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大明号”旗舰的议事舱内已灯火通明。程一言正对着铺开的南洋舆图沉思,案头堆放着水师战报、东印度公司俘虏供词与各国使者的密函。
此战虽击沉敌舰十八艘、摧毁槟榔屿据点,掌控了海峡制海权,但东印度公司从西洋调派援军的传闻,以及暹罗贵族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秘密接触,都让他意识到,南洋的局势远未平静。
“郑提督,此战我军虽胜,却也暴露了情报短板。”
程一言抬头看向水师提督郑明,语气凝重,
“战前我们竟不知敌铁甲舰的火炮射程与装甲厚度,若非特战小队冒险摧毁弹药库,胜负尚未可知。东印度公司在南洋经营数十年,商站遍布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其触角早已深入各国宫廷,我们若想长久掌控商道,必先掌控情报。”
郑明深有同感:
“是啊,英夷的密探能混进暹罗港口打探我军动向,而我们对他们的援军部署一无所知。这情报上的被动,比少几艘战舰更可怕。”
“锦衣卫虽有密探潜伏,但人力有限,且多为大明籍,在南洋土着与西洋人中难以立足。”
沐天波适时开口,他麾下的锦衣卫密探刚传回消息,东印度公司正游说缅甸残馀势力,企图在湄公河上游重新设立据点。
程一言手指在舆图上划过暹罗、缅甸至爪哇的连接数,眼中闪过决断:“锦衣卫建制承自洪武旧制,北镇抚司专司侦缉,南镇抚司掌刑名军匠,然其外围力量几近于无。如今南洋局势复杂,单靠朝廷派遣的官校远远不够。
我意效仿嘉靖年间陆炳广布耳目的策略,公开招募各国心向华夏者为外围成员,创建‘四海侦缉网’。”
此语一出,郑明与沐天波皆面露惊色。沐天波连忙提醒:
“程大人,锦衣卫向来直属天子,外人涉足恐犯忌讳。且异域之人良莠不齐,若有奸佞混入,恐酿大祸。”
“规矩是死的,时局是活的。”
程一言取出一份奏疏,
“我已拟好章程,外围成员不授官职、不入卫籍,仅由锦衣卫北镇抚司统一管理,按情报价值计酬;且需经三重审核——先由当地侨领担保,再由锦衣卫密探核查身家,最后签订‘投名状’,若有背叛,诛及其族。此疏已奏请陛下,昨日密旨已准。”
密旨既下,无人再议。程一言当即部署:由沐天波牵头,调派两百名精干锦衣卫官校,分赴南洋十五处关键商站;
以马六甲海峡巡检司、湄公河水上特战营为据点,向外辐射招募;重点吸纳三类人群——一是世代与大明通商的南洋侨商,二是不满东印度公司压迫的土着部落首领,三是熟悉西洋事务的传教士与工匠。
三日后,沐天波亲赴暹罗港口主持招募。
消息一经传出,侨商们率先响应。福建籍侨商林万山带着二十名商号伙计前来报名,他的船队曾三次遭东印度公司劫掠,对其恨之入骨:“沐将军放心,我等在暹罗经营三十年,大小商埠都有熟人,定能摸清英夷的底细!”
土着部落的响应则更具戏剧性。马来半岛的亚齐部落首领汉都亚,带着五十名勇士赶来,献上东印度公司在亚齐商站的布防图:
“英夷强占我部落的胡椒园,还射杀我子民。大明若能帮我们赶走他们,亚齐全族愿为锦衣卫效力!”
更令人意外的是西洋人的添加。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弟子潘国光,因不满东印度公司强迫传教士充当间谍,主动前来投效:
“我通晓英、荷、西三国语言,曾在东印度公司槟榔屿商站任职,可提供其内部人事与贸易机密。”
短短十日,首批外围成员便达八百馀人。锦衣卫立刻对其展开集训:教授大明官话、情报传递暗号、简易格斗术;
发放特制的“火漆令牌”作为凭证,令牌分金、银、铜三级,映射不同情报权限。陆渊被任命为“四海侦缉网”总提调,每日坐镇马六甲海峡指挥中心,处理各地传回的情报。
九月初,第一份有价值的情报便送到了程一言案头。由潘国光提供的《东印度公司南洋物资清单》详细列明:
其在爪哇商站囤积了三十门新式火炮,计划下月运往缅甸;且荷兰东印度公司已与英属东印度公司达成协议,将联合在苏门答腊设立“联合商站”,共同对抗大明。
“来得正好。”
程一言立刻下令,命郑明率领三艘“巨鲸级”舰只前往爪哇海域巡逻,以“打击海盗”为名,迫使荷兰人暂缓运炮;同时密令汉都亚率部落勇士,袭扰东印度公司的胡椒运输线。
行动立竿见影。爪哇海域的大明水师威慑,让荷兰人不敢轻举妄动;亚齐部落的袭扰则导致东印度公司当月胡椒出口量锐减五成。消息传回西洋,英、荷两国的东印度公司总部皆震怒不已,却因摸不清大明的情报来源,只能加强商站戒备。
南洋的雨季来临,马六甲海峡的风浪却挡不住情报传递的脚步。锦衣卫在暹罗、缅甸、爪哇等地设立的“情报中转站”里,每日都有外围成员借着送货、行医、传教等名义,送来封封贴着火漆的密信。这些情报经官校整理、核验后,再通过无线电或快马送往马六甲指挥中心,最终汇总至程一言手中。
