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这些俄国人的铁矿含磷量太高了,根本炼不出合格的钢材!”蒂森看着刚从高炉中出来的废铁骂道。
没人比希腊政府更清楚这场危机的根源。
在康斯坦丁从俄国带来的援助中,有一条是以市场价 30的价格向希腊提供特供铁矿砂。
这个近乎白送的价格曾让希腊政府欣喜若狂,他们立刻向普鲁士订购了一整套炼钢设备,以为能借着廉价原料快速撑起本国重工业。实现3年赶法、5年超英的工业大跃进。。
你问俄国人自己是怎么解决的?俄国根本不用本土铁矿,他们的钢材几乎全靠进口。
而更绝望的是,1866年的世界还没有任何技术能让高磷铁矿炼出合格钢材。。
在真实的历史中,要到1879年,珀西·托马斯开发出硷性转炉法,人类才首次实现高磷铁矿脱磷。
康斯坦丁坐在王宫书房里,手里捏着钢铁厂的亏损报告,脸上满是无奈。他是穿越者,但他不是超人,不可能什么都会。发表几篇论文、提出几个理论他在行,可是在这个方面他实在是没有办法。想要解决,必须得靠希腊自己。
眼下只能先找临时方案,从瑞典进口含磷量低的优质铁矿让工厂勉强运转,不能让政府的投资打了水漂。至于已经炼出的废钢,只能打包运去马达加斯加,抵作给梅里纳王国的贷款物资。
瑞典的铁矿不是长久之计。”康斯坦丁召来工业大臣,“俄矿价格是瑞典矿的五分之一,若能利用起来,我们的钢铁成本能降不少。必须想办法攻克脱磷技术。”
由于康斯坦丁已经完全掌控了希腊政府,故而行政效率相当之高。
在完成科学院的构建后。第二天下午,希腊皇家科学院正式成立。
作为王国最高学术机构,它直属于御前会议,内核是解决工业化与国防的技术瓶颈,保障技术自立。
具体职能包括:为内阁提供科学决策建议、主导冶金等领域技术攻关、制定工业标准、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科学院下设数理、化学与材料、工程、生物与地学四大学部,各学部主任为终身制教授;执行层设冶金研究所等专业机构与硷性炼钢实验室,负责一线研发。
同时科学院与雅典大学签订“定向培养”协定,专门设立了“皇家研究基金”奖学金,而获奖者需在未来进入科学院工作至少5年。
科学院成立当天,希腊政府就向其下达了第一个任务,研发利用高磷铁矿的方法。
凯库勒、拜尔等之前被康斯坦丁招募的“未来之星”,第一时间接过了这项挑战。
“诸位,这项技术不仅关乎希腊的工业未来,更关乎我们能否摆脱对外国资源的依赖。”康斯坦丁看向眼前的科学家们,“我知道科学研究急不得,所以不会给大家设置不切实际的期限,但我希望我们能一步一个脚印,哪怕先从实验室小试开始,也要找到突破的方向。”
他当场承诺,王室将持续追加科研经费,确保实验所需的设备、原料供应充足;同时允许科研团队自主调配人力,甚至可根据须求邀请更多国际学者添加。
“失败并不可怕,”康斯坦丁补充道,“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试错中积累经验,找到适合希腊的技术路径。”
这番话让原本有些压力的科研团队松了口气,凯库勒代表众人回应:“陛下放心,我们定会全力以赴,不姑负希腊的信任。”
其实历史上的日本人也遇到过相同的麻烦。
1880年,日本耗资巨万从英国引进全套现代化高炉设备,在釜石创建制铁所,可投产后却彻底失败。
内核问题与如今的希腊几乎一致:英国高炉设计使用低灰分焦炭,日本本土煤炭质量差、灰分高,导致炉况不稳频繁冻结;釜石铁矿含磷量高,而英国酸性转炉无法脱磷,炼出的钢铁脆而易裂;更关键的是,日本完全依赖英国技师,本土人员无法掌握内核技术,外援撤离后生产立即瘫痪。
最终,官营的釜石制铁所勉强运转数年,于 1883年因持续亏损和技术失败彻底关闭,成为明治政府的财政黑洞。
但日本并未就此放弃。大岛高任(日本近代钢铁之父),深入分析失败原因,最终走出了一条本土化创新之路。
他抛弃了不适配的大型西式高炉,回归更灵活、更适合日本国情的传统小型反射炉,也就是后来的“大岛式熔矿炉”。同时他采用本土煤炭与木炭混合的方式,避免完全依赖进口。
到 1885年后,民营的釜石制铁所采用大岛式反射炉,终于实现稳定生产。
釜石生产的钢铁成为日本海军舰艇与陆军武器的内核材料来源,为后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一突破证明了日本有能力吸收改造西方技术,摆脱完全依赖进口的窘境,极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若希腊能攻克高磷矿脱磷技术,收益将比日本更大。
首先在经济方面,如果能够利用俄国的铁矿,可使钢铁成本大幅下降,进而促进造船、铁路、机械制造产业,加速希腊工业化。
其次如果希腊开发出相应的技术,未来可向俄国、德国等有高磷矿的国家授权,赚取技术收益。扩大希腊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希腊将掌握世界领先技术,成为冶金创新中心,吸引欧洲人才,“希腊制造”也将从农产品升级为高端工业品,提升国家形象与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