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儿他们站在村子后面的路口,等着杨家人来接。初冬的早晨有点冷,但初升的太阳依然给人温暖的感觉。
刚等没一会儿,只见远处驶来一辆马车,践踏着的马蹄声娓娓而来,像是预谋好了节奏,听不出丝毫破绽,就这样近了,更近了。
最后在李宝儿他们面前停了下来,杨员外家的管家赵四从马车厢里出来了。但是驾车的是另一个车夫。
“那真的是太好了,这是我第一次这样救人。儿自豪地说道。
“好的。
李宝儿和萧谨言依次而上,坐在后面,最后赵管家才上来,坐在萧谨言的对面。
赵管家和他们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话,铜山镇很快就到了。
在镇子外面,李宝儿掀起窗帘,看到在镇子外路口有一个粥棚点,浓浓的粥香味传出好远。到近前一看共支了三口大锅,每一个锅都在用木柴煮着。
领粥的人分别按孩子一组,老人一组,青壮年一组。每一组的队伍都很长。
但是每一组的人都是井然有序的排着队,一个个看上去,可高兴的了,有一些逃难的年轻人在帮忙,认真的组织着。
在镇外吃粥的主要是一些乞丐,刚刚逃难来的饥民,由乞丐头领管理,不要混扰其他的饥民。
热气腾腾的粥,在初冬的早晨散发出一丝丝温暖的味道。
在镇里的十字街口的北面也设了一个施粥点,同样支起三口大锅。里面与外面稍有不同。
发粥时是老人先于童壮,妇人先于男子,老人瘦弱不能久待,妇人领粥出自万不得已,俱宜体恤,来了就发给他们。
吃粥时间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难民们都是自带碗筷的,杨家没有提供。
倘若碰到突发状况,允许自带瓦罐,同时给粥两次,以方便带回家的。
每一碗粥,满满的是温馨和关怀,让受苦受难的人有了家的感觉。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等到杨老爷家时,李宝儿对当时的施粥情况也大致的了解了一些。
等李宝儿他们下了车,只见杨家的老少都穿着盛装,在门口等着,李宝儿很不意思,\"您们都站在门口干嘛的?少夫人,你可不能久站的。
”没事,我刚来一小会,当然想早点见到我们娘儿三个的救命恩人的。
“后来听小菊说是一个没有她大的小姑娘,我还有点不信呢。
“我叫李宝儿。
“当然能了,你可是我们杨家的大恩人呢,叫你妹妹,有点委屈你了。
“没有贫民的交租交税,哪来他们的美好生活的。
“那等孩子们满月时,我一定送个礼物给他们的。
两个人说着说着就到了后院,少夫人躺在床上,李宝儿先洗干净了手,再用酒使劲的搓了搓,然后才帮少夫人拆线,她很快的就做好了这件事。
“没什么感觉,比剖轻松多了,真的谢谢你啦,宝妹。
“还说没读过多少书,这不挺好听的吗?\"
这下我们小宝可有大名了。
“以前读过书,后来因为家里的一些原因,没有读,想等他腿伤养好一点,再去继续读书,他读书很厉害的。
针线拆好后,李宝儿他们就告辞回去了,少夫人叫人取来三十两银子,送给宝儿当诊费,李宝儿不客气地收下,并说道:'那我不客气了,我要给两个小宝买礼物呢。
回去时,赵管家可没有送他们,是由马车夫大牛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