最活跃的情报网络,当属暹罗侨商构建的“商路网”。林万山的商号在暹罗各府都设有分号,伙计们将情报藏在茶叶箱的夹层、瓷器的底座里,借着送货的幌子穿梭于各地。一日,分号伙计在曼谷码头卸货时,偶然听到东印度公司商人与暹罗财政大臣的密谈,立刻将内容记在油纸伞的伞骨上,连夜送往中转站。
这份情报揭露了一个惊人阴谋:暹罗财政大臣素可泰收受东印度公司十万两白银贿赂,计划劝说国王拉玛四世撕毁与大明的盟约,暗中允许东印度公司在暹罗南部重置商站。程一言得知后,当即密令沐天波将素可泰受贿的证据送往暹罗王宫。拉玛四世震怒之下,处死素可泰,还主动派遣三千士兵协助大明巡查湄公河,暹罗的情报网络由此愈发稳固。
土着部落组成的“雨林网”则在暗处发挥威力。汉都亚的亚齐部落熟悉马来半岛的雨林地形,勇士们乔装成猎人,潜伏在东印度公司的橡胶园附近,记录其人员换防、物资运输的规律。他们发现,东印度公司每月初五都会从槟榔屿向苏门答腊运送粮食,护送兵力仅有十人。
程一言立刻制定“截粮计”:由陆渊率领五十名特战队员,乘坐冲锋舟在半路设伏,一举截获粮食船,将粮食分给周边部落。此举不仅打击了东印度公司的补给线,更赢得了土着部落的信任,短短一月内,又有三个部落添加情报网络,雨林中的眼线增至两百馀人。
西洋籍外围成员构建的“西语网”则成为刺探敌内核机密的利刃。潘国光利用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身份,频繁出入槟榔屿的西洋人酒馆,与昔日同僚饮酒闲谈。一日,他从一名醉酒的铁甲舰军官口中得知,东印度公司已从英国本土调来五艘新式铁甲舰,配备了射程更远的“后装线膛炮”,预计十二月抵达南洋。
更关键的是,这名军官透露,铁甲舰的燃料补给需依赖新加坡的煤场,且舰体虽覆钢板,但水下部分防御薄弱。程一言连夜召集军事会议,制定应对方案:命郑明率领水师主力提前封锁新加坡海域,摧毁煤场;同时让周明的技术小队改装火炮,研制专门攻击水下舰体的“穿甲弹”。
十一月中旬,另一则情报让程一言意识到东印度公司的野心远不止于南洋。荷兰传教士范戴克送来密信,称东印度公司正与蒙古准噶尔部连络,计划以“提供新式火炮”为条件,诱使准噶尔部从北境侵扰大明,牵制大明在南洋的兵力。
“好一个声东击西之计。”程一言冷笑,当即奏请崇祯帝,调派五万边军增援北境,同时命锦衣卫密探在准噶尔部与东印度公司的连络点设伏,生擒十馀名连络使者。当使者被押解至京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见阴谋败露,又慑于大明边军的威势,不得不中止与东印度公司的合作,北境危机悄然化解。
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已被大明的情报网络搅得焦头烂额。槟榔屿商站的负责人史密斯(原指挥官之弟)发现,无论公司制定何种计划,大明总能提前应对:运粮船遭截、商站遭袭、与他国的秘密谈判被搅黄,甚至连内部的人事变动,大明都了如指掌。他怀疑有内鬼,下令在商站内展开大清洗,处死了十馀名疑似泄密者,却仍无法堵住情报漏洞。
十二月初,五艘英国新式铁甲舰抵达南洋,却发现新加坡煤场已被摧毁,只能停靠在槟榔屿。郑明率领改装后的水师舰队发起突袭,新式穿甲弹精准击中铁甲舰水下舰体,三艘铁甲舰当场沉没,其馀两艘狼狈逃窜。经此一役,东印度公司在南洋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再也无力与大明抗衡。
消息传回京城,崇祯帝龙颜大悦,下旨嘉奖“四海侦缉网”的功绩,特赐锦衣卫北镇抚司“忠勇侦缉”匾额。此时的南洋,锦衣卫的外围成员已增至两千馀人,情报网络复盖暹罗、缅甸、爪哇、马来半岛等十六个国家与地区,形成了“商路有眼、雨林有耳、洋馆有喉”的全方位监控体系。
程一言站在马六甲海峡的了望塔上,望着往来如梭的大明商船与巡逻的水师舰队,心中感慨万千。从黑礁湾的特战突袭,到马六甲的海战决胜,再到如今的情报密网,大明在南洋的根基愈发稳固。他知道,这张纵横四海的情报网,不仅是守护商道的屏障,更是大明走向世界的眼睛。
远处的海面上,一艘挂着大明旗帜的商船正缓缓驶过,甲板上的商人朝着了望塔挥手致意。程一言微微一笑,转身走下了望塔——新的情报刚刚送到,东印度公司正试图联合西班牙人卷土重来,而他,早已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南洋的风浪,还远未平息,但大明的利刃与耳目,已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