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伯谦还有更好的去处?”顾廷烨问道。
梁安端起茶水喝了两口,放下茶盏,压低声音道:“朝中如今的乱象你应该也看出来了吧?”
顾廷烨一怔,小声道:“伯谦指的是立储之事?”
“不错。”
梁安点了点头道:“陛下选了两位宗室郡王,以储君的规格对其培养,优胜劣汰。接下来,两位郡王必然斗的不可开交。
两位郡王的争斗,还波及不到我一个中城兵马司。
可朝中官员勋爵,少不了有人会为了从龙之功,投靠一方。
届时,争斗便会由朝堂向外蔓延。连这些官员的子嗣,也会相互争斗起来。
中城兵马司管理内城,若是那些公子哥斗起来,我管是不管?
管的话很容易得罪两位郡王,可不管又会失职,出了什么问题,我这个中城兵马司都指挥使,可就难辞其咎了。”
“伯谦所担忧之事确实很有可能发生。”
顾廷烨思索了一会点了点头,道:“听伯谦的意思,已经有别的打算了?”
“不错。”
梁安点了点头道:“我准备打点一下,调去地方厢军任职。仲怀不如等等,到时随我一起。”
“这…”
顾廷烨闻言有些尤豫,他有些看不上地方厢军。
不说厢军和禁军的差距,放着正规军不当,去地方厢军,怎么看都象脑子有问题。
梁安想调去地方厢军任职他能够理解。
禁军的将领都是一个箩卜一个坑,以梁安如今的官职,想调回禁军没有那么容易。
但他有些不太愿意,而且他现在才刚刚十五岁出头,心高气傲。
真要随梁安一起,即便将来升职,也象是梁安特意照顾一样。
梁安见顾廷烨尤豫不决,劝道:“如今大周无战事,厢军虽然不比禁军,可地方上常有匪患。
不仅有机会立功,更能上阵杀敌。总比留在禁军中虚耗光阴强。
不过禁军胜在安稳,虽说顾家在北方边军的影响力小,但也有人会卖顾家面子。
你进入北方边军,前途可能会更加光明。
如何选择全在仲怀,你若坚持要入禁军,我和忠敬侯嫡长子关系不错,可以修书一封,请他为你安排。”
梁安话里多少有些激将的意味,然而顾廷烨根本没去想这些。
反倒是梁安后面的话让他动摇了。
正如梁安所说,顾家影响力虽然不在北方,可北方将领对少会给些面子。
他不愿靠顾家,可这种羁拌是很难摆脱的。
要想完全不靠顾家,去地方厢军,是个很好的办法。
只要隐瞒身份,也没人会知道。
北方边军就不一样了,其中有不少汴京勋爵子弟中其中,和他都认识。
开始或许能瞒住,时间久了肯定不行。
顾廷烨沉默许久,问道:“伯谦准备什么时候离京?”
“就在这两个月内。”梁安说道。
他需要等邕王和兖王斗起来,才好说服梁辉,否则他连梁辉那一关都过不去,更别说离京了。
“那我就等伯谦的消息了。”
两个月时间并不久,倒也不是不能等。
正事谈完,顾廷烨让石头唤来小二,要了一些樊楼的招牌菜。
都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心情好的如此,心情不好的时候亦是如此。
等酒菜上来,顾廷烨一开始还找梁安喝,喝着喝着就自己灌了起来。
喝的有七八分醉意,梁安都未询问,顾廷烨便自己讲述了起来。
因为喝醉了,说的断断续续,杂乱无章。
可梁安本身就知道不少,结合顾廷烨讲述的一些,大致知道了顾廷烨当时跳湖后如何逃生的,回到汴京后又为何不回家。
保障湖连通运河,顾廷烨跳水后便趁着天色昏暗,游到了运河之中。
那时顾廷烨都已经精疲力尽了,恰好遇到石头兄嫂替人运货经过,被救上了船。
至于他不愿意回家,则是因为他还心存侥幸,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常嬷嬷知道的太过片面,有什么误解。
因此他回到汴京后,不愿意回家,而是在暗中调查当年的事。
其实顾廷烨回顾家调查,会更容易一些,但他怕自己会忍不住质问顾偃开。
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顾廷烨自然调查不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不过他暗中调查了一段时间,还是有些收获的。
顾廷烨查到当年他母亲死后不久,父亲就续弦取了小秦氏。
而且顾家当时发卖了不少下人。
因为时间太久,顾廷烨也查不到那些被发卖下人的下落。
但这些已经足够说明顾偃开对他母亲没有什么感情,否则也不会在他母亲死后没多久便续弦。
而发卖下人,则是为了掩盖事情的真相。
梁安却知道,顾家发卖下人,应该是小秦氏做的。
当年她进入顾家,肯定有人知道,这些人都是隐患。
只是梁安并没有提醒顾廷烨的意思。
以顾廷烨对小秦氏的信任,无凭无据又怎么会信他的话。
退一万步说,顾廷烨即便信了,还能离京么?
至于自己这算不算是在算计顾廷烨,梁安觉得问心无愧。
自己可是带着他少走了七八年的弯路,问心无愧。
即便顾廷烨知道是小秦氏害死他母亲的又能怎样?
在孝道大于天的古代,顾廷烨又能对小秦氏如何?
原剧中他后来知道了,不也没做什么么?
要不是小秦氏太过疯狂,放不下对爵位的执念,顾廷烨也奈何不了她。
因此不说,对于顾廷烨来说,才是好事。
此时的顾廷烨心智可没那么成熟,真让他知道了,说不定会回去宰了小秦氏。
官家说以储君的规格对邕王和兖王进行培养,而其中一点便是上朝。
大周虽然积弊重重,但是在对于宗室的制度,却非常好。
宗室不得担任实职,只能挂虚职,不能和朝臣有任何往来,而且爵位会一直降等承袭。
这一点上,甚至连勋爵都没法比,至少开国勋爵还能世袭罔替。
邕王和兖王虽然是郡王,可平常也只能待在家中混吃等死。
可两人成为储君候选人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可以正式参与朝政。
虽说没有具体职位,但两人也可以和朝臣正常往来了。
两人上朝第一天,就做了充足的准备,各自进言了对于江南蝗虫的防治措施。
官家对两人所进之言夸赞了一番,还给了些赏赐,主打一个一碗水端平。
两人不仅在朝堂之上争锋相对,私下的手段也不少。
邕王年长于兖王,而且子嗣众多。
于是便让人暗中散布他年长且子嗣众多,应当担任皇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