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苟秦 > 第414章 可以预料的结局

第414章 可以预料的结局(1 / 1)

永和九年的仲冬,作为大晋帝都的建康,毫无疑问是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虽然“姚逆”的兵锋,还隔着一条大江,距离建康几百里,但自上而下,不论贵庶,

都没法再心安理得地享受建康的歌舞升平与风花雪月。

就连避居会稽、纵情山水之间的王羲之、谢安等一干高门名士,在避世之馀,都不禁回首北顾::

若国破家亡,他们这些士林衣冠,焉得逍遥自在?

不过,对这些名士来说,因时局而爆发的家国情怀,还是体现在清谈阔论上。

王羲之是老调重谈,他早就说过,北伐无功,劳民伤财,终致祸难。向使当初能听他言,修内政,安民生,何至于斯?

王羲之的这番论调,自然引得一干吴会名士附和,盛赞王公先见之明,然后便是对殷浩的口诛笔伐::::

谢安没有那么多怪话,在稍微了解过江北局势之后,又收回了目光,继续闲居东山。

有友人担心,以江北局势相询,他则淡定地表示:姚襄为祸虽剧,恰如无根之萍,只小患而已。

谢安是真淡定,在他看来,建康朝廷只是有些措手不及,只需有些站出来,担当重任,稳定军心、民心,合肥就是姚襄的极限。

更何况,即便建康朝廷不堪重压,对桓温,谢安还是很有信心的,那绝对是个能够收拾残局的强人,只是那样,普室军政格局,必将发生天翻地复的改变了!

事实上,从殷浩惨败开始,东晋勉强维持了数年的东西平衡格局,就已经被打破了。

就连那些雅客隐士都被惊动了,可想而知,建康是个怎样一种情况,直可谓是烈火烹油。

不过舆论再汹涌,都于江北崩坏的局势无益,都无法击退乃至消灭在淮南各地攻略的姚襄。

悚惧恐惶之间,司马昱接受了吏部尚书王彪之的建议,重新启用了一个关键的人物给事中谢尚。

危难之际,谢尚被任命于豫州刺史、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坐镇历阳,统帅沿江水陆之师,抵御姚襄兵锋,保卫建康,

没错,司马昱给谢尚的命令,只是让他稳固江防,先避免苏峻之乱重现,至于剿灭姚襄,收复失地,那是之后的事情。

至于姚襄在占领合肥之后,遣使向晋廷上表,陈述自己遭遇不公,细数殷浩的罪过请求朝廷谅解云云。

则完全被忽视,司马昱等人再暗弱,也不至于在这等时候,对姚襄还抱有弥和之心。

而谢尚被启用,并不是什么太让人意外的事情,名望、地位、关系都在那里。

更何况,有殷浩的这次“超越”,谢尚当初在诚桥的大败,看起来也不算什么了。

另一方面,谢尚对姚襄终究是有恩有义的,打出谢尚这张牌,对姚襄来说多多少少能形成一种制约。

当然,要御寇平贼,最根本的还是军队与武力,这也是谢尚抵达历阳后,重点操作的事情。

对历阳,谢尚可是十分熟悉,毕竟屯田练兵多年。而在谢尚的统合协调下,在建康朝廷与江东土族的支持下,也总算创建起一条可堪拒敌的沿江防线。

殷浩此次北伐失利,对东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后果也极其恶劣。不在于失利本身,

毕竟过去几年,晋国在北伐大业上,败绩实在太多,从褚衷,到谢尚,不只殷浩一个。

重点在于,此次率军北上,殷浩一意孤行的成分很重,同时损折在山桑之战中的普军将土,实在太多,淮扬一线普国军事力量损失惨重。

如果不是大量晋国甲士丢在了淮北,使淮南呈空虚状态,姚襄绝难那般轻易渡淮南下,甚至直接威胁到沿江重镇,江北局势不至于糜烂至此。

而一些尚未显露,但已经成为事实的是,东晋内部军事力量彻底失衡,在损失了大量老卒之后,建康朝廷拿什么去制衡桓温?

别说制衡了,徜若战局进一步恶化,就算司马昱等人再不乐意,也得遣使溯江而上,

去江陵请桓征西勤王了

殷浩,千古罪人!

