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朱元璋这动容的样子,朱标也是一笑。
“爹你老实说雄英还太年轻,不知人心。”
“可他在民间这么多年,早就看透了人心了。”
“此番所拿出来的东西,足够激励。”朱标也是笑着说道。
“咱现在就期待着他们能够立下多大的功,毕竟这一颗寿元丹赐与可不是空谈。”朱元璋带着几分深思的说道。
朱标没有说话,但神情也是格外的严肃。
朝鲜国!
王宫。
“吾大明旨意已传达。”
“朝鲜王,领旨吧。”
一个来自大明辽东府的官吏手捧着圣旨,身后还跟着一众甲士。
在他面前。
作为王的李成桂卑微的跪在了地上。
如若让后世那些棒子看到这一幕,自诩最大上国的他们,只怕会直接崩溃。
“敢问上使。”
“不知此番我朝鲜需要出兵多少?”李成桂接过了圣旨后,十分躬敬的问道。
“圣旨只是让朝鲜王出兵进攻,并未说多少,我大明要的就是看到朝鲜王的态度。”
“具体如何,朝鲜王自己定夺吧。”
“此番传旨已毕,本官就先行归于大明了。”
大明的使臣看了李成桂一眼,带着一种盛气凌人,直接转身离开。
天朝上国的威严。
自是展现的非常明显。
“恭送天朝上使。”
看着这使臣的背影l,李成桂也是大声的喊道。
身后的众朝鲜国文武也是大声恭送。
待得彻底离开后。
李成桂眉头紧皱,看着手中的圣旨就宛若烫手山芋。
“王上。”
“难道我们真的要出兵去对付那建州三部?”
“据臣等所知,那建州三部的兵力可高达数十万。”
“是啊王上。”
“建州三部都是一些野人,战力不弱啊,这大明让我们出兵进攻,却不给任何军饷军资,甚至是兵器都不给,这分明就是让我国却送死啊。”
“请王上三思,千万慎重啊。”
待得使臣一离开。
李成桂麾下的这些臣子就纷纷开口,显然,大多是埋怨,不想出兵。
而听着这些。
李成桂的脸色更加难看。
因为此刻摆在他面前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遵循大明的旨意,出兵对付建州三部,第二个就是违背旨意,那最终结果就是得罪大明。
出兵。
意味着伤损,意味着国力受损。
不出兵。
得罪大明,保不准以后大明会不会秋后算账。
毕竟。
建州三部,乃至于鞑靼虽然是主动入侵大明,可体量终究不是正比。
“传本王的诏谕。”
“点齐八万大军,以赵浚为大将军,出征建州三部。”李成桂大声喝令道。
直接无视了那些朝臣的话,下令动兵。
听到这话。
许多朝鲜臣子的脸色都是一变。
“大明此番派使臣前来选旨,你们以为是给本王选择吗?”
“不。”
“这是通谍。”
“徜若本王不遵循圣旨出兵,等大明收拾了鞑靼和建奴,下一个就会轮到我们。”
“你们当真太小看大明了。”
“如果大明那么容易弱,那北元就不会亡,如果朱元璋真的那般不堪,那他就不会成为天朝之主。”李成桂直接出声打断了想要劝谏不出兵大臣的话。
作为开国之君。
同样也是作为一个野心家。
他很清楚朱元璋的可怕程度,更知道大明强到了什么层次。
根本不是他一个小国能够比拟的。
虽然此番出兵会损耗国力,可相比未来给大明一个师出有名的名头,李成桂自然是觉得出兵最为稳妥。
也正在这时!
“报。”
一个急切的声音在王宫外传来。
李成桂还有麾下文武纷纷看去。
只见一个朝鲜士兵快步跑来,看着这装束,显然是朝鲜的急报兵。
“何事?”
