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厂机械加工车间,一片繁忙景象。
工人们围在几台造型新颖的机床前,专注地操作着。
这些机床与传统手动设备截然不同——操作台上有一个简易的控制面板,旁边是一个读取纸带的设备。
一位老工人惊叹地看着机床自动完成一系列复杂操作,啧啧称奇:
这是林舟推广的第一代简易数控机床,虽然与未来真正的c相比还很原始——仅能按照预先打孔的纸带程序执行简单指令,但在六十年代初期,这已经是划时代的进步。
李强满意地环视着车间,心中充满自豪。
短短几个月,车间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0,产品合格率提升了60,废品率降低了70。林工简直是工业天才!
林舟的办公室位于车间的角落,并不宽敞,但设备齐全。
此刻,他正皱着眉头,盯着桌上一大堆的技术参数和设计图纸。
林舟深知,这些构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最关键的瓶颈就是计算机技术。
林舟看着脑海中浮现的系统提示,微微一笑。
经过前期的成功,系统奖励了不少技能点。
是时候做个大动作了。
【确认投入:半导体技术 14点,集成电路技术 14点】
【技能提升中】
【提升完成!】
【获得技能: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精通)】
【获得技能:光刻工艺(精通)】
【获得技能:芯片架构设计(精通)】
【获得技能:半导体材料学(精通)】
【获得技能:计算机系统集成(精通)】
【获得技能:早期作业系统开发(熟练)】
一股庞大的信息流涌入林舟的脑海,他感到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桌子才站稳。
第三代计算机的完整知识体系如同洪流般冲刷着他的思维——从更精密的光刻工艺、晶圆制作流程、芯片设计(早期的4位、8位cpu架构),到系统集成、原始作业系统的实现方法。
他迅速抓起纸笔,开始草拟一个简易版的集成电路研发计划。
与现代动辄上亿美元的晶圆厂不同,早期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相对简单,工艺也不复杂,完全可以在有限条件下实现。
林舟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个微型化的"猎-歼"火控系统,体积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功耗降低,可靠性大幅提升,还能实现更多复杂功能。
他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已是傍晚六点。车间里的工人们开始收工,但林舟知道,自己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
三月的风还带着几分凉意,但阳光已经变得暖和起来。
林舟站在轧钢厂东区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前,手里捏着一张红头文档。
这是他昨晚熬夜加急申请的特别批条,上面盖着"银星工程"的专用印章,还有赵部长的亲笔签名。
这座不起眼的小楼,曾经只是轧钢厂的一个普通附属实验室,负责研究一些金属材料的电子特性。
林舟迈步走进大楼,门口的警卫见到他,立刻敬了个礼:"林工好!
林舟径直上了三楼,轻轻叩响了一扇挂着"主任办公室"铭牌的门。
推门而入,一个四十多岁、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年人正伏案工作。
看到林舟,他立刻站了起来,脸上露出惊讶和敬畏的表情。
作为半导体实验室的负责人,王明当然知道林舟的分量。
这位年轻的天才工程师,在短短一年内就彻底改变了整个军工系统的技术路线,甚至连他们实验室用的光刻机,都是林舟提供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