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春,雅典王宫议事厅的窗台上,刚抽芽的橄榄枝还沾着晨露,康斯坦丁却盯着手中的兵工厂报告,指尖顿在“毛瑟步枪”四个字上,半天没回过神。他拿起报告反复确认。
纸上清淅画着旋转后拉式枪机的结构图,标注着“一体式双闭锁凸榫”“金属定装弹药适配”,试射数据里“有效射程500米”分钟”的数字,更是远超他的预期。
“我当初只是让他们仿造现有的后膛枪……”康斯坦丁低声自语,语气里满是意外的懵逼。
他原本对希腊皇家兵工厂的期待,不过是“仿造出能用的枪就行”,毕竟这是希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兵工厂,虽然有普鲁士的支持,但大多数工人是新手,设备也刚调试完毕。
可现在,毛瑟兄弟竟直接拿出了跨时代的设计,简直象在“抽卡”时没盼着 ssr,却意外摸到了顶级卡牌。
历史上的毛瑟步枪要到1871年才被德国人采用,全军列装。
现在在1864年的希腊,毛瑟兄弟提前设计出这款步枪,无疑证明了康斯坦丁所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
指尖划过“建议立刻扩大生产,逐步列装全军”的建议,康斯坦丁的惊喜很快被冷静取代。
他按下传唤铃,让内侍叫来军务大臣:“传我命令,兵工厂优先保障毛瑟步枪的生产,原料、工匠都往这边倾斜;另外,让军械部门统计全军现有枪械口径,我要知道,咱们的军队到底乱成什么样。”
军务大臣刚走,康斯坦丁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墙上的希腊军事地图上,思绪却飘回了一年前——1863年,他刚推动军事改革时,那些撞得人头疼的困境,此刻想来,才更明白这把毛瑟步枪的珍贵。
1863年,康斯坦丁的桌上摊着参谋部刚送来的战术计划,纸页上“突袭色萨利边境”“煽动当地起义”的字样格外刺眼,而旁边堆放的军械报告里,“弹药储备不足一月”“冬装缺口三千套”的记录,像冷水一样浇在他心头——这就是希腊军事改革起步时,摆在他面前的现实:一盘近乎无解的“烂棋”。这盘棋的内核症结,藏在军队从创建起就扎根的理念里。
1863年下半年,雅典的暑气刚褪去几分,王宫议事厅里的氛围却格外凝重。
康斯坦丁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风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
几天前,他刚在御前会议上正式提出军事改革,可摆在面前的现实,却比想象中更棘手:军队象一盘拧成乱麻的旧线,稍一拉扯,就露出满是破洞的底子。
这场改革从一开始就带着“补课”的急迫。
希腊军队的内核症结,早从创建时就扎了根:它的理念从不是单纯的国防,而是为了实现“伟大理想”——解放塞萨利、伊庇鲁斯、马其顿等奥斯曼统治下的希腊人聚居地,甚至重建罗马帝国。
在这种民族统一主义思想驱动下,军队成了实现政治目标的“急先锋”,战略重心永远盯着“对外扩张”,却忘了自家的边界还没筑牢。
议会里的争论最能说明问题。
每次讨论军费,议员们总爱喊着“进军君士坦丁堡”“解放克里特”的口号,可当“冬装缺口五千套”“弹药仅够支撑一次小规模冲突”的清单时被提出时,没人再敢拍桌子。
有位老议员甚至辩解说:“只要能点燃起义的火种,装备差些没关系。”
康斯坦丁当时只觉得无奈,连士兵的肚子都填不饱,拿什么去点燃火种?
军队的组织结构,更是改革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理念之外,军队的组织结构更是一团乱麻。在革命前,希腊正规军规模小得可怜,常备军人数不足八千,还因为经费短缺,装备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有次康斯坦丁去雅典郊外的军营视察,看到三个士兵对着战术地图发呆,其中一个甚至把“进攻路线”认成了“补给线路”,而能看懂现代战术图的军官,十个里未必有一个。
无奈之下,军队建设只能高度依赖民兵和志愿兵,这套从独立战争延续下来的模式,到了 1863年,早已跟不上战争形态的变化。
在革命后,这种情况也只是有所好转,但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军务部门的计划里,总写着“战时可从目标地区招募武装民众”,仿佛只要有希腊人聚居的地方,就能随手拉出一支队伍。
康斯坦丁曾问负责征兵的军官:“这些人没经过训练,连队列都走不齐,怎么跟正规军配合?”
对方却搬出老黄历:“陛下,当年就是靠老百姓打赢的奥斯曼!他们熟悉地形,有血性就够了。”
可血性填不满装备的缺口,也补不上战术的短板。
更让康斯坦丁头疼的,是军队对列强深入骨髓的依赖。
从官员到士兵,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单靠希腊打不赢奥斯曼”,把“借大国之手”当成了唯一出路。
外交部的人天天去各国使馆走动,琢磨着怎么让英法俄在“东方问题”上跟奥斯曼闹矛盾;军械部门采购装备,优先选“列强愿意援助的型号”,哪怕英国援助的前装枪,根本不适合希腊的山地地形。
战术思想的混乱,更是压在军队身上的另一座大山。军队里的军官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老兵,头发都白了,还坚持用当年的游击战术,觉得“打了就跑、靠地形周旋”才是取胜之道;另一派是留过洋的年轻军官,满脑子都是西欧的大规模会战模式,觉得游击战“上不了台面”,总想着模仿法军摆密集横队,搞正面冲锋。两派谁也不服谁,每次开会都能吵起来。
1863年秋,康斯坦丁亲自去色萨利驻军观摩战术演习。
负责指挥的老军官主张把士兵分散到山坡上,隐蔽起来伺机突袭“敌人”;年轻副官却坚决反对,拍着战术板说:“陛下要建设现代化军队,就得学法国!摆横队正面冲锋,这才是正规军该有的样子!”
结果冲锋的士兵刚冲出去没几步,就成了“敌人”的活靶子;隐蔽的士兵因为没接到统一指令,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出击,只能趴在草丛里看着,演习最后成了一场哭笑不得的闹剧。
康斯坦丁没说话,只是看着远处收拾武器的士兵,心里沉甸甸的。海因里希说的是实话。
而装备的“万国牌”混乱,不过是这些深层问题的外在表现。当时希腊军队的武器,真称得上“五花八门”:独立战争时留下的滑膛枪,枪管都快磨平了,还在被用来训练新兵;英国援助的前装枪,子弹口径是14毫米,每次装弹都得用锤子敲;法国淘汰的后膛枪,口径又变了,弹药得专门从法国买;还有些从军火商手里淘来的劣质货,连膛线都没刻全,打出去的子弹能偏出老远。
夕阳通过议事厅的窗户,把军事地图染成了暖黄色。康斯坦丁拿起桌上的钢笔,在“军事改革草案”的标题下,重重画了一条横线。
他知道,1863年的希腊军队,要面对的不只是装备落后、兵员不足的问题,更是理念混乱、结构僵化、依赖他人的顽疾。
要想把这盘“烂棋”下活,就得从根上破局。
先打碎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摒弃依赖他人的思想,才能真正建起一支能保卫希腊、实现“伟大理想”的强军。窗外的橄榄枝在风里轻轻晃动,仿佛在无声地见证,这场注定艰难的改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