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好与坏(1 / 1)

改开是个宏大而复杂的课题,是需要从上到下千千万万人参与才能进行的浩大工程。

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任何人都只能成为其中的一颗螺丝钉。

需要做的,就是发挥该有的作用。

从一开始,李子成就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和作用。

为改开提供精神加持,强化上上下下的改开信心。

除此之外,不需要他越短代庵。

就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讲话的时候,始终围绕着这个主题。

其馀的东西,他不是不懂。

毕竟是穿越者,而且穿越之前坐过高位,拥有的见解十分惊人。

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再说了,他也不想被拉去解剖。

唯独提供了一个新奇的观点,就是贫穷落后可以成为改开的成功基础。

这个观点果然在现场引起了轰动。

尽管在座的都是文学领域的大佬,对于经济不是多么的精通,也被这个新奇的观点给勾起了好奇心大家纷纷围着李子成刨根问底,想要明白其中的原理。

对此,李子成倒是进行了畅谈,并没有丝毫隐瞒。

这充其量就是一种独到的见解,可以帮助人们打开思路。除了增强信心之外,不会影响太大。

他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开始,到美国向日韩进行的产业转移,一直说到眼下的改开,将整个逻辑链条都做了完善。

关于马歇尔计划,绝大多数的认知都是,这是美国为了对抗苏联的扩张,因此扶持欧洲所采取的行动。

但实际上,从整个马歇尔计划中受益最大的,并不是经济复苏的欧洲,反而是看起来好似大公无私的美国。

因此复苏过来的欧洲,在之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美国各种商品的倾销地,一直都是美国的提款机。

后来日韩其实也是一样的结果,到2025年的时候看的就更加清楚了。

韩国连最以为傲的娱乐文化产业都丢的差不多了。

当中国这片蓝海敲开怀抱的时候,获取巨大利益的机会出现在眼前,国际资本就不可能不涌进来。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让各路国际资本赚的盆满钵满,但中国的体量和实力决定了,

主导权始终都在自己的手中。

这是欧洲和日韩所比不了的。

为什么贫穷落后会成为收益的绝佳场所呢?

这其实是一个逻辑问题。

比如说一个发达国家,其财富从100发展到101,这叫什么?

这叫增长。

虽然也创造了大量的收益,但因为基础过高,所以收益的质量却颇为不足。

而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呢?

是0。

从0发展到100,这叫什么?

这不叫增长。

这叫膨胀!

其中所产生的财富,是呈几何倍数翻增的。

这种情况下,资本和产业会如何选择?

其实后来许多产业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印度,逻辑也是一样的。

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到100的时候,资本和产业的收益也必然会陷入缓慢状态,那么就需要去查找新的热土。

人们对这种产业转移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有损国家利益。

当然了,国家利益确实受损。

但这也是资本和产业的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区别只在于,东南亚和印度根本不具备成为新热土的条件,那些转移过去的产业和资本全都碰的头破血流。

最终灰溜溜地回来了。

有思想,有思路,有见解。

可以说,李子成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是大获成功的。

在这个基础上,研讨会的气氛迅速进入热烈的阶段。

其实能来参加今天这个研讨会的,肯定都被事先打过招呼了。

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早有定计。

无论与会的这些人对李子成是什么看法,对《伐木人》是什么态度,都只能按照既定的规划来发言。

当天晚上,研讨会的内容就摆在了有关领导的案头。

而第二天,人日的头版头条,就刊发了题为《弘扬许灵均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改开路线》的评论员文章。

两万多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研讨会的情况,还特别将李子成的新理论发表了出来。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更是彰显了国家的坚定意志。

【曾经我们不畏艰辛、不惧自然,用勤劳的双手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今时今日,

我们依旧有信心建成工业上的北大仓、经济上的北大仓、科技上的北大仓。】

文章一出,举国轰动。

但凡是有心的人,都感觉到了风云乍起的波动。

连带着《伐木人》也再次引发了关注,许多读者纷纷致信上海文艺,希望能够重新印发这篇小说。

“你这——你这都上人日了?”

李庚捧着报纸。

看一眼报纸,看一眼儿子。

哪怕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依旧难以从震撼中恢复过去。

那可是人日矣!

“二流报纸罢了,有什么好激动的?”

