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入学须求,程一言下令,立即扩建学堂,在亚马逊城再新建五所学堂,同时从大明招募更多的秀才与新政书院的学子,前来担任老师。
此外,他还下令,为学堂配备先进的教程设备,如识字挂图、地图、算盘、书籍等,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新建的学堂很快便投入使用。
每天清晨,亚马逊城的街道上,总能看到穿着整齐校服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走向学堂。
他们中有大明移民的孩子,也有土着百姓的孩子,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相处得十分融洽。
在学堂里,老师不仅教授孩子们认字、读书、算术,还向他们讲解大明的历史、文化、地理与科学知识,向他们介绍外面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孩子们学得认真,听得入迷,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中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
“老师,大明真的有不用马匹拉动的马车吗?”
一名土着孩子好奇地问道。
老师笑着点头:
“当然有,那叫蒸汽马车,是用蒸汽机驱动的,跑得比马还快,一天能跑几百里路。
等你们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去大明,就能亲眼看到了。”
“老师,太平洋真的那么大吗?”
另一名孩子问道。
“是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积比我们南美大陆还要大好几倍。”
老师指着地图,耐心地讲解道,
“在太平洋上,有许多美丽的岛屿,岛上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还有许多奇特的文化。”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铄着向往的光芒。
他们开始明白,原来世界这么大,这么神奇;原来读书识字,能让他们了解到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原来只要努力学习,他们将来就能走出雨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程一言经常会去学堂看望孩子们。他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模样,看到他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的身影,看到大明移民的孩子与土着百姓的孩子和睦相处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
“大人,您看,这些孩子现在学习多认真啊!”
李东阳笑着说道,
“以前他们还在街头游荡,现在每天都按时来上学,进步非常快。很多土着孩子已经能认识几百个汉字了,还能背诵简单的古诗。”
程一言点点头,说道: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让他们掌握知识与技术,南美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他又说道: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学习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与责任感。要让他们明白,他们是南美的未来,是大明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家园、守护家园的重任。
要让他们学会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不同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
在程一言的重视与推动下,亚马逊城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学堂,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他们心中的探索欲望被点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从一片荒芜的河滩,到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从土着百姓对教育的抵触,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亚马逊城的变化,见证了大明对南美治理的成功,也见证了文明的融合与进步。
程一言知道,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想要让知识的种子在南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只要团结南美人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南美成为大明最璀灿的海外明珠,让大明的文明与技术,在南美大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而那些在学堂里认真学习的孩子们,他们心中那颗渴望探索世界的种子,终将长成。
崇祯十九年冬末,城里的学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
自从程一言在广场高台上演讲之后,越来越多的土着百姓主动将孩子送到学堂入学,原本空旷的教室变得座无虚席。
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背着崭新的书包,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走进了学堂的大门。
程一言亲自来到学堂视察,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
学堂内,先生们正在教孩子们认识汉字,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算术课上,孩子们用算盘演算着题目,脸上露出专注的神情;
自然课上,先生用简单的语言讲解着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举手提问。
“先生,您说地球是圆的,那我们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呢?”
一名土着男孩举手问道。
先生笑着解释道:
“因为地球有引力,它会把我们牢牢地吸在地面上,就象磁铁吸铁一样。不仅是我们,天上的月亮、星星,都被地球的引力吸引着,所以才不会掉下来。”
孩子们听得目定口呆,眼中满是惊叹。他们从未想过,看似平坦的大地,竟然是一个巨大的圆球,而这背后,还有如此神奇的道理。
程一言走到教室后面,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学习。一名叫阿吉的土着男孩,正是那天在广场上被他叫住的孩子。阿吉学得格外认真,一边听先生讲课,一边在本子上认真地记着笔记,虽然字迹还很稚嫩,却一笔一划,格外工整。
下课后,程一言走到阿吉身边,笑着问道:“阿吉,现在觉得读书有意思吗?”