可以说,东晋在长江以北的局面彻底糜烂,弥时数年,靡耗无数军民财物力,所得成果,悉数付诸流水,姚襄将“殷浩北伐”乃至东晋朝廷身上的遮羞布给一把扯下,暴露了个彻底。

不过,当此之时,追究殷浩责任,似乎成了一件次要的事情,对健康朝廷来说,没有比稳住甚至扭转江北局面,更重要的了。

当然其中也有司马昱等人刻意冷处理的意思在里边,不管怎么样,殷浩这个大名土,

都是司马氏以及江东土族共推出的“抗桓”先锋。

台柱子虽然倒了,却也还不急于搞清算,还得看局势发展。

而谢尚,在守备之事上,也的确给力,或者说普国的士族门阀们,在面对外敌入寇之时,还是格外团结,分外卖力,兵员、器械、舟船、粮秣,迅速从江南各地向长江沿岸州镇输送。

又有谢尚这个士族领袖亲自到历阳坐镇指挥,鼓舞士气,在一阵鸡飞狗跳之中,长江防线总算稳定下来。

不过,这条防线强度如何,就需要经过时间与战斗的检验了。

在谢尚忙着创建长江防线之时,姚襄又在做什么呢?就八个字:攻城略地,招降纳叛。

他以合肥为中心,四处发兵,搜刮军辐,同时大量招募流民、侨民,部队飞速膨胀很快在淮南,其手下兵民众便达七万馀众。

依附他们的淮南民众中,有许多赵末之后,新近南迁的中原士民,他们南下之后,大多得不到妥善安置,许多人只能在江北的侨州、侨郡中苦苦挣扎,饱受排挤与欺辱,日子过得很苦。

姚襄的到来与招揽,对这些中原流民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另外一条出路,这个世道,

当顺民永远别想过上好日子。

对新依附的这些流民众,姚襄除了挑拣精壮充入军中,馀者悉数转移到芍陂周遭,甚至守宰,进行屯由。

对江北其他郡县的普国将吏,姚襄也积极遣人连络收买,只要愿意归附的,全部升官发财。

在姚襄的收买之下,还真就有不少东晋官吏,选择投靠姚襄,毕竟这时候姚襄看起来的确势大,完全一副能打过去的样子。

更何况,接受姚襄委任,并不代表完全投身,只是为避姚军攻击,所采取的权宜之计罢了。

一旦形势有变,易帜反正即可。届时,只需换个说辞,便可成为忍辱负重、坚守抗贼的大晋忠良。

这种情况,再寻常普通不过了,过去几十年的东晋大小动乱之中,此类事件,更不胜枚举。

当姚襄摆出一副要在江北久留的架势,那一系列的军政举措传开之后,建康朝廷深表担忧。

徜若真让姚襄在江北站稳了脚跟,那他们就将长期饱受姚军攻略,那简直是踩在了晋国的腰眼上。

届时满朝公卿恐怕都得寝食难安,毕竟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姚襄就打过江来了。

基于这方面的忧虑,眼见着长江防线日渐稳固,建康朝中又有一股声音开始抬头。

那便是,敦促谢尚出兵,击败姚襄,将他赶回淮北,至少也得收复合肥,不能让姚襄那般顺顺利利在江北招抚发展。

不过这种声音,传过长江,便被谢尚直接掐掉了。无谓的忧虑,虫般的噪,谢尚怎会听。

身肩重任的谢尚,脑子可清醒着,他若再败,长江防线崩溃,哪怕没有水师,那姚襄也能打进建戛纳去。

江北再乱,不伤命脉,江东若被姚军侵掠一波,动摇的可就是东晋的根基了。

因此,短时间内,坚守江北诸堡,拱卫建康,徐图反击,才是济危救难之法,绝不可贸然发兵。

谢尚将他的考量,书写成文,发往建康。所幸这一回,秉政的司马勋,没有裹乱,而是以褚太后与普帝的名义,遣使过江白谢尚:大晋安危,便拜托谢公了!

