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激动地握住林舟的手,然后匆匆离去,显然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的团队。
林舟看着周教授离去的背影,轻轻摇了摇头。作为穿越者,他时常感到一种奇妙的矛盾——他带来的技术在这个时代看来几乎是魔法,但在他原来的时空,这些不过是基础知识而已。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投入工作。时间不等人,尤其是在这个技术竞赛的关键时刻。
接下来的几周,林舟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闪电"的三个内核系统——雷达、控制和武器系统的研发中。
雷达系统的研发进展迅速。林舟设计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虽然概念超前,但内核部件都能在当时条件下制造。最大的挑战是信号处理,传统的仿真电路难以应对复杂的多普勒信号分析。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一种简化版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终于成型。它不如林舟原始设计那么精密,但已经远超当时世界上任何同类系统,足以满足"闪电"的基本须求。
控制系统的进展更为显著。在林舟的分布式架构指导下,周教授的团队创造了一个技术奇迹——将复杂的无人机控制逻辑,分解成若干简单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都能用当时的电子技术可靠实现。
武器系统是林舟最为关注的部分。与未来的精确制导武器相比,六十年代的空对地武器简陋得令人发指——不是无制导的炸弹,就是简单的火箭弹,精度堪忧。
但林舟看到了机会。
在林舟的指导下,武器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半主动激光制导的空对地导弹,代号"闪电之矛"。这种导弹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地面或机载激光照射目标,导弹查找反射的激光能量并自动追踪。
最令人惊喜的是,林舟发现当时的电子技术,尽管原始,但已经足以实现简单的红外成像制导。提供了一种全天候打击能力,即使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依靠目标的热辐射进行攻击。
三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迎来了系统地面集成测试的关键时刻。
西山基地综合测试中心,一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内部被改造成仿真飞行环境的测试平台。
林舟站在中央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这一刻,将决定过去三个月的努力是否有价值。
各个岗位依次报告,林舟点点头,转向身旁的宋将军和赵部长:"首长,我们准备开始综合测试。
林舟按下主控制台上的激活按钮,系统依次上电。数十台仪表的指针开始跳动,墙上的大型示波器显示出复杂的波形,控制台上的指示灯依次亮起。
控制系统接管了仿真机身,舵面开始按缺省程序移动,各种传感器实时反馈数据。个三维飞行轨迹,代表"闪电"在虚拟环境中的飞行路径。
接下来是雷达系统测试。技术人员在测试场地放置了多个仿真目标,包括坦克、飞机和建筑物的缩比模型。
雷达天线开始旋转,发射出一系列探测脉冲。几秒钟后,大屏幕上显示出清淅的目标图象,每个目标都被准确标识,甚至连距离和移动速度也计算出来了。
最后是武器系统测试。在测试场的另一端,安装了一排目标靶,代表不同类型的地面和空中威胁。
在计算机仿真中,导弹飞向目标的轨迹被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从发射到命中,整个过程不到十秒钟,命中精度误差不超过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