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乔知之等人在边塞西市采购北上物资时,陈子昂心里泛起一个疑问:贞观盛世以来,大唐商人的地位低下,但大唐的商业为何如此繁荣?
就拿这边塞的同城来说,脚下的土地,被无数双脚板、马蹄和车轮碾磨得坚硬如铁。
街道某些角落,还隐隐残留着前几日与突厥前锋军血战渗入的、难以洗净的暗红色。
但只要市场一开,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力,似乎能穿透战争的阴霾,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让市井喧嚣起来。
太史公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恐怕还解释不了大唐城市商业繁盛的全部原因,陈子昂决定继续逛一逛市场,深入考察。
“走,我们去衣肆看看。”陈子昂收回思绪,对乔知之等人道,他的目光投向不远处一家悬挂着成衣和毛皮幌子的店铺。
店铺里光线稍暗,空气中漂浮着羊毛的膻味、皮革的鞣料味,货架上堆满了各色衣物,从寻常的麻布短褐,到厚实的羊皮袄,再到一些颜色鲜艳、纹样奇特的胡服,琳琅满目。
店主人是个精瘦的中年人,见有客来,立刻堆起笑容迎上前:“几位郎君,想看些什么?小店有新到的长安细麻夏衫,透气凉快,要不要看看?”
陈子昂的目光,落在挂在里间的一种厚重、泛着油光的衣物上,问道:“那是油衣?”
“郎君好眼力!”店主连忙取下一件,“正是北上草原必备的油衣。用上好的桐油,反复浸渍厚麻布三遍以上,密不透风,再大的雨也淋不透!”他用力拍了拍,发出沉闷的“噗噗”声,“就是分量不轻,穿久了闷热。”
陈子昂接过,入手沉甸,布料硬挺,确实笨重。草原夏季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冷雨,这东西就能派上用场。他仔细检查了缝线处,确认桐油浸透均匀,没有漏涂的地方。
“要两件新的。”陈子昂买了样品研究。
“好嘞!”店主喜笑颜开,忙不迭地去取货。
不一会,陈子昂等人转向售卖各类金属器皿的局域。
在一家招牌上画着铁锅、农具的“铁器行”里,陈子昂被一种造型奇特的军旅用具吸引了目光。那物事象个深腹的宽口盂,但又带着两个可以活动的提梁,盂身是黑铁锻造,底部被烟火熏得漆黑。
“这叫铁马盂,”店里的中年伙计见他有兴趣,主动介绍道,“行军打仗,野餐露宿,离不开它。能当锅煮饭,能当盆盛水,架在火上直接烧,结实耐用。”
陈子昂拿起一个,掂了掂分量,又仔细看了看盂身的锻造工艺和提梁的铆接处。
“老丈,这盂可能定制?”陈子昂问,“盂口能否再加个匹配的盖子?盂身两侧,能否再加几个结实的环扣,方便马匹悬挂驮载?”
中年伙计捋了捋茂密的胡子,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加盖子不难。但加环扣我得问问铁铺的老匠人。郎君这是要出远门?订做的话,价钱可要贵上一些,工时要长两天。”
“可以的,”陈子昂爽快答应,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甚至生死。
在附近的“皮货铺”和相隔不远的“铜器行”,陈玄礼开始比较牛皮水囊与铜壶的优劣。
皮货铺里挂满了各种皮子,味道更冲。店主拿起一个缝合紧密的牛皮水囊,用力挤压,囊身变形,但接口处不见渗水。
“牛皮水囊轻便,软和,捆在哪里都行。装满水也就三四斤重。就是用久了难免渗漏,得时常保养。”陈玄礼道。
而在铜器行,架子上摆满了各式黄澄澄的铜壶、铜杯、铜盆,擦拭得锃亮。一个硕大的铜壶被店伙计提起,发出沉闷的金属摩擦声。
“坚固!耐用!装水十年不坏,还不怕异味。就是重!”陈玄礼说。
陈子昂沉吟片刻:“那就皮囊要十个,路上应急、轻装探路时用。铜壶也要五个,大队扎营时储水。”各有各的用处。
“餐刀也需备上几把,路上吃牛肉和羊腿用得着。”乔知之在一旁提醒道,他更注重实用细节,“需符合官府规定的样式,并且刻上工匠姓名以备查验。”他说着,从怀里摸出一把式样标准的短刃餐刀,指了指刀根处细若蚊足的刻痕,“喏,就象这样,‘同城张五造’。这要是在长安,路上被巡检或不良人查获不合规的兵器,那是要扭送官府牢狱的。”
陈子昂点头称是,这细微之处,正体现了唐代严格的兵器管理制度。他们在铁器行特意挑选了符合规制的几把餐刀,看着工匠现场在刀身上錾刻下名号。
采购清单上的项目在一项项减少,但陈子昂的“采访”兴致却愈发浓厚。他不仅买东西,更在与这些三教九流的打交道中,触摸着边塞生活的脉搏。
他们来到专营马具的“鞍辔店”。这里的气味是皮革、桐油和马汗的混合。墙上挂满了各式马鞍、辔头、缰绳、鞭子,地上堆着马镫、蹄铁等物。店主是个满脸堆笑的胡人,自称康小二,动作麻利地迎上来。
“几位是军爷?郎君,要看马鞍?小店有刚从凉州来的好货!鞍桥用的是百年栎木,鞍褥填的是新弹的棉花,坐着舒服,不磨马背!”他指着一副看起来颇为结实的马鞍说道。
陈子昂对马鞍不算陌生,他拿起那条康小二推荐的马鞍,仔细摩挲着鞍桥的木质和包边的皮革,又检查了鞍褥的填充和缝合,问道:“这副多少钱?”
