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三世在《希腊王国与突尼斯贝伊国永久友好条约》上签字的笔尖落下时,突尼斯的土地便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希腊人的土地。
雅典方面在得到消息后,很快从本土抽调了两百馀名官僚,搭配新增派的三千名武装部队赶赴突尼斯。
官僚们负责搭建殖民行政体系,完成对突尼斯的完全掌控;部队则前往南部部落聚集区,应对可能的反抗。
同时在康斯坦丁的办公室,一份函盖矿产、农业资源的开发计划书摆上了他的书桌。
经过多年对突尼斯的渗透,希腊对突尼斯的资源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根据这些情报,希腊的学者们制定了这份开发计划,康斯坦丁还在计划末尾特意标注“若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符,以现场勘察结果为准”。
突尼斯的矿产资源首先进入希腊的勘察视野。南部加夫萨的磷酸盐矿是最重要的资源,希腊勘察人员目前仅能确定这是一座储量极大的富矿,品质远超周边地区。
但后世的资料显示其储量全球前三,而且五氧化二磷含量高达 32,远超全球 18的平均水平。。
即便没有精确数据,希腊也清楚它的价值:既能制造黄磷火药支撑军工,又能生产化肥改良农田,很快被列为优先开发项目。
不过勘察中也发现了矿区的杂质问题。
工程师靠样品检测出矿中含有较多铝氧化物与碳酸盐脉石,前者会降低化肥溶解效率,后者需要额外酸洗处理,这无疑会增加加工成本。但在希腊工程师看来,这些问题只需投入设备便可解决,相较于磷酸盐矿本身的优质属性,成本增加属于可接受范围。
北部杰里萨的铁矿则是不堪大用。。
若要利用,需按 1:2的比例混合瑞典富矿,且除硫需额外添加锰矿。但突尼斯本土无锰矿,采购锰矿的成本叠加混合冶炼的工序费,成本比直接从瑞典进口铁矿还高。
说白了,这玩意甚至不如俄国的铁矿砂,至少后者不需要希腊人自己开采。
此前法国人的试验也证明,强行用这种铁矿炼钢,成品铁脆如玻璃,造大炮会炸膛,铺铁轨会断裂,最后只能碾碎了当碎石子铺路,实用价值远不如预期。
对突尼斯的农业卡法也要提上日程。
北北部沿海平原适宜种植橄榄、硬粒小麦,这里本就是突尼斯传统的橄榄主产区,希腊无需大幅调整,只需沿用原有种植模式,待后续磷酸盐化肥投产,再逐步提升产量。
迈杰尔达河谷有灌溉条件,适合种植柑橘和葡萄,不过当地水利设施老旧,希腊计划从当地榨出点油水来修缮水渠,扩大灌溉面积。
南部绿洲则以椰枣和耐旱苜蓿为主,椰枣被当地人称为“生命之树”,既能作为粮食补充,又能对外出口,苜蓿则可喂养牲畜,支撑牧业发展。
康斯坦丁曾寄望于在突尼斯种植棉花,将其作为纺织业的原料来源,以减少对英国棉花的依赖。但深入分析后发现,突尼斯年降水量不足 450毫米,而棉花生长至少需要 600毫米以上降水,且 6-8月超过 35c的高温会导致棉铃脱落,双重自然限制让棉花种植彻底失去可行性。
但是康斯坦丁也找到了替代品,突尼斯境内 180万头绵羊年产3000吨粗羊毛,12万峰骆驼年产200吨驼毛,能填补棉花的空缺,成为纺织业的替代选择。
突尼斯的人口不算多,大概100万左右,但人员组成却十分复杂。
阿拉伯城市的居民重商轻武,擅长在列强间周旋,突尼斯城的商贾很快便与希腊官僚创建起贸易合作,倒不算棘手;库鲁格鲁人作为原军政阶层,贪财且怕死,希腊通过官职任命和物资贿赂,轻易便让他们归顺;最麻烦的是柏柏尔部落,他们桀骜不屈,如果处理不当,将会让南部的治理成本大幅增加。
至于犹太社群则掌控着当地钱庄和部分贸易,虽然不会主动造反,但是他们的财权始终是一个隐患,必须处理好。
新官上任三把火,哈兹纳达尔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条约签订的第一天就在迦太基总督府召开了决策会议,敲定新的压榨方案。
税收层面,殖民政府推出改良版人头税,将农民税率定为年收入的5,商户税率定为年收入的25,却明确豁免希腊侨民。
若犹太商户乖乖交税,利润空间将大幅压缩;若拒不缴纳,当地驻军便会以“抗税”为由采取武装征税行动,进一步瓦解其财权。
这个方案就是专门针对犹太人的。
如果他们乖乖交税,那么竞争力将会快速下降;如果不交税,那么当地的驻军就要表演武装征税了。
劳动力压榨采用“契约劳工制”。
更关键的是,劳工被分散在不同种植园作业,难以形成串联反抗,殖民政府还将拉拢宗教领袖,以“守信还债是美德”的教义弱化劳工反抗意识,确保劳动力供应稳定。
徭役制度也被改造为“变相敛财工具”。殖民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需服 15天公益劳役,却提供“二选一”选项:要么参与铁路修建等苦役,要么按 3德拉克马/天的标准缴纳“免役费”。
多数贫苦民众无力承担免役费,只能被迫服劳役,为殖民工程提供了免费劳动力;而少数能缴纳费用的群体,又为殖民政府增加了一笔额外收入,且“自愿选择”的形式规避了“强制劳役”的负面名声。
磷酸盐矿作为内核资源,其定价权被殖民政府牢牢掌控。殖民政府下令矿砂实行统购统销,仅允许希腊公司开采。对于已经被开采的矿场,希腊将会通过赎买政策进行收购,以免挑起不必要的麻烦。
为防范暴乱,殖民政府还推行“分而治之”策略。
哈兹纳达尔凭借其对突尼斯族群的了解,提议为柏柏尔部落划定免税区,同时暗中散布“阿拉伯人抢占牧场”的谣言,挑动柏柏尔部落与阿拉伯村庄的冲突;对库鲁格鲁军官,则发放双倍军饷,支持其组建“突尼斯伪军”,让他们负责镇压同胞,既减少希腊本土士兵伤亡,又加剧突尼斯内部族群分裂。
方案最内核的设计,是将所有压榨政策的名义主体定为贝伊穆罕默德三世。
税收通知、劳役公告、物资拢断规定等所有政令,均加盖贝伊印章,标注“贝伊亲批”“贝伊为规范市场所设”。
在这种包装下,突尼斯民众将所有压迫归咎于“国王的暴政”,而非希腊殖民统治。
殖民政府计划待民众对贝伊的不满积累到临界点后,再以“贝伊失职、无法保障民众权益”为由推翻其统治,彻底吞并突尼斯,且无需承担“外来征服”的恶名。
可以看出这套压榨方法主要是奔着钱去的,短期内能为希腊提供大量财政收入,不利于长期统治。
但这套方案不全是为了掌控突尼斯制定的,更重要的是,希腊现在的财政情况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