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吏部发威(1 / 1)

太和殿內,气氛悄然生变。

隨著边孟广再遭天子斥责,许居正、霍纲、郭仪等清流重臣皆默然不语,文武百官中原本持观望態度者也开始迅速判断风向,殿中局势肉眼可见地向新党一边倾斜。

就在此时,又有几名新党中人前后出列,次第上奏。

“启奏陛下,”户部左司郎中躬身叩首。

“下官以为,林尚书所策之中『盐策归都』一条,极为有益。以往盐铁税收分散,郡府各行其政,若收归都统,统一定价,既可压黑盐之患,又能补官库之亏,望陛下详察!”

“臣附议!”隨后,工部都水监亦出列,神情振奋。

“都水司多年未修水运法典,致使北南漕运多堵。林尚书另有一策,主张裁旧渠、立新堤、扩清江三口,贯通水运脉络,臣等愿为此事奉命东南,三月內必报佳音!”

“臣亦有策。”礼部掌誥官一名四品言官上前。

“新制之下,吏员之录用、考绩、升迁,皆应改为『年绩三评一核』,由吏部统一归档,存入『新卷房』,严肃考核制度,方能肃清吏治。”

此言一出,殿中又是一片轻轻譁然。

“『新卷房』?”

<

“这岂不是將三省考功、六部察举的权力一併交给吏部?”

“太过集权了吧”

虽有议论,但无人再敢反驳出列,毕竟边孟广的下场犹在眼前。

而新党阵营之人却似鼓足了劲,趁热打铁,连番上策。

“陛下——”又一位刑部属官出列。

“下官请奏!地方多有冤屈之案,年年拖延不决,百姓苦诉无门。林尚书新设之『外裁提讞司』,可由廷尉亲自派遣官差,入郡督审,可大大提升审判公信!”

“此策若行,不啻於百姓一场大赦!”又有人附议,“更可减少地方之权,归中央,利於统一治道!”

殿前,萧寧依旧高坐金椅之上,眸光低垂,面上不见怒意,也无忧色,任诸策如潮而来,他只轻轻点头——

“准奏。”

“准奏。”

“此策可行,抄录入年册,交户部归档。”

一句句简洁的回应,毫无犹豫。

一时间,整个太和殿儼然变成了新党施策的舞台,而那本应居於朝堂权衡中心的帝王,却如同被彻底说服,不再质疑。

殿內,不少原本中立或观望的官员,面上渐渐浮现出讶异之后的思索,又转为决断。

他们开始低头斟酌,沉思良久,纷纷列出自己的“见解”与“对策”,一个个不约而同地,站到了林志远等人所列“新策”之下。

“微臣以为,新策推行之后,应设『行省节度』,协理诸事,权责分明。”

“户部预算需与兵部联动,设『战备银库』,统筹南北兵餉,以备再战之需!”

“吏部若能设『品政院』,將州郡官员政绩分档评级,方能明辨优劣,激励地方为政之志!”

一个接一个的“合理建议”接连而出。

听得眾人眼繚乱,脑中翻滚。

看似百策繁似锦,实则层层套套,皆为新党权力编织之笼。

而萧寧依旧坐在高处,静静听著,没有一点反对的神情,哪怕偶尔目光一闪,也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头:

“准奏。”

“此策善。”

“再议。”

无喜无悲,不动声色,仿佛只是一台在朝堂之中点头頷首的天子机器。

清流之中,几人眼神交错。

许居正脸色铁青,霍纲咬牙切齿,郭仪手指微微颤抖。

他们心里最担心的事,终究发生了——

“——陛下这,糊涂啊。”

“这上百条『新策』,每一策若细究,皆有利弊,可陛下竟无一驳回、无一追问!”

“这不是宽容,而是——昏庸。

许居正心中苦涩。

从清晨至午时,朝堂之上近三十条新党主策尽数通过,反对者寥寥,异议者已无一人出列。

边孟广的孤立、三公的沉默,反而成了新党人反衬的靶子。

——他们说得好似一切清流皆为冥顽守旧。

——他们唱得好似天下苍生皆为所求。

可许居正知道,这些人所谓的“为国施策”,根本不是为了治国,而是为了一口“权”的肥肉,能吞下多少吞多少!