当然,谢尚并不是一味采取龟缩防御,他的策略是,军事坚守,政治攻略。

在以历阳为内核,组建起水陆防线之后,谢尚便少有地在将佐、僚属面前露出放松的姿态。

针对江北局势与姚襄,谢尚侃侃而谈,他直言,姚襄确有雄武之姿,长于统兵驭众,

却少了几分谋略与远见。

他若趁殷浩新败、江北溃局之时,集中力量,饮马长江,择地而渡,打到建康去,或许行险,但未必没有功成之可能,至少也能把江东搅个天翻地复。

但姚襄选择了求稳,他不敢豁出一切,他没有水师助力,他顾忌江北堡寨,他更怕过江之后被截断归路

在谢尚看来,从姚襄开始在江北招抚流亡,甚至开始屯田经营时,他便开始走上失败的路途了。

江西、淮南不比谯郡,没法让姚襄安心屯田,民心基础不一样。那些受其招揽的中原流民,比起那些在江北安置多年的北方侨民与当地士民来说,实在微不足道。

而后者,才代表江北地区的“民心”,这些人,经过三十多年积累,有资产、有土地,对姚襄的南掠入寇,天然地厌恶与排斥,他们是江北动荡最直接的利益受损者。

这部分属于既得利益者的群体,毫无疑问是支持东普朝廷的,只要善加组织利用,挤也能把姚襄挤出淮南。

至于那些投降姚襄的将吏,则更加不可能与姚逆一条心,只需派人游说,给予宽免与赏赐,争取这些“逆臣”反正,不会是什么难事。

基于这样的判断,谢尚对姚襄的政治攻势,很快就展开了,分为三步走,抑或说三管齐下。

一方面,谢尚遣使北上合肥,面见姚襄,说以当初的情谊,奉劝他及时醒悟,不要继续做亲痛仇快的事情。

并且,谢尚代表晋廷对姚襄许诺,只要他释放所俘晋国军民,率军返回淮北,朝廷可以既往不咎,仍让他继续驻守中原。

至于姚襄在淮南、江北搜掠的那些财货、粮辐,也可以让他带回去。

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江北士民,谢尚广布席位,鼓励江北豪强、士民,拿起武器,抗击北虏侵略,继续充实地对抗乃至反击姚襄的力量。

再就是,对那些选择投靠姚襄、接受其官职委任的变节将吏们,谢尚也紧跟着派人,

说其反正,只要与朝廷站在一起,共同对付姚逆,那就是忠臣,也真的既往不咎.

当谢尚的政治攻势凶猛展开,普国在江北的局势终于得到遏制,或许军事形势上依旧面临着姚军的高压,但局面已经在悄然之间发生着扭转。

姚襄那边,对谢尚廉价的政治许诺,丝毫不感兴趣,更不敢当真,他在政治上或许没有远见卓识,但绝对不蠢。

他与普国之间,已然是不死不休,更何况,已经占据的大片淮南土地,他正欲扎根于此,以之为基,谋求发展,怎么可能老老实实放弃,返回北方。

大抵是顾念当初与谢尚之间的友谊,姚襄对使者好礼相待,并让其带回一句话:如欲收复江西、淮南,谢公自可引兵来取。

姚襄的回应,不出意料,而江北豪强士民们的反应,则更加喜人,在谢尚的名望以及保家卫国的加持下,纷纷聚众响应。

而那些变节将吏,在谢尚的招抚之下,也很快变了回来,重新以普臣的身份,抗击姚军。

仿佛一夜之间,姚军在江西、淮南地区的膨胀,被戳破了一般,各郡、各县再起烽火,纷纷变色,而姚襄的实控地盘,也很快只剩寿春-芍陂-合肥一线。

面对这样的形势,姚襄警剔起来,当即遣军讨伐周边那些首鼠两端之人,但此起彼伏,他慢慢地变成了四处奔命的救火队长。

当谢尚在沿江坚壁固垒,屯兵操练,防线日益巩固之时,姚襄则更加难受了,甚至心生悔意,为当初没有果断寻求过江而后悔。

于是,出于弥补,也为震那些宵小,姚襄又做出了一个不那么明智的决定。

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姚襄自合肥出兵,率领五万戎卒,东进攻打历阳,意图将谢尚的江北防线内核攻克。

姚襄的行动,注定以失败告终,谢尚在历阳一线,足足屯了三万馀众,虽然大部分都是新征召的壮丁,但据硬寨高垒防守,问题还是不大的。

尤其是,晋国的将领们,在防御上,十分尽力,拼死卖命的,不计其数。又有此前逃归的戴施、刘邂等人,戴罪立功,率众来援。

最终,在一场惨烈的攻防之后,在各路晋军的合力夹击下,姚襄饮恨历阳,败走合肥。

趁此机会,谢尚终于选择主动出击,派郗昙、戴施等人西进,意图收服合肥。然后再合肥城下,被重整旗鼓的姚襄,以及南下援应的姚兄弟俩,合力击败。

至此,姚襄与晋国在合肥-历阳一线,陷入僵持阶段。

此时,对东普来说,雪上加霜的事情又发生了,徐州也出事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命运之守墓人 回到过去,泡妞上学赚钱三不误 山海图腾 绝区零:我是蛇希人 华娱之出人头地 莲花决 玄幻:我有金手指和一个好爹 领主的致富之路 我能强化世间万物! 嘴贱王者,舔遍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