李子成宠辱不惊,早已恢复了工作。

摆在他面前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新电影。

这可是国家任务,半点疏忽不得。

其实新电影要拍什么,聪明的读者都已经猜到了。

反映南疆自卫反击的电影,又能名垂青史的,有且只有那么一部。

《高山下的花环》

可虽然有现成的,但于李子成而言,难度一点都不低。

时期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嘛。

原版的电影,就是一部反映我英勇指战员和军中问题的好作品,并没有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但现在他领受的国家任务,必须要和国家意志相结合。

照搬着原版来拍,国家不会满意,他也不会满意。

必须得改!

而且得大改!

趁着后续工作没有展开的宝贵时间,李子成要做的,就是总结原版的经验教训,然后理清改动的思路。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原版的优点。

其一,是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关怀。

这部电影最大的创新,是突破了传统英雄主义叙事,以冷峻的剧情揭露了官僚主义对基层的伤害,把军队内的形式主义、阶层差异赤裸裸地展现了出来。

其二,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十分具有立体化。

英雄不再是完美的英雄,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其三,情感表达的克制和真实。

片中没有进行刻意的煽情,但无处不令人潜然泪下,而这就是最高级的表达。

其四,就是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捕捉。

这部电影很好地还原了时代特色和风貌,把改开初期的时代焦虑展现的淋漓尽致。

城乡差异,商品经济萌芽等等,贯穿于影片的始终。

这些东西,都是李子成需要保留的。

因为这些东西是电影的魂,也是电影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

但这些还不够。

因为国家任务赋予了电影更大的职责,都是需要他扩展的地方。

那就不得不提到这部电影的缺点了。

首先是最大的问题,叙事结构的失衡,也是谢缙一贯的老毛病。

电影整体基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戏剧张力,对于观众的冲击力不够。

而能改动的最大不足,就是战争场面。

名为战争电影,但是战争场面在这部电影里更象是点缀,以一种需要存在而存在的方式呈现,而不是必要性。

之所以如此,也跟电影制作的时代局限性有关。

当下的战争电影,都有一个显著的毛病,那就是文戏和武戏是完全分割的。

情感的表达、思想的立意都在文戏方面,武戏更多的是强调英勇和牺牲。

但后世经常看战争电影的观众都很清楚,其实武戏中的文戏才是最为高级的表达。

因为残酷血腥的战场上,才能更好地反衬出人性的光辉。

另外战斗的场面太少了,而且全都放在了中间部分,导致两头轻飘飘的。

至于其他的意识形态的妥协性、女性角色的工具化、战争反思的局限性等不足,在李子成这里完全都不是问题。

国家任务里也不包括这些方面,他也不会自作主张地去往里面添加。

他又不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净喜欢在电影里添加自己的主观意识。

拍的不好被观众骂,还抱怨观众不懂欣赏。

毛病!

他足足思考了三天,才终于理顺了思路,做到了心里有数。

当然了,剧本暂时还不能写。

必须要等去了南疆实地考察后才能动笔。

否则他一个从未亲临南疆的小年轻,直接就写出了意义时刻的剧本来,那可不是惊艳,而是惊吓了。

好在他需要的人手,已经接到了调令,纷纷汇集过来。

“李子成同志,你可害得我好苦啊!”

李骏和杨洗远来的很快,一见面就跟李子成抱怨起来。

得知李骏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千里迢迢跑了一趟四川,结果还跑空了,李子成也不好意思。

“实在对不住,不知道您也看中了这篇文章。要是知道的话,说什么也得让给您。”

反正改编权已经到手了,吐出来是不可能吐出来的,尹一清也不可能答应,

所以李子成信口开河,反正道歉又不会损失什么。

李骏是个厚道人,可不知道李子成的花花肠子,他更加关心一件事。

“李子成同志,不知能不能让我们看看《伐木人》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被夺舍后,财阀小姐归来杀爆京圈 斗罗:虹猫蓝猫七剑配龙骑 北齐权臣指南 我姐夫是太子,我纨绔点怎么了? 穿成皇孙,开局保下亲爹太子之位 我在现代留过学 魔劫临 白衣盗 宝可梦:关于饲育屋那些事 年代恶毒女配觉醒了?首长宠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