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的手几乎是不受控制地在纸上狂奔,那些复杂的化学式、精确的数据、详细的工艺参数,全都从他的脑海中源源不断地涌出,变成清淅的图纸和文本。
他并非这方面的专家,但此刻,那些知识就象是他研究了一辈子的成果。的能力,让他对这些超越时代的技术了如指掌。
林舟并没有停下,接下来他开始设计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这比单纯的碳纤维生产更为复杂,涉及到基体树脂的选择、层合板的设计、固化周期的控制等多个环节。
他详细绘制了热压罐的结构图,标注了压力控制系统、温度监测点的布置、真空系统的设计等关键细节。
几个小时后,林舟的面前已经堆满了密密麻麻的图纸和笔记。他揉了揉酸痛的眼睛,看着这些凝结了未来三十年材料科学精华的设计方案,心中涌起一阵狂喜。
林舟离开资料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抱着一大摞图纸,脚步飞快地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同事摇摇头,习惯了这位天才工程师的怪脾气,"那我让小李给您送点?
回到办公室,林舟迫不及待地将图纸铺满了整张办公桌,又掏出几支铅笔,在一旁磨得锋利。他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晚上七点,正好,一整晚的时间足够他将脑中的构想转化为具体方案。
他很清楚,碳纤维生产最内核的环节在于温度控制和张力控制。的温度下,以精确的升温曲线处理pan原丝;而碳化阶段则需要从600c一直升到2500c以上,同时保持惰性气氛和恒定的张力。
在他前世,这些都依靠高精度的数控设备完成,但在这个连象样的集成电路都刚刚起步的年代,他必须另辟蹊径。
他先画出了预氧化炉的整体结构:一个长达20米的渠道炉,分为多个温区,每个温区独立控制温度。在他前世,这种炉子会用计算机精确控制每个温区的温度曲线,但现在
接下来是更棘手的碳化炉。这东西需要在惰性气体环境下工作,温度高达2500c以上,现有的材料几乎无法承受。
林舟停下笔,陷入思考。体倒是可以,但炉体材料"
他翻开从资料室借来的文档,查找有关耐高温材料的信息。果然,国内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他在系统灌输的知识中找到了答案——碳化硅和氮化硼复合陶瓷!
正当他陷入困境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赵部长推门而入,看到满桌的图纸,不由挑了挑眉毛,"这么晚还在工作?
林舟这才抬头,看到是赵部长,连忙站起来,"赵部长好,我在解决&039;苍鹰&039;计划的材料问题。
赵部长走近,扫了眼桌上的图纸,眉头渐渐皱起,"这是什么?看着不象飞机零件啊。
林舟耐心解释了碳纤维的基本性质和优势,赵部长听得目定口呆,"你是说,这种材料比钢还坚固,却轻得多,还能吸收雷达波?
赵部长听明白了,他看着林舟的眼睛,"需要什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