而萧寧却

他的目光再次望向那高高在上的金椅,望著那少年帝王眉目淡然、衣袍不动,像是置身事外。

他忽然想起当初,那个在战场上血火中策马斩敌的萧寧,那一剑劈下,万军皆避。

可今日,这剑好似蒙尘了。

“陛下——”他终是按捺不住,欲要开口。

却被霍纲轻轻一掌按住。

“现在不是时候。”

他低声道:“陛下不信我们再说,只会惹恼。”

其他清流则冷眼旁观,眼中浮现冷冽之光:“让他信吧。”

“等这『新策』施行三月,百姓怨声,財政崩盘,户部短银,吏部爭权”

“看他如何收场。”

“总要摔一次,才能长记性。”

——而这一场摔,或许將是大尧朝堂真正意义上的“裂变”起始。

王擎重那边却已如胜券在握,手中摺扇轻摇,目光温润,心中却已判定:

“局势既成,改风已定。”

“今岁,便是新党的天下了。”

这一刻,太和殿外,天光愈亮,宫钟再响,声震四方。

这场改风朝会尚未结束,却已註定,註定了一个朝代內部的真正分流。

谁在暗涌之下悄然得势,谁又在风暴中心悄然沉沦——

无人知晓。

唯有那金色日光照耀之下的宫闕,寂静如初。

一如这场,尚未结束的权力之爭。

——风还在吹。

——天未变色。

但人心,已起波澜。

太和殿內,檀香轻繚,朝阳斜照金顶,洒落在肃穆朝堂之上,却掩不住空气中逐渐凝重的气息。

隨著户部尚书林志远又一波上书之后,朝堂之上已有数名中高级官员陆续站出,依次赞同其所提诸策——

“林尚书言之有理,兼顾財赋与百姓之困,实乃可行之策。”

“以商养政、以兵制赋,確是应对时局的明道。”

“旧制疲敝,新政当兴,林尚书之言,颇合时宜。”

他们话语温润谦和,似无瑕疵,满堂之下,竟听不出任何破绽。那些条陈、摺子,一条一条列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儼然一派忠良之臣、大兴之志。

而萧寧端坐龙椅之上,负手而立,面无喜怒,却也未显不悦。

这一幕落入百官眼中,却令清流一繫心头沉沉。

许居正神色凝重,侧眼望向霍纲与郭仪,三人目光交匯间,皆能读出彼此眼中的不安。

霍纲低声道:“依旧是这等虚策却依旧能骗得陛下点头讚许?陛下真的,没有任何察觉啊!”

许居正面沉如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陛下不善朝堂,他们说得字字在理,若不细究內里,谁能识破?”

“是啊”霍纲嘆道,“看似削冗政、增赋税、减边费、重工商、宽商律实则是削文重吏、剥民厚贾、封边弃军,外虚而內肥!”

“而吏部、户部正是得利最多之处。”许居正冷声道,“如此一来,岂不是以后新党独大了?”

郭仪不语,只是眉头紧锁。

眼见局势被新党所把控,清流派中,已有人暗中握拳,甚至想上前爭辩。许居正一一摇头,拦住他们。

他自己也知道,此刻若无周全说辞,贸然上前,只会落入理亏之势,反成朝堂笑柄。

这时,忽听一阵靴声踏地。

“臣,有言!”

一道声音如铜锤落地,鏗鏘作响。

眾人一惊,却见那站出的,不是別人,还是——兵部尚书,边孟广!

这一早朝之上,都不知道这是其第几次出言反驳了。

哪怕每次都以被训斥而终,他依旧乐此不疲!

之前,霍纲才拦住了他!

如今,他便又站了出来!

“林尚书这次又提出的所谓新政,看似革弊,实则伤本!”

“削兵制赋、放宽商税,於內扰民心,於外扰军心,万一北疆再战,谁来扛?”边孟广虎目圆睁,面如铁铸。

他步步踏出,言辞愈发凌厉:“边军已久未得增援,粮草告急,士兵冻饿而死者甚眾。如今竟还要『调减边疆冗费』,此话,谁说得出口?!”

林志远拱手一礼,微笑回应:“兵尚所言,关切军国,臣佩服。但朝廷重建,財赋不足,若无增收减支之法,拿何补中府亏空?”

“所以,就得从边军减起?”边孟广冷笑,“拿士卒的命,来换你们的仕途清名?”

萧寧眉目不动,仍是静静地看著殿中爭论。

然而,谁都未曾料到——他忽然冷声道:

“够了。”

满殿霎时寂静。

边孟广却面无惧色,仍拱手而立。

只听萧寧缓缓开口,声音清冷如刀:

“边孟广,又是你!又是你!你到底想怎么样?你前几次顶撞,朕念旧情,未曾惩罚与你!”

“可你身为兵部尚书,不在其位谋其政,却一次次在朝堂大典上口出怨言,当著满朝之人,与户部爭执不休你当这是茶肆酒楼?”

“兵为国本,但国本非兵一人之事!”

“若人人都像你这般逞一己之气,那我这大尧,还如何革弊布新?”

话音落下,眾臣皆惊!

