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墨和沈清歌还沉浸在巴黎的浪漫余韵中时,他们载誉归国的消息,早已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华夏。
首都国际机场,通道外。
天还没亮,这里就已经被成千上万的粉丝和数百家媒体,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手中,举著各式各样的灯牌和横幅。
“欢迎文化英雄陈墨载誉归来!”
“墨色清歌,顶峰相见!”
“《青瓷》yyds!”
粉丝们的热情,几乎要將机场的屋顶掀翻。
他们自发地,在现场唱起了《青瓷》和《只要平凡》,数万人的大合唱,气势恢宏,场面甚至比一些一线歌星的演唱会,还要壮观。
而媒体记者们,则更是严阵以待。
他们都想抢到第一手的独家新闻,採访到这位,刚刚在世界舞台上,为国爭光的“文化名片”。
当陈墨和沈清歌,手牵著手,出现在通道口时,现场的气氛,瞬间达到了顶点。
“咔嚓咔嚓”的闪光灯,瞬间连成了一片,亮如白昼。
“陈墨!陈墨!”
“清歌!清歌!”
粉丝们的尖叫声,几乎要刺破人的耳膜。
面对如此巨大的阵仗,陈墨和沈清歌,都显得有些惊讶。
他们没想到,国內的粉丝,会以这样一种“王炸”级別的方式,来迎接他们的归来。
王海和李薇,则立刻指挥著公司临时请来的安保人员,在前面开路,艰难地,护送著两人,走向保姆车。
101看书101 看书网藏书多,101??隨时读 全手打无错站
“陈墨先生!请问您对於在罗浮宫成功举办音乐会,有何感想?”
“沈清歌小姐!您和陈墨导演的恋情,是否已经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可?”
“陈导!『平凡之光』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是电影,还是综艺?”
记者们的问题,如同潮水般涌来。
陈墨只是微笑著,对著所有人,挥了挥手,然后,护著沈清歌,迅速地,钻进了车里。
保姆车,在粉丝们的欢呼声和媒体的追逐中,缓缓驶离了机场。
车內,沈清歌看著窗外那些依旧在热情挥手的粉丝,心中感慨万千。
“我们现在也算是顶流了吧?”
陈墨笑了笑,將她揽入怀中,轻声说:“我们不是顶流,我们是暖流。温暖人心的那股流。”
回国后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庆功或者休息。
而是一场,比罗浮宫音乐会,规格更高、意义更重大的会议。
会议的地点,在京城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安保极其森严的招待所里。
当陈墨和李薇、王海走进那间的会议室时,心中都带著一丝忐忑。
他们不知道,这次的召见,所谓何事。
为首的是一位头髮白,面容和蔼,却不怒自威的老者。
他是宣传部的领导。
“陈墨欢迎回家。”
他主动站起身和陈墨握了握手,脸上带著讚许的笑容。
“你们在巴黎的演出,我们都看了。非常精彩,非常成功!你们为国家,为民族,爭了光!”
这句高度肯定的话,让陈墨悬著的心,放下了一半。
“领导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陈墨谦虚地回答。
简单的寒暄过后,会议进入了正题。
“陈墨同志,”李副部长收起笑容,表情变得严肃,“今天请你来,主要是想和你探討一下,关於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些问题。”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地说道:“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文化领域,我们却面临著一些困境。市场上,充斥著大量粗製滥造、价值观扭曲的娱乐產品。而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却在逐渐流失,甚至被一些年轻人所遗忘。”
“尤其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我们长期处於一种逆差的状態。我们引进了大量的韩流、日流、好莱坞。但我们自己,能真正走出去,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化產品,却寥寥无几。”
“直到”李副部长的目光,再次看向陈墨,眼神里,充满了期许,“直到,你的出现。”
“从《我不是药神》引发的社会性思考,到《嚮往的生活》倡导的慢活理念,再到《青瓷》所掀起的国风热潮陈墨同志,你和你的团队,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向我们证明了,富有中国特色、蕴含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不仅在国內拥有广阔的市场,在国际上,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竞爭力!”
“所以,”他话锋一转,说出了这次会议的核心目的,“我们希望,你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我们希望,平凡之光,能成为我们国家在文化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个试点,一个排头兵!”
“在政策上,在资源上,国家会给予你们,最大力度的支持!我们只有一个要求——”
李副部长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
“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为我们这个民族,铸魂!”
这番话,掷地有声!
陈墨、王海、李薇三人,听得热血沸腾!
他们知道,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表彰会议了。
这是一次“授命”!
是一次,来自国家最高层面的,对於他们未来道路的,期许与重託!
“请领导放心!”陈墨站起身,郑重地敬了一个礼,“我们『平凡之光』,一定不辱使命!”
会议的最后,华夏电影总局的张副局长,笑著递给了陈墨一个红色的信封。
“这是给你的,另一个任务。”
她眨了眨眼,显得有些神秘。
陈墨疑惑地打开信封,只见里面,是一封印刷著“华夏广播电视总台”字样的烫金邀请函。
邀请函上,只有一行字:
“诚挚邀请陈墨先生,担任2026年春节联欢晚会音乐类节目,总策划。”
“嘶——”
王海和李薇,在看到这行字时,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春晚!
那可是春晚啊!
是全球华人,在除夕之夜,共同守候的、最具分量的文化盛宴! 而“音乐类节目总策划”,这个职位,更是整台晚会的核心与灵魂!
