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苟秦 > 第360章 夏收,王猛与纠察

第360章 夏收,王猛与纠察(1 / 1)

在东晋的叛乱史上,苏峻之乱是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

原本,好不容易熬死了王敦这个强藩叛逆,东晋也获得自创建以来,极其难得的一段稳定发展恢复机遇。

只可惜,好日子过不了几年,有明君之姿的司马绍英年早逝,主少国疑也就罢了,毕竟就东晋的政治生态,皇帝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只是张可以更换的门面。

关键在于,庾亮这个外戚上位辅政,这俨然是个“神人”,刚忆自用,志大才疏,内不能安朝廷,外不能抚士众,一意削藩,逼反了苏峻。

当然了,但凡一个中央朝廷,削藩就是其本能,这本身并无多少可指摘之处,毕竟对东普朝廷来说,王敦的教训就在不久之前。

然而,削藩可是一个考验操作且极其危险的活计,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身死族灭。而当时东普朝廷,根本没有映射的实力,形势也不乐观,只是庾亮一意孤行罢了。

那时的庾亮,或许看到了苏峻历阳屯兵对建康的威胁,但根本没把苏峻放在眼里,没准他还想着那是“杀鸡做猴”的谋略,是弱枝强干、中央集权的开端。

如果庾亮能够削除苏峻,那也就罢了,毕竟成功者不受指责。

但结果是显而易见,苏峻联合继祖邀为豫州刺史的祖约,举历阳精兵南下,竟一路打到建康,打进台城:

庾亮倒是跑得快,走水路逃了,帝都则沦为叛军狂欢的场所,宫室被骚扰,财货被劫掠,那些衣冠楚楚的公卿大臣、名门雅土,所有高贵与尊严,都被江北的丘八们狼狠踩在脚下。

而最终平定苏峻,还是靠陶侃这个当时的“第一强藩”引军东下

苏峻最终虽被扑灭,但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难以消除了,并且伴随着整个东普始末兴衰。

王敦也同样打进过建康,但比起苏峻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不臣之心再昭着,那也属于东普的“董事会之争”,苏峻算什么?

但也正是这个出身一般的流民帅,将东普晋王朝的“遮羞布”撕下来,将其底细彻底暴露在天下有识之士眼中。

自那以后,说其他势力,就东晋体系之内,但凡手握重兵的门阀藩镇,又有谁真正将建康朝廷放在眼里呢。

藩臣对朝廷的态度,只看藩臣的自我节操与道德约束,但哪怕如陶侃这等享誉朝野内外的忠臣良将,其执掌荆州大权之时,对建康又岂是俯首帖耳?

桓温当前做,只是步他前任们的后尘,只不过他手段要更高明些,顾忌也更多些;而建康朝廷对桓温的猜忌,也只是一贯的传统罢了。

东晋王朝就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磕磕绊绊中,一路走来。一致对外,内斗频繁,而比起外事,内部的尤其是中枢与地方的斗争,永远是其主题,激烈而漫长.:

姚襄博闻强识,苏峻之乱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他同样了解,那甚至是他对晋廷暗怀藐视的原因之一。

此时,听说殷浩那边有人将他把苏峻、祖约相提并论,神色立时肃然,那双眼睛中,

却闪铄着狼一般的凶狠目光。

说起来,姚襄如今的情况,与苏、祖二人还是有些类似,甚至不如二者。留在豫州,

他象祖约,若南渡淮河募兵,立刻便成为“半个苏峻”,也难怪会引发殷浩那边的猜忌。

又或者,这只是一个针对姚襄的借口?

但不管如何,权翼带回的消息,让姚襄很不爽,恼怒难已。气息急喘,难以释怀,语气冷冽地说道:“若事急,苏峻、祖约二人之举也未尝做不得。

苏峻当年,仅以江北偏师,尚能打过大江,兵进建康,我未尝不可!”

说着,姚襄还真分析起此事成功的可能性,甚至考虑起进兵方略来。

“眼下江淮普军,谢公所部精锐许昌一役败北,几乎复没;荀羡徒一书生,兵寡力弱,不足为虑;唯有殷浩所统禁兵甲士,稍具威胁,但一将无能,未必不能破之!