边孟广一愣,脸色铁青,却欲言又止。

殿上空气凝滯,清流眾臣脸色皆变。

许居正、霍纲同时起身,一眼望向郭仪。

郭仪却依旧不动,只轻轻抿了一口茶。 许居正轻声:“郭相此时你还坐得住?若再不说,恐怕便真的”

郭仪放下茶盏,淡然一笑。

“不急。”

许居正急道:“陛下分明被蛊惑”

“不。”郭仪淡淡打断,“你看得太浅了。”

“太浅?”

“你们没看出来么?”

郭仪目光扫过殿中,最后落在萧寧身上,目光中带著一抹瞭然与沉稳:“他是在演。”

此言一出,眾人震动!

“演?!”许居正低呼,“你是说陛下,早就识破了?”

郭仪笑了笑,眼神幽深:“边孟广是个直人,但不是傻子。你以为他不知现在不是出言的时机?他知。”

“可他仍出言反驳,为何?”

“因为——有人要当那个『撞山之人』。”

“你再看看陛下语气虽斥,却並未责罚,连一个『降职』都未提。你以为这叫震怒?”

霍纲愣了愣,猛然一震:“是做给新党看的?”

“正是。”郭仪低声道,“做给王擎重、林志远他们看,让他们以为——他信了。”

“引蛇出洞。”许居正呼吸微紧。

“他让他们以为可以胡作非为,让他们放鬆警惕,尽情布局——等他们把网织好、线拉满,反手就是一剑断筋拔骨!”

此言落地,清流诸臣皆悚然!

许久,许居正低声:“若真是如此那我等,险些误了大事。”

郭仪缓缓摇头,仰望高殿之上的那道黑金袍身影:

“你们都只看到了他手中之剑,却忘了”

“他如今,已经是真正的帝王了。”

太和殿內,余音尚在。

林志远提出的改革条陈余波未平,殿中不少新党官员尚沉浸在方才那番得意中,彼此暗自点头,交握目光。

虽然清流中已有反驳之声,甚至边孟广更是当场顶撞,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陛下没有否定林志远的提案,反而隱隱露出几分讚赏。

这一幕,令新党眾人暗喜於心,也令许居正、霍纲、郭仪三人眉头皱得更深。

就在此时,天子高坐金阶之上,目光如炬,忽然转向殿中眾臣,声音沉稳:

“刚才所言,乃国策之议,可谓纲目已定,枝节未梳。”

“但大策归根,仍需人去执行。”

“过去一年,大尧之乱不断,左相谋逆,孟党叛国,四王並起,战火连绵。”

“国土可收,百姓可抚,唯独朝堂之缺,尤需速补。”

他话音一顿,目光落向吏部班列。

“朕要问,吏部近月来招才进贤之事,可曾上呈备策?”

这一问,殿中气氛顿时陡紧!

眾臣无不精神一振。

这是今日朝议的第二个焦点——也是压轴之议。

比起国策改革,这一议题,才是真正攸关官员去留、权柄更迭的实质性大动!

吏部,掌人事升黜,乃百官命脉所在。

若国策是纲,那么吏部的荐人、任官,就是將纲施行於实的手段与利刃。

如今陛下亲自发问,显然对此事极为上心!

立於朝列中的吏部尚书王擎重,身穿大红正三品朝服,身姿微躬,眼神却波澜不惊。

早在数日前他便料到此刻会来,今日的“改风日”,新党真正的杀手鐧,不在林志远的纸上改革,而在他手中的——人事!

王擎重缓缓出列,拜倒在地,语气温和从容:

“回稟陛下。”

“朝廷连年动盪,诸道多空,五府七司,官缺百余,外镇郡守、內阁属员,皆有急补之需。”

“臣等早有准备,三日前已擬定《吏补四策》,从下任事,从中推才,从上察廉,从广引士。”

“其中尤以『广引士』为急,臣擬於春季举行特招恩科,面向三道四镇与江南学宫,优取俊才,量才录用。”

“並请陛下恩准,由吏部统一筹办,凡各地荐举之士,皆需先入吏部试议,再定归属。”

“此外,臣等亦修定《荐举三准》草案——凡入朝为官,须具『廉、才、学』三准,一者不廉即拒,二者无才不拔,三者无学不任。”

“臣以为,唯有从源头定规矩,从入口选根本,方可清吏治、固社稷。”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起微澜。

“好一个三准制度。”

“此法听来倒是周详。”

“若真如此严苛,只怕能入朝为官者將少之又少啊。”

有人窃语,也有人沉思。

但在朝西一隅,许居正、霍纲、郭仪三人面色皆未鬆动,甚至比之方才林志远的“新制条陈”更为凝重!

