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后,发动机试车间再次热闹起来。!测试员兴奋地喊道。
改进批量的涡轮叶片表现出色,不仅解决了裂纹问题,而且使整机性能有了微小但显著的提升。
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即使在隔音良好的控制室内,所有人都不得不提高声音才能互相交流。
王院士虽然表情依然严肃,但眼中已经流露出赞赏:
林舟松了口气,这意味着发动机已经基本过关,可以进入装机阶段了。
当天下午,在飞机总装车间,林舟终于见到了张宇少校——一个年轻俊朗的军官,眼神中透着机敏和好奇。
没有垂直尾翼,完全依靠电子系统保持稳定,这在航空史上几乎是革命性的
林舟带着张宇走向验证机,详细介绍了其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
张宇认真听着,不时提出专业而尖锐的问题。
林舟发现这个年轻军官不仅飞行技术一流,对航空理论的理解也远超同龄人,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接下来的几天,林舟和张宇一起日夜不停地完善遥控系统。
张宇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改进建议,而林舟则将这些建议与"银星"的先进技术完美结合,最终打造出一套前所未有的遥控飞行系统。
……
广交会开幕前三天,西北某试验场。
一支特殊的车队在严密保护下缓缓驶入基地。
车队的特制平板车上,覆盖着厚厚的防水布,隐约可见一个流线型的轮廓——那就是"苍鹰"验证机,即将进行人类航空史上最大胆尝试之一的神秘飞行器。
林舟站在指挥塔上,看着验证机被小心翼翼地卸下,送入专用机库。
远处,广阔的戈壁滩上,一条三千米长的临时跑道刚刚完工,那将是验证机进行地面滑跑测试的场所。
林舟点点头,眼神坚定而平静:
林舟转头看向远方,夕阳的馀晖映照在他坚毅的面庞上: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更加坚定: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技术突破的完整战略。
……
西北试验场,凌晨四点半。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戈壁滩,即使是盛夏,这里的夜晚依然冷得让人直哆嗦。
临时搭建的指挥所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军用香烟味和紧张的气息。
林舟站在巨大的沙盘前,双手插在兜里,目光锐利如鹰。
他穿着一件普通的灰色工装,与周围光鲜的军装和笔挺的制服形成鲜明对比,但所有人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
简陋的操作台上堆满了各种仪表和控制设备,大部分看起来都是临时拼凑的,几根粗大的电缆从地板上蜿蜒而过,连接着外面的发电机。
张宇少校已经坐在操作台前,手指不断在各个开关和按钮上确认。
张宇点点头,眼神中的紧张稍减。
他不知道的是,林舟看起来平静,但手心早已冒汗。
这种遥控系统在二十一世纪或许算不上什么,但在六十年代的简陋条件下强行实现,风险比所有人想象的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