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将贝公馆和绿房子都买了下来?现在国内的经商环境开始改善了吗?”
国内的亲戚来了,大家自然十分关心内地的情况。
贝聿恺身为当下的海外贝氏掌门人,更加为家族的生意考虑。
吴中贝氏诸人当中,名气最大的当然是贝聿洺,但要说能量最大其实是贝聿恺。
他现如今是美国太平洋贝氏规划设计中心董事长,同时还担任着美中经贸促进会的会长。
只能说国内的改革开放,时刻牵动看他们的心。
“目前的变化尚不明显,国家对于外来的投资和经商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不过开放的趋势不可扭转,三到五年之内必然会有相应的政策落地。到了那个时候,建筑行业大有可为。”
现如今的中国是全方位的落后,各种基础条件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可也正因为如此,其中充满了商机。尤其是对于贝氏这样从事建筑业的人来说,完全是一片蓝海。
李子成记得贝聿洺等人参与了不少国内的工程建设。
尤其是作为国际顶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他们能够给国内的工程建设提供很多帮助和指引1,显然是国家十分欢迎的合作对象。
他也就不吝多说几句。
反正对国家也好,对贝氏也好,是双赢的好事。
大家围着李子成聊了许多国内的情况,见他长途跋涉开始有些疲惫,便安排他去倒时差。
临休息前,贝聿洺想起一件事,对贝理中和贝莲吩咐道:“明天早上,你们带着子成去买礼服,晚上他随我们一起去赴宴。”
见李子成探询地看过来,贝聿洺笑道:“明天正好是平安夜,纽约市市长科赫先生准备了庆祝晚宴,到时候各界名流都会参加。你刚来美国,正好适应适应,今后少不了出席这样的场合。”
李子成到达美国的时候,已经是12月23日的傍晚了。
过了今晚,就是圣诞前夕的平安夜。
这个西方最大的节日,当然要有各种庆祝活动。
充实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李子成醒来后精神饱满,完全适应了时差。
等他下楼的时候,贝理中和贝莲已经在吃着早餐等他了。
“表弟呀,你对礼服有什么要求吗?”
逛街买东西最能让女人开心,哪怕是给李子成买东西,贝莲也十分积极。
李子成耸耸肩膀。
“只要不是燕尾服就行。”
三人大笑起来,看来都不喜欢古老、板正的旧派服装。
吃过了早饭,三人出门,倒也不需要走得太远,曼哈顿本来就是纽约最繁华的地方,时代广场云集了来自于全世界各地的顶级品牌。
经过一番挑选,在贝莲的建议下,李子成挑了一套范思哲的浅灰色西装。
“哇!果然人靓的话,穿什么都好看啊。”
当李子成从试衣间里走出来时,不光贝理中和贝莲,就连店里的售货员全都眼晴冒光这家店的经理更是快步上前,热切的询问道:“这位先生,你是模特吗?
李子成哈哈一笑,随手掏出银行卡。
“你这么问,是对一位百万富翁的不尊重。”
见李子成要自己付钱,贝理中赶忙拦住。
“你出国留学,花销不小,在这方面就不要逞强了。”
吴中贝氏的亲人之间关系十分融洽,但是在金钱方面却分得很清。
因为家族早有训诫,提倡族人自力更生。
这也是贝聿铭、贝聿恺几次回国,想要资助亲戚却被拒绝的原因。
贝聿洺一家能帮他购买礼服,已经算是破例了。
李子成眨眨眼。
“表哥,我都说了,我是一位百万富翁,钱的方面不用担心。”
贝理中和贝莲面面相,很难相信他的话。
但是等到刷卡之后,实地看到银行卡里的馀额,两人都不淡定了。
“表弟,你是抢了银行吗?”
六百多万美元的存款,即使放在美国的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样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称为富翁。
贝理中和贝莲当然知道他是从国内过来的。
即便能够赚钱,可是又从哪里赚到的美元呢?
李子成也没有隐瞒,说了之前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操作。
“果然你的骨子里还是继承了咱们家的金融天赋。”
贝理中的祖父可是当过中央银行行长的,最懂得怎么玩钱。
在他俩看来,李子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大赚特赚,就是家族天赋,“表弟呀,以后有这样的赚钱机会,一定要带上我哦。”
贝莲双眼冒着星星,看起来十分渴望财富自由。
不过她这么一说,李子成倒是想起一件事。
“表姐,你是学法律的吧?
贝莲目前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将来毕业后肯定也会从事法律工作。
在她看过来时,李子成邀请道:“将来我在海外肯定会有不少商业事务,到时候会涉及到商业合约以及纠纷诉讼等问题。表姐你可得多多帮忙啊,我可以给你合伙人的待遇。”
在欧美社会混,法律是相当重要的方面。
即便没有遇到贝莲,等到事业起来后,李子成也会组建自己的法律团队。
可是邀请外人,哪有自家人可靠、可信。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贝莲对于自己的前途从不担心。就是没想到,第一个向自己发出工作邀请的人,居然是从中国远来的表弟。
不过给一位百万富翁服务,当然是美好的差事。
“好啊,我的服务费可不许少了。”
当天晚上,李子成跟随贝聿洺一家,来到了广场酒店的宴会厅。
他们到的不算早,也不算晚。
“贝,你怎么来的这么晚?”
作为北美华人最有名的代表之一,埃德·科赫和他早就熟识。
一直到有新的客人到来,几人进入里面。
此时已经来了不少客人,放眼过去,各种肤色应有尽有。
李子成随处打量,突然一愣,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走过去,高兴的招呼道:“朱叔叔,张阿姨,这么巧,咱们又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