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没有废话,直接把批条递给王明,开门见山道:
王明接过批条,迅速浏览了一遍,眼睛越瞪越大:
王明尤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问:
半小时后,林舟抱着一个特制的防震保密箱走出了半导体实验室。
箱子不大,但里面装的,却是当前半导体技术的顶尖成果——各种初级集成电路芯片,包括基本逻辑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简单的运算单元、小容量存储器等。
王明送林舟到门口,看着这位年轻人自信的背影,心中充满好奇:
林舟抱着那个特制保密箱,快步穿过轧钢厂的主局域,向自己的专属实验室走去。
这是一间位于轧钢厂东南角的独立小楼,表面上看是"银星工程"的资料存盘室,实际上却是林舟进行最机密研究的地方。
除了林舟本人,只有苏雅和李强等极少数人有权进入。
走进小楼,确认四下无人后,林舟反锁了门,迅速来到二楼最里间的房屋。
这是一个设备齐全的电子实验室,四周都是仪器和工作台,角落里还有一张简易行军床,显然林舟经常在这里通宵工作。
他环顾四周,确认没有任何监控设备,然后闭上眼睛,意念集中。
瞬间,他的意识进入了熟悉的小世界空间。
这是一个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的高科技实验室,比外界那个简陋的电子实验室先进了至少四十年。
最新型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高精度万用表、先进的电烙铁和焊接工作站,甚至还有一台小型的电路板自动测试仪。
林舟将保密箱里的芯片小心翼翼地取出,摆在工作台上。
这些芯片看上去很粗糙,封装也很简陋,但已经是国内当前能生产的最先进半导体产品了。
他拿起一块与现代cpu有些相似但简陋很多的芯片,细细打量。
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逻辑单元,虽然功能有限,但已经可以执行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
他从小世界的架子上拿下几块空白的印刷电路板,开始根据脑海中的设计图纸,勾勒出电路走线。
这些设计远超当时任何电子工程师的水平,融合了未来的计算机架构理念。
在小世界里,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
林舟全神贯注地工作着,利用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将那些看似普通的芯片,按照超前的设计理念组合起来。
他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台小型化、集成电路化的第三代计算机原型机。
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六十年代初期,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仍然是基于晶体管的第二代机型,体积庞大,功耗惊人,可靠性也不高。
而林舟要做的,是直接跨越发展阶段,构建一台基于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
在小世界的帮助下,一块块电路板在他手中成型。
虽然看起来仍然比现代计算机原始很多,但已经是当时无法想象的技术水平了。
不知过了多久,林舟终于从小世界空间退出,回到现实中的实验室。
外面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实验室里只剩下几盏工作灯的微弱光芒。
林舟看了看表,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他在小世界里工作了将近六个小时,但对外界来说,可能只过了一两个小时。
这种时间差异是小世界的特性之一,让他能够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完成大量超前工作。
这些工作看似在组装测试那些半导体实验室的芯片,实际上是在为他在小世界里已经完成的电路板搭建外壳和接口,让这个超前产品能够"合理地"出现在这个年代。
……
阳光通过实验室的窗户,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舟已经在这间密闭的房间里连续工作了三天。
桌上的示波器发出幽幽的绿光,指针式万用表的指针随着电路的变化轻微颤动,精密电烙铁的尖端偶尔升起一缕细小的青烟。
空气中弥漫着松香和电子组件加热的特殊气味,这是电子工程师们最熟悉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