李成桂冷着脸问道。
“启奏王上。”
“刚刚收到了大明北疆战争的消息,已经是之前的消息了。”
“大明皇太孙朱雄英率军北上,不仅击溃了鞑靼大军,更是亲手斩了鞑靼大汗本雅失里,还有鞑靼的大将军阿鲁台也死在了他的手上,四十万鞑靼大军已经溃败。”
“如今大明的军队已经举动北伐,杀入了草原了。”急报兵跪下来,大声的禀告道。
此话一落。
李成桂的脸色一变,他身后的所有臣子全部都是脸色大变。
“大明皇太孙。”
“朱雄英。”
“昔日那个大明第一武将朱应。”
“他竟如此了得。”
“四十万大军,尽数击溃。”
“甚至连鞑靼大汗和大将军都被他给杀了。”
李成桂的脸色变得无比沉重,饶是他也被这战果所惊,心中更是翻涌,难以回神。
这。
当真是无法言明。
凭鞑靼南下之军。
四十万啊!
精兵强将,足可横扫一切的力量。
在短短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竟然就这样败了?
“鞑靼虽然不是以前的大元,可国力仍然不是我朝鲜能够相比的,大明的国力远远不是能够想象的。”李成桂心底暗暗想到,对大明的畏惧更强了。
而原本还要劝说李成桂不出兵的大臣,此刻也全部都闭嘴了。
时间流逝!
北疆。
大宁府城。
此刻已然成为了一个中转站。
只见城外。
由带甲持兵的大明将士押送,一批批身着鞑靼军服的人被大批向着南边押送。
人数汇聚,成千上万。
宛若一条条长龙。
而在周围尽是戒备十足的大明军队。
不过他们并非是边军,也并非是主战之军,而是大明府域内的郡兵。
虽然相比于边军和主战营的战力不行,但对付这些手无寸铁的鞑靼俘虏,那自然是轻而易举。
哪怕如今这些俘虏都已经完全落入掌控了,甚至都被束缚了双手,可押送的大明将士仍然十分戒备,近一点的短刀出鞘,远一点则是弓箭戒备。
只要有一个人胆敢闹事,迎来的就是血腥镇压,而且不是一人,在当今太孙下令下,只要有一人敢动手,与他相邻的十人就要被处死,如果有几人,那相邻的五十人就被处死,对于这些俘虏,可谓是真正的铁血手腕,没有任何留情。
而在城门口。
则是坐着许多文吏,分为十张桌子。
同时。
还有烙奴印的刑具。
每一个被押送而来的鞑靼俘虏在押送而来后,首先就是登记名字,记录造册,然后便由一旁府衙的衙役直接在额头上烙下奴印。
所以在城门所在。
便是一阵阵惨烈的惨叫之声。
听起来格外的刺耳。
但此间大明郡兵,还有文吏,乃至于在此看热闹的百姓都没有任何的怜悯,相反还觉得非常的畅快。
之所以烙奴印,自然是为了更好掌控,一目了然。
徜若分配到了地方。
真的因为疏漏而让这些蛮子逃了,从他们额头上的奴印也可以一目了然,地方百姓看到了也会直接检举,甚至是当场拿下。
“这些蛮子只是贬为奴隶还真的是便宜他们了。”
“是啊。”
“我大明没有去对付他们,他们竟然还南下入侵,意图亡我大明,对待这些蛮子就该处死,杀光。”
“这你们就想错了,这些蛮子都年轻力壮,太孙殿下留下他们的性命,肯定是为了让我大明有更多的劳力。”
“反正,这是太孙殿下决定的,一定是好事。”
“这倒也是。”
“太孙殿下可真的是上天赐给我大明的武曲星,蛮子数十万大军在短短入侵几日就被击溃了,我大明有太孙殿下在,必可长久太平,国力强盛。”
“你这是屁话,这是小看了太孙殿下了,太孙可是文武双全,他就是紫微星下凡。”
“没错,太孙殿下就是紫微星下凡。”
“文治武功,能文能武,这肯定是紫微星啊。”
“我也赞同。”
在城外看热闹的百姓们都不由得议论起来,但每一个提及太孙,那都是充满了自豪,还有敬仰。
显然。
这都是朱应凭对待大明天下万民恩泽,还有对外的征伐之力带来的。
“方大人到。”
城内。
一声高喊。
原本还在录册的众多文吏就准备站起来恭迎。
“都不要起来,继续处事。”
自城内,一个身着文臣官袍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
正是如今被任命为新任户部侍郎的方孝孺,也是朱应特意留在北疆负责主导录册,还有安排俘虏去地的主官,哪怕是应天派遣官吏过来辅助,也是以方孝孺为主导。
在历史上。
方孝孺的下场不是很好,但在如今,他的才能已然得到了朱应的重用。
而且。
他也没有让朱应失望,虽然是儒生,但却没有开口仁义道德,闭口礼义廉耻。
对待这些俘虏,他也是十分严苛。
“今日有多少奴隶押送来了?”
