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年秋收时,大明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三亿石,比隆庆初年翻了一倍,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谷贱伤农”的情况,程一言又及时调整政策,让常平库加价收购粮食,保护农民的利益。
在文化方面,西学学堂的规模不断扩大。
除了京城的总学堂,程一言又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设立了分学堂,招收的学生超过了一千人。
利玛窦与翰林院的学士们合作,翻译了数十部西方书籍,除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还有《农政全书》《天文略论》等。这些书籍在全国范围内刊印发行,深受学子们的喜爱。
不少学子开始将西方学问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治学理念,为大明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万历二年春,厦门港迎来了一件大事——“大明号”商船顺利返回了!
当这艘远洋帆船出现在海平面上时,码头上的百姓们欢呼雀跃,鞭炮声此起彼伏。程一言亲自前往厦门港迎接,只见“大明号”的船帆虽然有些破损,但依旧挺拔,船舷上还留着与海盗激战的痕迹。
郑芝龙率先走下船,向程一言汇报:
“程大人,此次航行非常顺利!我们在印度洋遇到了两股海盗,共有十艘船,都被我们击退了,还缴获了五艘海盗船和大量的赃物。我们按照您的吩咐,记录了详细的航线,还绘制了印度洋的海图。
另外,我们与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人达成了合作意向,他们都希望能与大明扩大贸易规模,还邀请我们派使者前往欧洲访问。”
随船的翰林院编修徐光启也上前一步,递上一本厚厚的《欧洲见闻录》:
“程大人,我们在欧洲考察了半年,走访了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欧洲的纺织机械非常先进,一台织布机由水力驱动,效率是大明传统织机的三倍。我们已经将机械的图纸和原理都记录下来,还带回来了一台小型的织布机模型,若是能在大明推广,定能大大提高丝绸的产量。”
程一言接过《欧洲见闻录》和织布机模型,心中大喜。
他立刻让人将纺织机械的图纸送往江南的“福记织坊”,让周福年组织工匠研究仿制。
同时,他还决定派徐光启作为大明的使者,前往欧洲访问,进一步深化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就在程一言忙于推动大明与欧洲的贸易合作时,北方传来了一则令人担忧的消息——蒙古部落的俺答台病逝了,他的儿子把汉那吉继位。
把汉那吉只有十五岁,年幼无知,部落内部的几位首领趁机发难,试图夺取权力,还扬言要撕毁与大明的和平协议,再次入侵边境。
程一言立刻召集内阁大臣商议对策。兵部尚书霍冀建议:
“程大人,蒙古部落反复无常,如今把汉那吉年幼,那些首领肯定不会安分。
不如派五万大军前往北方,震慑蒙古部落,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不少大臣纷纷附和,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程一言却摇了摇头:
“派大军前往,只会加剧双方的矛盾,让那些想挑起战乱的首领有了借口。
而且,北境刚刚安定,百姓们好不容易过上安稳日子,不能再让他们饱受战乱之苦。”
他沉吟片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如派使者前往蒙古部落,向把汉那吉赠送茶叶、丝绸等物资,帮助他稳定部落内部的局势。
同时,向那些首领表明大明的立场——若是他们遵守和平协议,大明会继续与他们通商,让他们获得利益;
若是他们敢发动战争,大明的边防军定能将他们击退,到时候他们不仅得不到好处,还会损失惨重。”
李太后也赞同程一言的提议:
“程爱卿的办法,既避免了战乱,又能维护北境的和平,甚好。派谁去当使者比较合适呢?”
“海瑞最合适。”
程一言推荐道,
“海大人在大同任职期间,熟悉蒙古部落的情况,而且为人正直,有威望,定能完成使命。”
李太后准奏,海瑞接到命令后,立刻带着五万斤茶叶、两千匹丝绸和一百匹战马,前往蒙古部落。
把汉那吉见大明不仅没有趁机攻打,还送来如此丰厚的礼物,心中非常感激。海瑞趁机劝说他:
“把汉那吉首领,大明与蒙古部落和平通商,对双方都有好处。你若是能稳住部落内部,大明还会每年向你提供更多的茶叶和丝绸,让你的部落越来越富裕。
若是那些首领敢反对,大明会支持你惩治他们。”
把汉那吉深受触动,当场表态:
“海大人放心,我定会遵守与大明的和平协议,严惩那些想挑起战乱的首领!”他还与海瑞约定,每半年在大同互市举行一次“明蒙友好会”,邀请双方的商人、学者参加,促进文化交流和贸易合作。
海瑞返回京城后,向程一言汇报了蒙古部落的情况。
程一言松了口气,北境的和平得以继续维持,大明可以安心发展国内的经济和文化。
万历三年冬,江南的“福记织坊”传来了好消息——工匠们成功仿制出了欧洲的水力织布机!
这种织布机以水力为动力,只需两个人操作,每天就能织出五匹丝绸,而传统的织机,三个人一天也只能织出一匹丝绸,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程一言立刻让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织布机。
还让人在苏州、杭州、南京等织业重镇设立“织机工坊”,专门负责水力织布机的生产与维修,同时对购买织机的中小织坊给予三成的补贴,降低他们的成本。
这一举措迅速激发了江南织业的活力。原本因资金不足无法扩大生产的小织坊,纷纷贷款购买水力织布机,丝绸产量大幅提升;
大织坊则通过改进织机,研发出更精美的云锦、蜀锦,在欧洲市场上卖出了更高的价格。
万历四年上半年,大明的丝绸出口量达到了五十万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四成,欧洲的贵族们以拥有一匹大明云锦为荣,甚至出现了“一锦难求”的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