阿吉抬起头,看到程一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用力点头道:“有意思!先生教我们认识了很多汉字,还告诉我们很多外面世界的事情。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去大明看看,还要驾驶着大船,去探索先生说的七大洲、四大洋!”
程一言欣慰地摸了摸阿吉的头:“好孩子,有志气!只要你坚持学习,将来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转身对身边的学堂校长说道:“校长,一定要好好教导这些孩子。他们是南美的未来,也是大明的未来。教程内容要通俗易懂,多结合南美当地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以致用。”
校长躬身应道:“大人放心,属下一定尽心尽力,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品德的人才。
我们已经根据南美特色,调整了教学计划,比如在自然课中添加雨林动植物的研究,在算术课中添加贸易结算的案例,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程一言满意地点点头,又说道:
“还要注重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他们参观工坊、农场、码头,让他们亲眼看看蒸汽电单车是如何运转的,高产作物是如何种植的,商船是如何装卸货物的。
只有让他们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在程一言的推动下,这座大城的学堂不仅注重理论教程,更重视实践教育。孩子们经常在先生的带领下,走出学堂,走进农场,学习耕种技术;
走进工坊,观摩工匠们制作农具与器皿;走进码头,了解商船贸易的流程。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学习的热情也愈发高涨。
除了孩童教育,程一言还下令开设成人夜校,让白天忙于劳作的土着百姓与移民,也能有机会学习知识。
夜校的课程更加实用,主要教授汉字、算术、基础的贸易知识与农业技术。每晚,夜校的教室里都坐满了前来学习的百姓,他们虽然疲惫,却学得格外认真。
一名土着农夫在夜校学习了算术与贸易知识后,感慨道:
“以前我去市场卖粮食,总是被商贩坑骗,因为我不识数,不会算帐。现在学会了算术,再也不用担心被坑了。
我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懂简单的契约,这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随着教育的普及,这座大城的社会风气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百姓们不再认为“读书无用”,而是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邻里之间,不再攀比谁的猎物更多、谁的田地更肥沃,而是攀比谁的孩子学习更优秀、谁的知识更丰富。崇尚知识、尊重教育,成为了这座大城的新风尚。
教育的普及,也为这座大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越来越多的土着百姓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少人学会了工匠技艺,添加了工坊的生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还有些人凭借学到的贸易知识,做起了小生意,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程一言看着这座大城的变化,心中满是感慨。
他知道,教育是一项慢功细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看到成效。如今,知识的种子已经在南美大地上生根发芽,正在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几个月后,程一言决定离开这座大城,返回马六甲。
临行前,他再次来到学堂,看望孩子们。此时的孩子们,已经能熟练地背诵古诗、演算复杂的算术题,还能给程一言讲述他们所了解的世界。
阿吉拿着自己画的世界地图,跑到程一言面前,兴奋地说道:
“程大人,您看!这是我画的世界地图,我标注了大明、南美、欧洲、非洲。将来,我要驾驶着大明的蒸汽船,沿着这条路,去探索整个世界!”
程一言接过地图,看着上面稚嫩却准确的标注,眼中满是欣慰。
“阿吉,你的地图画得很好。记住,世界很大,有很多未知的事物等着你们去探索。只要你们坚持学习,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将来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南美的栋梁之才。”
离开这座大城的那天,百姓们纷纷来到码头送行。
孩子们挥舞着小手,高声喊道:
“程大人,再见!我们会好好学习,将来去大明看您!”
程一言站在船上,挥手向百姓们告别。
看着渐渐远去的这座大城,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在南美播下的教育种子,终将开花结果。这些孩子,终将成为连接大明与南美、推动文明进步的桥梁。
船行至亚马逊河上,程一言望着两岸郁郁葱葱的雨林与整齐的农田,望着远处繁华的城镇与往来的商船,心中感慨万千。
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但他坚信,只要大明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教育为先、和谐共生”的理念,团结南美人民,就一定能将南美建设成繁荣、稳定、文明的海外领土,让大明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