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主任们面面相觑,显然没跟上节奏:"广交会?咱们轧钢厂?
杨厂长简要解释了林舟的出口方案,车间主任们听完后,表情从困惑逐渐变为惊讶,最后是兴奋。
会议结束后,林舟被杨厂长单独留下。
林舟知道杨厂长是在担心什么。如果出口方案最终被否决,而厂里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对工人情绪造成二次打击。
……
三天后,林舟正在车间研究一批特种钢的配方,小李匆匆跑了进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林舟连忙抓起外套,脑子里还有点懵。
按照他对这个年代的了解,任何涉及对外贸易的事情,尤其是军工产品出口,都应该层层审批,至少得拖个把月。
怎么会这么快?
杨厂长站在厂门口,来回踱步,见林舟出来,立刻招手,"快快快,车都等着了!首长们催得紧呢!
到了军工部,林舟发现气氛明显不同——平日里沉闷的办公楼今天显得格外忙碌,不少身着军装的高级官员在走廊上匆匆走过,会议室里不时传出激烈的讨论声。
王部长办公室外,赵部长和李部长正在等侯,见到林舟,两人眼睛一亮。
办公室里,王部长正在电话里急切地说着什么,见几人进来,匆匆挂断电话,转身招呼,"都来了?快坐快坐!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红头文档,慎重地放在桌上,"林工,这是上面的批示,你自己看看。
林舟小心接过文档,只见上面简洁有力的几行字:
林舟倒吸一口凉气,这批示的分量太重了。
林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时间够吗?距离广交会只有不到一个月了。
杨厂长在旁边听得目定口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这这也太重视了吧?
林舟深吸一口气,思绪万千。
他没想到自己随口提出的一个想法,竟然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但转念一想,也不难理解——六十年代的龙国,正面临着西方封锁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急需打开对外贸易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