只需破了殷浩,便可长驱而南下,届时何人能挡?江淮多流亡北士,大可招揽,为我所用,如徐成、乐弘者,虽投晋廷,但处境与我们相似,也引而为援::::”

听姚襄越说越来劲,似乎要玩真的样子,权翼不由面色凝沉,赶忙劝道:“将军息怒!事态不至于此,万勿怒而兴师!”

注意到权翼紧张的模样,姚襄低头,沉吟少许,轻轻地笑了两声,而后以一种怅然的语气说道:“先父临终之前,要我率部众归普,忠心伺奉,无为不义!

然而,南附以来,所受屈辱,所遭排挤,日盛一日,这样的朝廷,值得效忠,值得我部众儿郎为其牺牲卖命吗?”

对姚襄所言,权翼不由沉默,就他看来,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旁的不说,石虎在世时,对他羌部可有多少“仁道”可言,他姚氏父子,还不是呼之即来,低眉顺眼,拼死效忠。

晋廷这边,只因为殷浩个人一些嫌恶,便惹得姚襄如此大反应。说到底,还是石虎凶残强大,不敢性逆,而普廷屏弱,一贯难以让人信服。

最为重要的,是羌众初归,人心未附,而姚襄本人内心的骄傲与野望,也让他难以真正效忠晋廷·

当然,面对此时的姚襄,这样真实露骨的话自然不能直接讲出来。

因此,在稍加斟酌之后,权翼拱手一揖,以一副郑重的口吻道来:“将军明鉴,不论如何,此时背反晋廷,绝不可取!

将军牺牲几多,方为朝廷所纳。如今,在谯城立足未稳,前者遭遇重创,实力大减,

人心未安,待修养恢复,这些都需要朝廷支持。

此时若反,不只之前努力,付诸流水,还将致部众于四面为敌之境,以将军之瑞智,

自不应行此不智之举。”

缓了口气,权翼又道:“再者,普廷虽则屏弱,然攻不足,而守有馀,石赵极盛之时,尚不能饮马大江,而况将军残部?

更为重要的,将军是北人,魔下将士部众也来自北方,南徙中原,已多艰难,若再南下,思归之心顿起。

而将军在江淮,毫无根基可言,即便凭英略智勇,三军效死,击败殷浩,深入江淮,

恐怕也如堕泥潭。

纵是将军,真如苏峻一般,打进建戛纳,朝廷其他州军且不论,仅江陵之桓温,将军可曾想过如何应付?

恕在下直言,建康于将军这样的北方英雄来说,是死地,是灾祸之所,切莫被那繁花胜景所惑!”

“举兵南下,断不可取!”说着,权翼又严肃地强调了一遍。

权翼一番纵论,让姚襄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方才面带欣赏地感慨道:“子良所言,足见识略,更显忠直,是真心为我所谋,襄在此感激不尽!”

“将军言重了!为主所谋,乃人臣本分!”权翼当即表示谦虚道。

一番交流下来,升腾的怒气也渐渐平复,姚襄收起了怨之意,缓缓说道:“子良之虑,我并非不明白,只是我将士部众,已流落至斯,总要思考一个出处:..”

对此,权翼又认真思吟几许之后,拜道:“将军,以在下浅见,目前唯有暂行按捺屯田积谷,训砺精兵,休养生息,恢复实力,以待时变。

殷浩毕竟掌握朝廷大权,纵然再不满,还请将军稍加忍让,直接与其敌对,非智者所为。再者,也需为质与寿春的兄弟安危着想:

“殷浩!”闻言,姚襄嘴里不由念叻着,那张带有几分沧桑的面孔上,流露出少许复杂的情绪,道:“兄长劝我忍耐,王亮也劝我忍耐,你还劝我忍耐。

忍!忍!忍!忍到何时方休?”

看着姚襄,权翼心中暗叹,这位主公,有足够的文韬武略,更有让人为之效死的个人魅力,唯有这性格意气,让人无奈。

此前所历挫折,固然让姚襄掩去了不少锋芒,但骨子里,他仍旧是一把锋利的钢刀,

过刚则易折啊。

若是学不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早晚还要吃大亏:::

权翼心中暗暗感慨着,思虑着,只一会儿,深吸一口气道:“将军或可给谢公(谢尚)去信一封,请他居中说和。

另备些财货、礼物,送往寿春,给殷浩赔礼致歉,再收买他魔下僚属,有他们为将军说话,或许也能改善关系!

