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台,别来无恙乎?”
鄄城,曹操看着夏侯敦带回来的,做了防臭防腐措施的陈宫头颅,象是在感慨着什么,随后便抬起头:
“来人,为陈公台刻沉香木为身躯,而后送公台老母妻子前往许县养老,怠慢者,斩!”
此举意在向兖州士族表明:我曹操惩首恶,不问胁从,甚至能善待叛臣家眷,彰显宽容,尔等可安心矣。
“孟德,刘备让我带一封信给你。”
夏侯敦从怀中拿出刘备亲笔写的信缄递给了曹操,曹操翻开一看,便蹙起了眉头:
“这是何意?”
随后又将书信分给麾下一众谋士:
“尔等且看,刘备予我这封书信是何意。”
戏志才接过书信,然后与荀彧等人传看,信中言明愿与袁绍,曹操交好。
戏志才率先开口,他身体虽弱,目光却锐利:
“咳咳咳,明公,刘备此书,表面是示好,实则自保;其言愿交好袁绍与明公,实因徐州新定,内忧外患,亟需喘息之机。”
“送陈宫首级,是递投名状,亦是表明其无意与明公为敌,至少眼下如此。”
他咳嗽几声,继续道:
“其重点在于‘交好袁绍’,意在提醒明公,彼亦能通好于本初,若明公相逼过甚,彼或可北联袁氏。”
荀彧微微颔首,仪态端庄,补充道:
“志才所言甚是。刘备此人绝非甘居人下者,然其目前势弱,故言辞谦卑。”
“其提及袁绍,虽有借势之意,却也道出一实情——如今中原局势,袁本初确为执牛耳者。”
“明公现下首要之务,乃彻底肃清兖州叛军馀孽,稳固根本,而非即刻东向与刘备争锋。接受其‘修好’,于我平定兖州有利。”
“且刘备新得徐州,虽称疲敝,然其能速破袁术、诛吕布、平内乱,岂是易与之辈?”
“今送陈宫首级,其意有三:一为示好,缓解我东顾之忧;二为示强,表明其已完全掌控徐州,生杀予夺皆由其断;三则为祸水西引,同时也是以退为进,缓兵之计尔。”
“同时也是借明公之手,安定其新收之吕布旧部人心——彼等见陈宫伏诛,仇怨得报,自然更安心为刘备所用。”
“兖州初定,诸多与陈宫有牵连之士族心中惶惶,此首级归来,恐再掀波澜,彼却可隔岸观火,。”
程昱性格刚戾,冷哼一声:
“刘备织席贩履之辈,却有枭雄之姿,竟能得徐州,实属侥幸!又岂会久屈?今日示弱,他日必成心腹大患!”
“其人心志不小,绝非久居人下者。今日示弱,乃权宜之计,一旦其羽翼丰满,必成心腹大患!”
“明公,不可不防,依昱之见,当趁其立足未稳,兖州内乱将平未平之际,不如趁其立足未稳,速发兵东向,一举而定徐州,以免后患!”
他虽如此说,但也知眼下并非最佳时机,戏志才慵懒地靠在席上,眼神却清明无比,他轻笑一声:
“仲德公勿急,刘备,人杰也,有关、张万人敌辅佐,今又得吕布部分馀众,虽疲敝,却非可轻取。”
“更兼其新得下邳,民心未附却亦未失,我大军若东征,其必拼死抵抗。”
“况旁边尚有袁术以及杨奉的人若战事迁延,兖州未平之地复乱,又如之奈何?”
他坐直身体,正色对曹操道:
“明公,刘备此书,恰如一场及时雨。我方可暂缓东顾之忧,全力清剿张超于雍丘,彻底铲除吕布叛乱在兖州之影响。”
“待兖州全境平定,根基稳固,粮草充足,再观天下之势,图谋徐州,未为晚也,此刻,当虚与委蛇。”
曹操听着谋士们分析,沉吟不语,他深知戏志才、荀彧之言才是老成谋国之道。
当前最大的敌人是兖州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和仍在流窜的张超。
而不是一个暂时表达了善意的刘备,袁绍还有袁术的压力也始终悬在头顶。
良久,他猛地一拍案几,决断道:
“志才、文若之见,正合吾意!刘备,不过一疥癣之疾,二袁,才是心腹之患!元让,你此行辛苦,刘备处表现甚佳。”
他转向夏侯敦赞许了一句,随即下令:
“即刻以我名义回书刘备,言辞务必恳切!赞其功绩,哀吕布之亡,谢其诛杀陈宫、为兖州除害之义举!”
“允其‘交好’之请,言我曹孟德亦愿共扶汉室,暂息干戈,同时,命于禁、乐进等加紧对雍丘张超的围攻!”
“命曹仁清剿乘氏等地流寇!我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一个彻底安稳的兖州!”
“至于刘备”
曹操冷笑一声:
“便让他先安心治理他的徐州吧。待我腾出手来,再与他叙旧不迟!”
众谋士与将领齐声应诺:
“明公英明!”
待众人离去,曹操独自一人望着窗外。天色渐暗,鄄城经历多年战乱,显得残破而压抑。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对空气诉说,又象是在坚定自己的信念一般:
“刘备刘玄德不愧是你;收吕布之女,诛陈宫而留其全家,示弱于外而收买人心于内此人之手段,绝非寻常沽名钓誉之辈可比。”
他转过身,看着案上那颗经过处理、面目依稀可辨的陈宫首级,冷笑一声:
“公台啊公台,你若在天有灵,看看我这‘汝之故主’如今之作为,是否后悔当初弃我而选吕布?这天下,越来越有趣了,待我彻底清扫干净这兖州,下一个会是谁呢?”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墙壁,望向了西方——那里是混乱的司隶,是天子所在的方向。
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正在他心中逐渐蕴酿。而东方的刘备,暂时被他列入“需谨慎观察、待机图之”的名单。
曹操的回信和表奏很快由使者送达下邳。信中极尽笼络安抚之能事,对刘备的“功绩”大加赞赏。
刘备收到回信和表奏,心中稍安,知道曹操短期内确实无暇东顾,并再次回信曹操,表达感谢和“同盟”之意。
曹刘双方都利用这段短暂的“蜜月期”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但他们都清楚,未来的碰撞,几乎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