“果然出手了。”霍纲眉头紧锁,低声自语。

“他这是”郭仪低声接口,“要把荐举之权,从地方抽回,尽归吏部。”

许居正眼神深沉,缓缓点头:

“他说得冠冕堂皇,什么『三准』、什么『清吏治』,可本质,是要將举荐权、审核权、定员权三权合一,尽入他王擎重一人之手。”

“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眼中寒意微现。

“此议一出,凡欲做官者,不管你身在何地、出自何门、拜在何派,皆得先过他那一关。”

“从此,天下人要做官,先要做他的门生。”

“这是要將天下官脉,全数打造成『王氏新党』的阶梯啊。”

此话一出,二人皆目露警惕。

他们这才意识到,今日的朝会,新党才真正亮出锋芒——比起林志远那张纸的文章,王擎重才是真正的“阉割”之手!

殿中已有不少新党官员压不住喜色,纷纷出列附议:

“尚书所提三准之议,诚为明策。”

“臣附议,吏治之本,莫过於源头。此议若行,必能杜绝权贵举荐之弊,清理冗员,肃正风气!”

“吏部亲自把关,既能辨才,又能防滥,理应施行!”

数人出列之势,已成局面!

清流官员神色皆紧,许居正面如铁,眼神已在扫望陛下之面色。

他极力想从那平静无波的眼中看出些许动向,却发现——天子並无动容之色,竟似是默许?

“莫非又要步前案之覆?”霍纲喃喃。

郭仪冷声低语:“这比前一议,更凶十倍。”

“若王擎重得了此权他便不再是吏部尚书,而是——天下官脉之门阀。”

“此人比之穆起章、孟如秋之流更狡,更深。”

而天子之上,萧寧静静听完王擎重之议,目光依旧平淡。

他指尖轻敲扶手,似乎在思索,也似乎在等待眾臣表达完毕。

但清流一方,却已有人无法再忍。

许居正身后,一名监察御史陡然出列,拜伏道:

“陛下,臣有异议!”

声落,眾臣一惊!

王擎重目光一转,淡淡扫视那人,唇角未动,却自带一股无形压力。

萧寧抬眸:“讲。”

监察御史低头道:“吏部之议,虽表面严谨,实则有几大隱患。”

“其一,吏部三准,虽曰廉才学並重,但標准若未明言,则是人言人断,非但不能服眾,反易生暗箱。”

“其二,朝中本已权势並行,若荐举之权尽归吏部一系,恐权势集中,生朋党之患。”

“其三,地方贤才多出乡野,若非举荐之路通畅,强令皆由吏部召试,路途遥远,考试冗杂,势必错失良才,误国之本!”

他言毕,朝堂静默一息。

王擎重淡淡一笑,欲作回辩——

却见高阶之上,萧寧忽然一摆手:

“你且退下。”

监察御史一怔,旋即叩首退位。

萧寧这才缓缓起身,目光扫视眾臣,语调平缓:

“此议朕自有定夺。”

片刻之后,天子缓缓开口:

“监察御史所言,確有几分道理。『三准』之议,若无明文,恐成口舌之政,误贤排良。”

此言一出,清流一系微露希望。

但下一句,却令所有人神情顿变。

“不过,吏部之策,更具操作之实、施行之法。”

“新政之初,百弊未除,若无权责集中之机构推进,事事分权,事事掣肘,徒增內耗,难图实效。”

“朕准吏部之策。”

“『三准』制度,择日施行。”

“特招恩科,春日放榜,由吏部主理,三省协审。所有推荐、考录、定派官员,皆以此制为准。”

语落,一锤定音。

朝堂之上,片刻沉寂。

清流面色铁青,新党却纷纷露出喜色。

王擎重低头拱手,神情中却掩不住那一丝得意之意:“臣谢陛下信任,定不负所托!”

而此时的许居正、霍纲等人,哪怕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却仍心中微寒。

“完了。”霍纲低声嘆息,“这下整个大尧官途之源,都要归他一人手中了”

“吏部之权,已极。”许居正眉头紧锁,低声道,“若他再掌左右相位之一那便是权倾天下。”

他话音未落,只听御阶之上,萧寧再度开口:

“既已定策,吏部主导各部缺员推荐与考录一事。”

“然朝中数位关键之职,亦需儘早填补。”

“其中,尤以左相空悬最为急切。”

左相!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皆精神一震。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上界帝子你敢甩,我娶女帝你哭什么? 西游之斩业真君 掌门怀孕,关我一个杂役什么事 港综:我的系统是上位 向阳处的蜜糖季节 开局当人材,但我能无限重置 仙武大明:我掀起了百鬼夜行 仙厨系统:我靠做饭卷成宗门顶流 从古井穿越两界 长生苟道:开局吹唢呐,送葬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