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电磁弹射方案细节曝光!落地可能性越来越大!
胡江山发过来的技术资料包包含好几个文档,现在展示的是主文档,长达一百多页。
此外还有独立的附录文档,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支撑数据表,复杂的分析图表,甚至还有一些动态的功能运行仿真示意图,精细的机械结构三维图。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份关于电磁弹射发射架整体的,标注了详细尺寸和关键参数的完整示意图。
正是这种从理论到实践、从整体到局部,从概念到细节的全方位详实呈现,才让华俊峰这个外行都觉得,这份方案至少从态度上是极其认真的,背后必然经过了大量的思考和推演,绝非敷衍了事之作。
华俊峰相信,如果这份技术文档真的存在根本性的,难以弥补的缺陷或硬伤,那么以在座这些顶尖专家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眼光,很可能不需要看完整个文档,仅仅通过浏览前面的内核部分,就能迅速识别出关键问题所在。
当丁佳妮操作投影,开始展示技术文档开头部分的具体内容时,原本还有些窃窃私语的会客室,瞬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之中。
所有专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幕布上快速滚动的文本,公式和图表上。
然而,与之前那种带着轻篾和质疑的扫视不同,此刻大多数人脸上浮现出的,是一种越来越浓的惊讶,甚至可以说是震惊。
因为,这份技术文档开头部分所展现出的专业深度、逻辑严密性以及技术视野,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的想象!
别看这只是文档的开篇,通常包括研究背景,技术现状分析、内核问题定义以及总体技术路线图。
但对于谢江平、肖正则、卢安蕾这个级别的专家学者来说,仅仅通过审视这开篇的几十页,就足以像高明的医生号脉一样,迅速判断出文档创作者的真实功底。
他是否真正理解这个领域的内核挑战?
他的技术路线是否清淅合理?
他的论证逻辑是否严谨?
其知识储备和技术洞察力究竟处于哪个层次?
而眼前这份文档的开头部分,其展现出的水准,让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内心只能用“牛皮”这两个字来形容他们此刻受到的冲击。
那是一种混合了意外、赞赏、以及更深层次困惑的复杂情绪。
文档中的论述不仅切中要害,而且提出的一些思路和解决方法,看似大胆,细想起来却又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甚至指向了一些他们之前未曾深入思考过的方向。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先前所有的质疑和喧哗,都被这份出乎意料扎实的专业内容暂时压了下去。
每个专家都不自觉地调整了坐姿,神情变得无比专注和严肃,开始真正以对待一份严肃学术论文的态度,重新审视起这份他们最初认为不靠谱的方案。
丁佳妮翻页的节奏把握得不错,每次都会耐心等待所有与会专家都基本阅读完当前页面的内容,并抬起头示意后,才不疾不徐地切换到下一页。
这给了专家们充足的思考和消化时间。
而在场的专家学者们,在阅读这份详尽得超乎想象的技术文档时,表情和行为也是各异,生动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波澜。
有的单手托腮,眉头紧锁,陷入长久的沉思,仿佛在脑海中飞速推演着某个技术环节。
有的则是不自觉地微微摇头,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时不时还会扶一下滑落的眼镜。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困惑,开始与身旁相熟的同行低声交换意见,会议室里响起一阵阵议论纷纷,窃窃私语的议论声。
“这个思路怎么会是这样?有点意思,确实有点意思!”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盯着屏幕,喃喃自语。
“但是,这样设计真的能行吗?理论上看似乎说得通,可我还是感觉有些过于理想化了,近乎异想天开。”他旁边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学者表示怀疑。
“未必,如果按照文档里阐述的这种全新理论框架去构建,也许真的能打开一扇我们之前未曾设想的大门,让这个项目存在落地的可能性。”另一位看起来更年轻的博士提出了不同看法。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关键要看后续的具体设计和工程实现路径,我们不能只看开篇的这些宏大叙事和理论铺垫就妄下断语。”先前那位中年学者保持着谨慎。
“当然,当然,还需要仔细研读后面的内核内容。”年轻博士表示同意。
“唉,我个人建议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又有一位专家添加讨论:“也许这位匿名作者确实有一些绝妙的、天马行空的想法,构思非常精妙,但要想把这么复杂的理论完全跑通,并转化为可行的工程实践,在我看来,依然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华俊峰议长一直安静地坐在主位,目光敏锐地观察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反应,从他们细微的表情变化,肢体语言以及低语交谈的内容中,捕捉着关键信息。
显然他心里已经开始有数了。
至少这份技术文档的开头部分,已经成功引起了这些平日里眼界极高,颇为挑剔的专家们的强烈注意。
而且从他们脸上不时流露出的惊讶甚至震撼的表情来看,这份文档所展现出的技术水平,绝非等闲,甚至可能达到了一个令他们这些内行人都感到意外的程度。
华俊峰同时也竖起了耳朵,尽可能清淅地捕捉着那些飘入耳中的只言片语,试图从中了解专家们关注的重点和初步的评价。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几位学者看得极其投入和认真,他们不仅逐字逐句地阅读,还会时不时地突然抬手,要求丁佳妮将页面翻回到前面某一页,似乎是在反复对照某些关键参数,或是发现了不同部分内容之间某种意想不到的内在联系,需要重新确认。
这使得丁佳妮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她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熟练地操作着计算机,在文档的不同页码之间来回切换,翻回来又翻过去,但她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周到,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就这样,时间在专注的阅读和思考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竟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期间,服务人员续添的热气腾腾的咖啡,放在很多专家的手边,却几乎没有人想起来去喝一口,直到完全凉透。