往年,担任这个职位的,无一不是国內音乐界,德高望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而现在,这个重担竟然交给了年仅二十多岁的陈墨!
这是何等的信任!
何等的荣耀!
“张阿姨,这这太突然了,我怕我资歷不够,难当大任。”
陈墨確实被这个任务,给惊到了。
“呵呵,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
张副局长笑著说。
“能者多劳嘛。我们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为全国的观眾,带来一台,不一样的新春音乐盛宴。”
“而且,”她补充道,“这也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你將你所倡导的新华流,通过春晚这个最大的舞台,传递给每一个人的,最好的机会。”
陈墨看著手中的邀请函,感受著那沉甸甸的分量。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从这一刻起,他的肩上扛起的,不再只是一个公司的未来,一个团队的梦想。
而是,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崛起的希望。
从招待所出来,坐上返程的车,王海和李薇,依旧处於一种极度兴奋的、不真实的感觉之中。
“墨子我我不是在做梦吧?”
“春晚总策划咱们这是要上天啊!”
王海用力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疼得齜牙咧嘴。
李薇也激动地说:“这下,看谁还敢说我们是草台班子!我们现在,是国家队了!”
陈墨却显得异常平静。
巨大的荣誉背后,是同样巨大的压力。
他知道春晚这块蛋糕,不好啃。
它不仅是一场文艺晚会,更是一场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照顾各年龄层观眾口味的、复杂的工程。
稍有不慎,便会招致铺天盖地的批评。
他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飞速地构思著。
今年的春晚音乐,应该走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是继续弘扬国风?还是走温情路线?
他想起了在路演时,那些普通劳动者,唱起《只要平凡》时,眼中的光。
他想起了在巴黎街头,那些外国友人,听到《青瓷》时脸上的惊嘆。
一个大胆的、全新的想法,渐渐地,在他的脑海中成型。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场“歌曲的联欢”。
他要做的,是一场关於声音,跨越地域、跨越阶层、跨越文化的,宏大敘事。
他要让农民工的號子与交响乐,同台合奏。
他要让留守儿童的歌谣,与最顶流的偶像,一同唱响。
他要让东方的崑曲,与西方的歌剧,在一首歌里,完成一次惊艷的“相遇”。
他要办一场,真正属於人民的春晚。
一场,能让所有平凡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听到自己的心声的,春节联欢晚会。
他睁开眼睛,眼中,燃烧著熊熊的火焰。
他对李薇和王海说道:
“薇姐,胖子,我们的下一个战场,来了。”
“这一次,我们要面对的,是十四亿观眾的,现场直播。”
“我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春晚总策划的消息,在“平凡之光”內部引发了剧烈的震动。
王海和李薇,在最初的狂喜过后,也迅速地冷静下来,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知道,春晚,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是无数双挑剔的眼睛,和不容有失的国家顏面。
当天下午,陈墨便召集了公司的核心创作团队,以及几位他特別邀请来的外援——包括郭百川导演、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刘焕老师、以及那位在首映礼上发言的退休老法官,共同举办了一场“春晚音乐创意闭门研討会”。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而热烈。
“我认为,今年的春晚音乐,首先要突出一个真字!”郭百川导演率先发言,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我们不能再搞那些假大空的、悬浮在天上的歌曲了!要唱,就唱我们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唱我们的喜怒哀乐,唱我们的柴米油盐!”
刘焕老师则从音乐性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同意郭导的真。但在真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追求一个美字。这个美,不仅是旋律的美,更是融合的美。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些跨界的融合。比如,让摇滚乐,去碰撞秦腔的高亢;让电子音乐,去融合苗寨的芦笙。我们要让观眾看到,华夏音乐的包容性与无限可能。”
而那位老法官,则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道:“春晚,是凝聚民族情感最重要的载体。我认为,今年的歌曲,应该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平时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群体。比如,那些常年在外,不能回家过年的海外务工人员;比如,那些坚守在边疆的战士;再比如,那些默默无闻的、城市的建设者们。一首歌,有时候,比一千句口號,更能温暖人心。”
听著几位前辈的真知灼见,陈墨心中的构思,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了三个关键词:
“人民的史诗”、“文化的融合”、“时代的共鸣”。
“这,就是我们今年春晚音乐,要贯穿始终的三条主线。”
他对著眾人,掷地有声地说道。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我们要做的,是一部用音乐写成的,属於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记》。”
接下来的一个月,陈墨几乎是进入了一种闭关的状態。
他推掉了所有的採访和商业活动,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春晚音乐的创作与策划中。
他的办公室,变成了整个春晚音乐组的心臟。
无数的创意,在这里碰撞、诞生、然后被付诸实践。
他邀请来了大凉山里的彝族儿童合唱团,让他们用最纯净、最天籟的童声,来演唱一首关於“希望”的歌曲。
他联繫了正在南海执行任务的海军舰队,通过卫星连线,与他们共同创作了一首,描写新时代军人豪情的《寸土不让》。
他甚至,还通过外交部的协助,向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发起了一场名为“故乡的歌谣”的线上徵集活动,邀请他们,用歌声,来寄託对祖国的思念。
一首首,一曲曲
那些充满了生活温度、民族情感、时代气息的旋律,渐渐地,匯聚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音乐画卷。
而陈墨,就是这幅画卷的总执笔者。
他知道,这將会是他迄今为止,面临的,最艰难,也最光荣的一场战役。
他要用他的音乐,在除夕之夜,为十四亿同胞,献上一份,最真诚,也最厚重的新春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