王渎北上许昌,将军可遣一师从旁策应,以示忠诚:::

“呵呵”姚襄哼唧了两声,没多话,但仿佛有一句肯定的回答在权翼耳边回响。

见状,权翼凝眉,沉思几许,又提出一个建议:“若殷浩这边路走不通,将军或可遣使往江陵,表明投附之意。

前者将军邀桓温举兵,共伐关中,虽未缔成同盟,但联系尚在。晋廷内部,桓殷之争,已是人所共知,渐成水火,将军若愿追随,桓温则无不纳之理!

将军率部屯中原,于江陵无害,于寿春却有制衡之效,以桓温之精明,怎能不答应借以利用将军?

只是那样,将军在中原,处境将会更加难过,毕竟眼下晋廷,掌握大权的仍是司马昱与殷浩!”

“殷浩!桓温?”听权翼的建议,姚襄面皮抽动几许,忽地冷冷道:“如需我这般忍辱低头,我不若引军北上投奔燕国,届时或许还畅快些::..”

“如将军有意,此亦不失为一个出路!”闻之,权翼两眼发亮,顿时附和道:“我军与燕国,并无深仇大恨,过去纵有交锋,也是屈从于石赵,迫不得已。

而当年,将军曾领兵,与燕军共破冉闵于襄国,借此合作之谊,率众投之,必被接纳!

将军父子皆一世英雄,声名在外,而燕王称帝不足半年,正积极安抚河北,招降纳叛,连吕护、高昌、李历等石赵旧臣都悉数接纳,委官授爵。

将军若肯投之,必得厚遇,不失公侯之位!”

权翼讲述着投燕的好处,姚襄则听得有些愣,他只是随口一说,竟引得此人这般认同,这却是姚襄没有想到的。

然而,对这个建议,姚襄却并没有多少动心,甚至从他脸上看不出多少意动。

如果姚氏愿意投靠燕国,早在头便降了,何必拖家带口,边打边走,一路南流?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胡族,哪怕经过汉化,也更容易亲近,至于过去的交锋根本算不得什么。

但姚氏父子并不愿意投燕,这样的选择,当然不是因为对羯赵的忠诚,有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自主权。

以燕军之强势,慕容之盛,姚氏若归顺,待遇好一点也就如在羯赵下属时,若慕容伪强势一些,他们被打散,被彻底消化吞并,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那时的姚羌集团,还是有些家底的,那数万户军民,便是足够扎眼的资本。

投普则不一样,难道以东普朝廷那烂象,还能对他姚氏形成严密制约吗?若非看重这一点,只要姚氏肯低头,又有哪里去不得呢?

而在一路走来的各种决策之中,也始终伴随姚氏父子与家族的野望,只不过姚弋仲那老羌临到暮年,看清了形势,天下已无他姚氏的份。

至于姚襄本人,哪怕连遭挫折,他仍旧没有死心,还有卷土重来的志气与展望。

别看姚襄在部属面前,时常抱怨,表现得象在殷浩那里受了多大委屈一般,但事实上,殷浩虽态度上排斥他,但还没有多少实质上的手段,毕竟还指着利用羌军北伐。

姚襄的种种态度与作为,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凝聚部下人心的手段。在姚襄的野心被彻底浇灭之前,北上投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那或许可以作为一条最后的退路!姚襄心中暗暗想着。

而可以想见的,当存有这般心思时,姚襄再面对殷浩与普廷的态度,岂不更加放肆自如,缺乏敬畏?

见姚襄并不接“投燕”的茬,权翼也就明白了,心中暗道可惜。

如果从权翼的立场出发,他更倾向于去投,一则相对较弱,羌部若去了,得到的重视程度必然更高,嗯,权翼是这样认为的。

二则,姚羌部下包括他权氏,多出于关西,返回关西,能得到部众拥护。

可惜的是,苟姚之间才经血战,个中仇恨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消除的,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燕国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权翼这样的谋臣,对姚襄在中原的前途,是越发不看好了,形势太差,处境太恶劣,而姚羌根基受损,大不如前,已经无法满足姚襄的志向与野心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角洲行动:大红物品集体变异 洪荒:我还没成仙,就带偏了天道 为美好的异世界献上吐槽 假太监,开局女帝跪求我解毒 昔日追风少年,一心向阳 我有一本任务日志 替弟从军后,携百万神明镇华夏! 百岁之后,苟系统才激活 人间武圣:从抽取山贼魂开始 四合院:上学?跳级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