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里,秦宇轩的铁锹深深插进黄土。他特意用手指捻了捻泥土——这片曾被贪腐浸染的土地,今天要立起的不只是楼房,更是老百姓对县委的信任。
老周第一个举手。这个以前总蹲在工地外叹气的汉子,此刻紧紧攥着刚发的红袖章,声音发颤:\"秦书记,我们真能进去盯着?万一他们不让进咋办?
监督刚起步就碰了钉子。第一批进场的水泥,生产日期模糊不清。责人嬉皮笑脸地递烟:\"运输时蹭掉了字,不影响用。就要推人出去。
老周二话不说掏出手机。十分钟后,纪委干部和建筑专家火速赶到。检测仪一测,强度比合同要求低了两个标号。
秦宇轩赶到时,施工老板正擦着汗解释:\"供货商发错货了,马上换!
消息传开,百姓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可新问题又来了——过渡房区有几户老人的生活补助迟迟没到账。
秦宇轩走访时,看见张大妈在昏黄的灯光下缝补衣服,墙面还渗着水印。
民政局的人很快赶到现场。一查,发现有十多户老人因账户信息有误,补助款卡在半路。更揪心的是,三户漏雨,两户水管冻裂,眼看天越来越冷。
午后,过渡区顿时热闹起来。工人爬上房顶补瓦,水管工蹲地抢修,民政干部挨家核对信息。张大妈看着修好的水管流出清泉,摸着刚送来的存折,眼圈红了:\"以前怕干部不管事,现在才知道,你们真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工地那边,监督小组正围着新进场的钢筋较真。老周拿卷尺量直径,专家记录数据,纪委干部核对合格证。人再不敢怠慢,主动递上施工日志:\"往后每批材料都先送样,合格再用!
夕阳西下,秦宇轩重返工地。监督小组的红袖章在工地上格外醒目,老周正和专家讨论砌墙工艺。远处的过渡房亮起新装的节能灯,窗上贴好了保温膜。
挂断电话,暮色渐浓。安置楼的地基已经打下,而百姓心里的信任,也正在这一桩桩实事里,越筑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