康小二搓着手笑道:“郎君识货!这副鞍子,用料扎实,做工精细,但是要一贯钱!若要更合身,还需根据您的马匹和您的身形稍作调整,免收工费!”
一贯钱,相当于一个普通边军一个月的饷钱,确实价值不菲。
陈子昂又拿起一条结实的皮质马缰绳看了看。
“这条缰绳,用的是上好的牛皮,柔韧耐用,只要五百文。”康小二连忙报价。
这一路行来,询问、比较、讨价还价,陈子昂仿佛真的成了一位深入市井的采访者,将这座边城的物资储备、物价水平、工匠技艺,乃至各族商贩的生存状态,都细细地纳入眼中,记在心里。
陈子昂注意到,同城的物价虽因战事有所上涨,但基本物资供应还算充足,可见背后的商业网络并未完全断裂,那个无处不在的“康”字标记和商行,恐怕功不可没。
这些常规的军需采购,还远远不能满足陈子昂的须求。
陈子昂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思考着如何为这支小小的队伍,增添一些意想不到的利器。比如,军用望远镜,射程更远的火箭。
在一家不太起眼的“杂宝阁”里,陈子昂的目光被几块未经雕琢的天然水晶石吸引。
他拿起一块对着光看了看,光线穿过晶体,在墙上投下模糊的光斑。那些水晶透明度颇高,内部仅有少量絮状杂质。
“店家,这种水晶,还有更透亮的吗?”陈子昂问。
陈子昂计划尝试制作更简易、实用的双筒望远镜,哪怕只能将视线拉近数百米,在草原地带侦察中也至关重要。
很少有男子会对水晶这么感兴趣,店主是个干瘪的胡人老头,闻言看了陈子昂一眼,从柜台下摸索出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几块品相更好的水晶,晶莹剔透:“郎君,这可是上好的石国料,价格嘛,一贯钱一块……”
陈子昂没有过多还价,仔细挑选了六块型状合适、内部纯净的水晶。他还需要查找手艺精湛的玉匠或琉璃匠人,来打磨这些水晶,并制作合适的望远镜筒身。
乔知之笑着打趣道:“伯玉,你这是给家里的那两位新罗婢女挑选礼物?”
“乔兄,这是为你去伶仃塞准备的礼物,到时候你就知道了,给你一个惊喜!”陈子昂道。
“伯玉你又在故作神秘……”乔知之发现出塞后的陈子昂像变了一个人,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陈子昂还买了一些硫磺、硝石、木炭粉等物,计划在唐军普通箭矢尾部捆绑小型火药筒,借助火药燃气助推射程。
他在图书馆借阅过配图注释版的《天工开物》,在唐朝制作“火箭”完全没有问题。
这种竹筒为体、内置早期火药、配以特制箭杆和铁制箭头的“火箭”,若能研制成功,将大幅提升唐军弓箭射程和穿透力,用于对突厥骑兵远程打击和火力压制也很有效……
那一日逛西市,从早上到中午,陈子昂和乔知之等人一路采访和采购,魏大准备的两个大麻袋都快装满了,背上的袋子鼓鼓的,他们北上铁勒部落的信心更加充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