因为这份技术文档的内容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里面提出的诸多新颖概念,严谨的数学推导,以及看似大胆却又有理有据的技术路径。
仿佛具有一种魔力,将这些顶尖的学者们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看得如痴如醉,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身外之物。
就连一开始抱着强烈怀疑态度、甚至有些不以为然的肖正则和谢江平等人,此刻脸上最初的那种轻篾和质疑也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惊愕、巨大的差异感、出乎意料的意外。
甚至他们的眼神深处还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震惊!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看到的细节越来越多,论证越来越具体,这种复杂的心理冲击也就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入骨髓。
要知道这份让在场专家们心潮澎湃的技术文档,可是胡江山耗费了相当大的心血才撰写出来的。
虽然从动笔到完成,他所用的绝对时间并不算太长,集中精力大约花了十几个小时,但这份文档却凝结了他前世在那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航天发射技术的智慧结晶。
特别是他在电磁弹射发射架这一尖端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
颇为神奇的是,胡江山穿越之后,他的记忆力似乎变得出奇的好,前世那些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关键数据、技术细节,仿佛都清淅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之中,一点儿都没有遗忘,各种复杂的公式、参数、实验记录,他都能够信手拈来,一清二楚。
这不知道是不是穿越时空所带来的某种特殊福利。
坐在角落的卢安蕾博士也看得极其认真专注。
她时而快速浏览,时而停下来,纤细的眉头微微蹙起,陷入短暂的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似乎在脑海中验算着什么。
片刻之后,卢安蕾才示意丁佳妮继续翻页,目光再次聚焦到新的内容上。
卢安蕾拥有数学和物理双博士学位,虽然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并非纯粹的航天工程,但她目前所从事的前沿物理研究,与航天技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她对电磁弹射这种涉及高能物理和强磁场应用的技术,本身就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基础。
因此,和其他专家一样,卢安蕾越是往下看,内心所感受到的惊讶和震撼就越是强烈。
但同时,一种如同发现宝藏般的惊喜感也开始在她心中蔓延开来。
卢安蕾是一位极具洞察力的学者,眼光毒辣,完全有能力分辨出技术的真伪和含金量,也能清淅地判断出方案的提出者是否拥有真正的、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工程思维。
更让卢安蕾感到兴奋的是,她发现这份技术文档中的许多思路和解决方法,竟然给了她目前正在攻关的某个研究项目不小的启发,其中一些巧妙的数学工具和物理模型的应用,对她而言堪称壑然开朗,具有很大的帮助价值。
这完全是意外之喜。
三个多小时在高度紧张的阅读中过去了,文档才大致浏览了三分之二左右的内容。
华俊峰看到不少专家脸上已经露出了疲态,毕竟这种高强度的脑力活动非常消耗精力,于是他适时地提议大家休息一会儿。
长时间盯着屏幕,大脑还需要不停地思考、记忆、推理,确实非常累人,尤其是其中几位老教授,甚至已经要来了纸和笔,在现场进行着急速的验算,以验证文档中某些关键数据的正确性。
而验证的结果,也让这些严谨的学者们暗自心惊。
他们随机抽取了几组数据进行核算,发现全部准确无误,没有一个数据是随随便便、凭空臆想写上去的,显然都是经过了极其精密的计算和反复校验才得出的结论。
肖正则放下手中的笔,他刚才就重点验算了一组关于电磁道道承载强度和电流密度的内核数据,结果与文档中的记载完全吻合,分毫不差。
“服了真是服了。”
肖正则忍不住低声感叹了一句,这声感叹里,已经没有了最初的质疑,反而带着一种被技术本身所折服的意味。
谢江平教授也露出了复杂的苦笑,摇了摇头:“真是没想到啊这份技术文档的实际水平,竟然高到了这种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最初的想象。”
肖正则转过头,低声问谢江平:“谢教授,您怎么看?现在您觉得这技术,真的有落地的可能吗?”
谢江平沉吟了片刻,缓缓说道:“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大型地面电磁弹射发射技术至少在未来二三十年内,都只会是一个美好的理论构想,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工程能力,根本实现不了。”
“但是,看了这份文档里面有论点,有详实的论据,更有严谨到令人叹为观止的中间推导和计算过程,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我现在倒是觉得,或许我们之前的判断过于保守了,这项技术能最终落地的可能性,看起来是越来越大了。”
肖正则默默地点了点头,他内心也有着类似的感受,一种原本坚固的认知正在被事实一点点瓦解。
但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
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它往往创建在许多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之上。
真正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工程落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无数预想不到的、极其棘手的现实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花费很多年、投入巨大资源才能逐步验证和解决,而有些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难题,甚至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论证阶段,最多也就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原理性验证。
就在众人休息间隙,低声交流着各自感想的时候,丁佳妮按照既定安排,操作投影仪翻开了下一页。
下一刻,屏幕上出现的不再是大段的文本和公式,而是一张绘制极其精细、结构复杂的三维设计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