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柏林会议?第二阶段:阵营形成
意大利代表从奥匈代表团的休息室走出,面色阴沉。
刚才与安德拉西伯爵商讨阿尔巴尼亚问题时,对方全程敷衍,只以“需与德国商议”为由推脱,连具体的利益分配都不愿提及。
“他们始终将意大利视为二流国家,不愿在餐桌上为我们留出位置。”意大利代表低声咒骂着,脚步不自觉地加快,却在转角处与英国首相迪斯雷利撞了个正着。
迪斯雷利显然早有准备,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主动开口:“亲爱的阁下,看您的神色,似乎遇到了烦心事?”
意大利代表愣了一下,随即难掩失望地叹气:“阁下,您也看到了,俄奥德之间的协调牢不可破,我们提出的阿尔巴尼亚诉求,根本无人重视。”
迪斯雷利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语气诚挚地回应:“伦敦始终认为,意大利是地中海不可或缺的大国。亚得里亚海的平衡,绝不能没有罗马的声音。英国愿意倾听您的合法关切,也愿意为意大利的利益提供支持。毕竟,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阻止某些大陆国家过度扩张,维护欧洲的均势。”
这番话象一颗石子,在意大利代表心中激起涟漪。
他看着迪斯雷利真诚的眼神,瞬间明白,继续依附德俄奥已无意义,转向英希阵营,
或许才是意大利在巴尔干获取利益的唯一出路。
倒不是英国多在乎意大利,但多个朋友准没错,更何况牺牲的是希腊的利益。希腊人得到的已经够多了,虽然迪斯雷利不介意希腊人得到更多,但用希腊的利益换取好处,他毫无道德负担,毕竟如果没有英国,希腊连现在的利益都得不到。
两人简短交谈了几句,便约定当晚在英国代表团休息室详谈。
次日清晨,迪斯雷利的办公室内,英、希、意三方代表围坐在圆桌旁。
迪斯雷利将一份方案推到众人面前,笑着说道:“为了兼顾各方利益,我提议一个‘十年之约’方案,或许能解决当前的僵局。”
他指向方案中的条款,逐一解释:“对希腊而言,将立即获得阿尔巴尼亚南部(北伊庇鲁斯)的主权,这是对希腊战争成果的直接承认,也是对希腊民族统一事业的支持。”
康斯坦丁国王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北伊庇鲁斯是希腊长期觊觎的领土,拥有众多希腊裔居民,能直接纳入版图,无疑是巨大的收获。
迪斯雷利接着看向意大利代表:“对意大利而言,阿尔巴尼亚中北部将成立一个由国际担保的‘阿尔巴尼亚自治公国&039;,为期十年。这十年间,意大利将在公国的治理中拥有特殊的商业特权,包括港口使用权、铁路修建权,同时担任公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主要渠道。”
意大利代表的脸色渐渐缓和,他最在意的阿尔巴尼亚海岸线利益得到了保障,虽然不是直接吞并,但十年的“特殊地位”已足够为后续布局打下基础。
迪斯雷利加重语气:“十年期满后,将由阿尔巴尼亚自治公国的居民通过公民投票,
决定未来的归属,是添加希腊王国还是意大利王国。这既符合民族自决原则,也为各方留下了未来的可能性。”
三方都默契的忽略了独立的选项,毕竟餐桌上的肉还能谈独立?
方案公布后,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对康斯坦丁而言,这无疑是一杯苦酒。好处显而易见,立即获得北伊庇鲁斯,拉拢意大利添加阵营,彻底孤立俄奥;可弊端也同样突出,不仅要接受阿尔巴尼亚中北部的“自治”,还要承认意大利的合法利益,更要面对十年后不确定的投票结果。这与他“完全吞下阿尔巴尼亚”的理想相去甚远。
康斯坦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快速权衡:“拒绝这个方案,希腊将同时面对俄奥的敌意和意大利的反对,英国的支持也可能动摇,到手的马其顿、色雷斯领土甚至都可能受到质疑;接受它,虽然不完美,但能巩固英希意联盟,确保眼前的最大战果,更重要的是,十年时间足够希腊用文化渗透、经济援助同化阿尔巴尼亚中北部。只要民心在希腊这边,投票结果未必不能改变。”
最终,康斯坦丁深吸一口气,抬起头:“希腊接受这个方案。我相信,这是当前最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也是维护巴尔干稳定的关键一步。”意大利代表随即点头附和,迪斯雷利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英希意阵营正式形成,这场博弈的天平,开始向他们倾斜。
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代表团的休息室里,却是一片愁云惨淡。
塞尔维亚代表得知奥匈仍坚持要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甚至计划向塞尔维亚派驻政府顾问后,心急如焚。
他连夜找到俄国代表团,态度谦卑地表示:“若俄国能阻止奥匈对塞尔维亚的干预,
塞尔维亚愿意支持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利益,甚至可以默认俄国对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的诉求。”
伊格纳季耶夫伯爵虽有心拉拢塞尔维亚,却因英希意阵营的联合反对自顾不暇,只能含糊回应:“俄国会关注塞尔维亚的处境,但当前需优先解决特拉布宗和保加利亚问题。”
另一边,罗马尼亚代表也悄悄接触奥匈代表团,提出愿意支持奥匈对波黑的控制,换取奥匈反对俄国吞并比萨拉比亚。
安德拉西伯爵同样以“需与德国协调”为由,拒绝给出明确承诺。两国的求助接连失败,代表们陷入绝望。
他们终于意识到,传统的大国靠山根本不可靠,在自身利益面前,小国的命运不过是可以牺牲的筹码。
两人原本计划次日前往英国代表团求助,却没想到,康斯坦丁已先一步向他们发出了邀请。
次日上午,希腊代表团的休息室里,康斯坦丁开门见山提出方案:“当前的局面你们也看到了,俄国和奥匈只在乎自身利益,根本不会顾及我们的安全。与其依赖外部大国,
不如我们巴尔干国家自己组建‘巴尔干联盟&039;,共同保障安全,抵御外部干预和吞并野心。”
塞尔维亚代表眼中闪过一丝怀疑:“联盟?希腊愿意为我们提供支持?”
“当然。”康斯坦丁坚定地说道,“希腊愿意支持科索沃回归塞尔维亚。科索沃是塞尔维亚民族的发源地,理应回到你们手中。只要塞尔维亚添加联盟,我们将共同对抗奥匈的扩张,阻止他们对波黑和塞尔维亚的控制。”
接着,他转向罗马尼亚代表:“希腊和背后的英国,将全力支持罗马尼亚的独立地位。我们会在会议上联合向俄国施压,要求俄国放弃吞并比萨拉比亚的计划。若俄国坚持,英国也会为罗马尼亚争取相应的领土补偿。只要罗马尼亚添加联盟,未来巴尔干的任何决策,都将有你们的一票。”
这番话象一道光,照亮了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代表的绝望。他们深知,这是摆脱孤立的唯一机会。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点头:“我们同意添加‘巴尔干联盟&039;,愿与希腊共同维护巴尔干的安全与稳定。”密谈持续到深夜,各方都在为即将召开的第二次会议做准备。
俄奥代表团已察觉到阵营的变化,紧急召开内部会议调整策略;俾斯麦则频繁穿梭于各国之间,试图重新掌控谈判节奏;英希意三国代表则敲定了第二次会议的发言口径,计划正式提出“巴尔干联盟”和阿尔巴尼亚“十年之约”方案。
拉德维茨宫的灯光彻夜未熄,一场决定巴尔干未来的交锋,即将在第二次会议上正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