方孝孺走来后,看向了此间录册的主官问道。
“回方大人。”
“今日已经运来了五千五百六十馀人了。”
“按方大人的交代,暂且在大宁府城安顿一晚,明日再行向各府域分配。”主官躬敬回道。
“恩。”
方孝孺点了点头,看着这些充满恐惧,却又带着滔天恨意的鞑靼俘虏,眼中没有任何怜悯。
“吴将军。”
“这些蛮子虽然已经投降,但他们对我大明的恨可不少。”
“路上押送,一定要着重提防。”
方孝孺又转过头,看向了一旁的押送将领说道。
“方大人放心吧。”
“殿下都已经交代了,这些蛮子要是敢乱来,敢逃!哼哼,一个人乱就宰十个。”
“末将就看这些蛮子有几条命。”这个将领冷笑着说道。
“此番押送路线,本官已经定好了。”
“分批押送至各府交界处,到了那里自会有其他府域的郡兵来接人。”
“如今总计已经押送了超过七万奴隶了,往后还会有更多,一定要慎重对待。”方孝孺还是严肃的告诫道。
他做事,便是此番一丝不苟。
“请方大人放心。”
“所有押送的将士绝不会给太孙殿下丢脸。”将领立刻保证道。
方孝孺点了点头,看着城前仍然是数条长龙押送而来,心中也是十分高兴的。
“太孙殿下真的乃是紫微星下凡。”
“文治武功,当真非常人所及。”
“我大明有皇上,太子,太孙,必迎来三代强盛。”
“至于第四代的文熙世子,更是有南孔族长亲自教导,没有北孔那般腐儒之心。也必可成材,到时我大明就将迎来四代昌盛。”
“不知到了那时,我大明会登临怎样的国力啊。”方孝孺充满感慨的畅想道。
此刻!
不仅仅是大宁府格外热闹。
每日都会有不计其数的俘虏降卒在府城录册,押送至各府。
也是将整个大宁府的郡兵都调动了,甚至还在北平府等府域抽调了不少郡兵与衙役。
但。
在北疆草原之上。
同样也是热火朝天。
在大宁边境十里的地方。
已然建造了一个由混泥土修筑的据点,四面城墙修筑,最高可容纳上千人生活,里面则是搭建了许多帐篷。
据点。
便是如此。
混泥土铸造城墙,可用来防御。
而里面则是仍然按照草原的帐篷来定居,更为简易,也更容易搭建,修建据点的时间都在于修筑城墙,这样草原蛮子最厉害的骑兵也就没有办法破防了。
一直以来。
华夏王朝无法掌控北疆草原,便是因为太过潦阔,无法掌控。
二是因为无险可守,哪怕是安营扎寨都担心被蛮子骑兵偷袭。
可现在不同了。
水泥的出世,混泥土的出世。
能够让大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修建一座据点,上千人合力修建,只要材料运送及时,最快十日内就可修建一座小型据点,而大一点的据点则是用更多的人力,也可以很快。
如今。
在朱应的命令下,后勤工兵营可谓是步步为营。
全力在修筑据点。
越靠近大明的据点,处于内部保护的据点,只是驻扎几十上百个人,由边军驻守,而越是深入北疆,驻扎的边军则是更多,步步为营,据点战术。
这也是朱应首带来这个时代的战术战法。
如今在战时,这些据点可以作为补给点,存放粮草辎重,也可以作为休息之所。
等到战后,则是可以作为迁徙汉民的栖身之地。
可以说。
一举两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