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经到中午了,张玉花看孩子们一直没有回家吃饭,就把做好的午饭盛好放进篮子里,挎着篮子,就去田里了。
一看三个小人儿正在井然有序地合作,每个人都是满头大汗,田头的玉米棒子黄澄澄的,金灿灿的,堆了一大堆了。
李宝儿一看婆婆来,就招呼弟弟们:'吃饭了,谨烨,谨腾。
两个小的肚子早就饿了,只是嫂子没说收工回家,他们也不敢提啊,害怕嫂子下次做啥不带他们。
见到妈妈来了,又听到嫂子的招呼,两个立即放下手里的活,跑到田头问:\"娘,带啥午饭了?'
两个小的立即开吃。娘,我相公吃了吗?他今天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啦?\"
午饭后,张玉花也没有立刻回家,就在田头把胖娃娃似的玉米棒子一个个的装进麻袋里,李宝儿一直催婆婆回家,萧谨言在家,她不太放心。
上午收的玉米装得差不多了,张玉花就回家了,走前对孩子们说:\"我回去请人来推平车。这么重,你们小的稳不住,也推不动。”
下午的收玉米工作做得比上午更快,因为早上有露水,下午的阳光格外的好,早上有点湿的衣服被烤得更干。
到了傍晚酉时,一块地的一半已经收完了,李宝儿早就砍完了玉米杆头,,她一时帮谨烨剥玉米,一时帮谨腾运玉米。忙得不亦乐乎。
三个人齐心合力的把玉米收到田头了,就等张玉花找人来运了。
等了好久,也没见着来人,宝儿就派萧谨腾回去,问问是怎么回事?
回家后的张玉花一直在找人帮忙运玉米,一连找了好几家熟人,可都是铁将军把门,锁得牢牢的,大家都去田里劳作了。
没办法,只好先回家,等到别人下工再说。
在萧谨腾跑回去,问妈妈情况的路上,跑得很急,慌慌张张地撞到一个人,那人手里还牵了一匹马,那是一匹棕红色的马,看样子,很是听主人的话。
“这真是踏破草鞋无觅处,主子吩咐找了好久的恩人,终于被我给找到了。
于是赶忙叫萧谨腾带他就去找李宝儿,萧谨腾说:\"我要回家找人运玉米呢。
萧谨腾想了想,也是啊,先把玉米运回家再谈。
于是他带着刚刚认识的,骑着大马的陌生人直奔玉米田。
陌生人跳下马,向李宝儿鞠了一躬。向我行啥礼?”
回头看向萧谨腾。腾回话,来人就发问了,\"姑娘是叫李宝儿吧?
一听说是这么回事,李宝儿关心地问:\"他怎么样了?“
于是他们把装好的口袋从中间绑好,放了四个在大马背上,并让谨烨也坐在马背上,让萧谨腾牵着马缰绳。
其余的袋子都装满,放在平车上。由他一个人推着,宝儿则背着工具跟在后面。
落日的余晖,将大地点缀得如诗如画,点点金光洒在他们身上,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张玉花正在前后找人,可就是没有闲人。
在回家的路上,她远远地就看见她的小儿子萧谨烨坐在大马上,谨腾正牵着大马。怎么会听他的话呢?,哪来的马?“真是一脸疑惑。
再看看后面的,有一个陌生的成年男子在拉着平车,宝儿背着篮子跟在后面。
张玉话连跑带奔地回家,打开门,让一行人进入门内。。
萧谨言听到宝儿他们回来了,也拄着拐杖出门看看,一见有一位陌生的男子帮他们把玉米运回来了。连连感谢他的帮忙。
“和你一样,也是今天刚刚认识。
于是就和萧谨言说了第一次去卖紫苏,回来时林中救人的事。萧谨言说道:“我当时就纳闷,怎么去了那么久的,现在想想,也就不奇怪了。
董管家先把马上的萧谨烨抱下,再把装玉米的口袋卸下来。
这时,李宝儿已从厨房端来温开水,并连声道谢:\"董管家,谢谢你啦\/请喝水。”
李宝儿怎么也不收他的银子,董管家说:\"这是主人的心意,无论怎么也要收下,说完就作了告别,骑上马连夜回京复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