,凡铁难伤。
加之狂澜霸体的后劲绵长支持,其气力、耐力、恢复力皆远超同阶武修,直追炼气初期的体修。
更难得的是,他将《破海狂刀》的刀意与自身霸体、以及每日观察海中狂澜波涛的感悟相结合,竟自行领悟出了一式极其契合自身的刀意绝技!
李应龙饶有兴趣地问道:
“长轩,观你气血奔涌如潮,刀意隐而不发,看来近日又有精进?那式自悟的刀招,可曾命名?”
李长轩踏前一步,抱拳沉声应答:
“回族长!长轩观摩海中惊涛拍岸,礁石崩碎之景,偶有所得。此招汇聚全身气血与霸体之力,刀出如狂澜怒涛,一往无前,有崩山裂石之威,故名---‘狂澜崩山斩’!此招重在势与力,刀意爆发瞬间,足以短暂抗衡炼气二层修士的术法轰击!”
言罢,他眼中精光灼灼,那是历经艰苦磨砺、掌握强大力量后的自信。
“善!”
李应龙抚掌轻赞:
“以武入道,另辟蹊径。你之道路,虽与我等修法不同,后期表现暂且不提,然前期杀伐之力犹有过之。”
“炼气未过中期,真元未及全身,修士亦惧贴身搏杀,你如今实力,足可为我李家第三战力,与炼气二层周旋亦非难事。”
其馀子弟,如李长云、雷霜、石铁牛、赵明远、李长月、李长雪、李长星等人,也闻讯赶了过来。
虽未如这三人般突飞猛进,但在灵气滋养与克苦修行下,《长春养气篇》皆已入门,气血旺盛,精神饱满,五感敏锐远超常人,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看向李应龙几人的目光中,充满了羡慕与愈发坚定的向道之心。
武修前期战力强横、续航持久的优势,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刺激着每一位子弟。
李应龙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心中甚慰。
他要的就是这种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氛围。
他略作沉吟,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
“如今老夫境界略固,加之数月积累,此前那‘启灵秘法’所需资粮,又可动用一次。”
此言一出,所有子弟瞬间屏住了呼吸,眼神骤然炽热起来!
族长两次动用逆天秘法,造就了如今已是炼气二层的林小婉和霸体一层的李长轩!
其意义,所有人心中都无比清楚!
李应龙继续道:
“此次机会,老夫欲听听尔等之意。机会予谁,不由老夫独断,尔等皆在此处,朝夕相处,相互之间了解或更胜于长辈。”
他手腕一翻,取出一叠裁剪整齐的素笺和一支毛笔:
“此番,便以不记名投票之法。每人于笺上写下你认为最适合获得此次机缘的一位同辈之名,不论亲疏,只论心性、勤勉、潜力与对家族之贡献。得票最多者,便得此机缘。”
他将纸笔置于一旁光洁的石台上:
“无需立刻决定,一炷香内,各自思量,写好投入陶罐之中。”
说罢,他取出一只小巧的陶罐放在石台另一侧,随即闭目养神,不再多言。
场面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子弟面面相觑,眼神复杂。
激动、尤豫、权衡、期盼…种种情绪在年轻的脸庞上交织。
这不记名投票,看似公平,实则是一场对人心、眼力与人缘的无声考验。
一炷香的时间,仿佛过得格外漫长。
众人神态各异,或沉思,或观察,或早已下定决心。
终于,一炷香燃尽。
李应龙睁开眼:
“开始吧。”
他亲自捧着陶罐,从李长云开始,依次走过每一位子弟面前。
众人神色各异地走上前,将折好的素笺默默投入罐中。
无人交谈,气氛肃穆而微妙。
待最后一人投完,李应龙回到石台前,将罐中纸笺尽数倒出。
他一张张展开,目光扫过其上的名字,神色平静无波。
所有子弟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望着族长。
片刻后,所有纸笺阅毕。
李应龙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其中一个身影之上,沉声宣布:
“票数已清。此次机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