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假的日子在忙碌与期待中飞逝,转眼便到了忠勇侯府五公子江琰与苏家小姐苏晚意大婚的正日。
四月十七,便是轰动京城的“晒妆”与“送妆”。
苏家极为看重这门婚事,为苏晚意准备的嫁妆可谓倾其所有,既体面又雅致。
送妆的队伍从苏府出发,绵延数里,浩浩荡荡地向着忠勇侯府行进。
打头的是御赐的添妆——一柄玉如意,彰显著天家对江家的恩宠与对这门婚事的认可。
其后,田产地契、金银锞子、名家字画、古玩珍器、紫檀木家具……应有尽有。
更引人注目的是不同于普通商贾门第,苏家还准备了彰显书香门第特色的嫁妆:
满满十二箱的孤本典籍、上好的文房四宝、以及苏晚意亲手绣制的屏风、帐幔等女红,针脚细密,图案清雅,引得围观众人连连称赞。
“瞧瞧,谁说苏家满是铜臭之气了,你看看这些嫁妆,这跟那些清流人家的嫁女气派,也差不哪去了!”
“到底是皇商,又有爵位在,哪能真跟那些商贾一样?!”
“苏家这是把压箱底的好东西都给了姑娘了,毕竟是侯府,可见对这门亲事有多满意!”
“娶妻娶贤,苏家姑娘一看便是宜室宜家的。”
嫁妆队伍在京城主要街道绕行,最终抬入忠勇侯府,由侯府管事高声唱念妆奁清单,府内府外围观者如堵,欢声雷动。
第一抬嫁妆已经送去忠勇侯府,最后一抬嫁妆才刚出苏家大门,真真是“十里红妆”,风光无限。
翌日,大婚。
忠勇侯府内外焕然一新,处处张灯结彩,红毡铺地。
宾客盈门,喧嚣鼎沸,比之前次庆贺宴席更添了十分的喜庆。
吉时将至,江琰身着大红色喜服,头戴金花乌纱帽,更衬得面如冠玉,英挺非凡。
他骑着同样佩戴红绸的高头骏马,率领着庞大的迎亲队伍,一路鼓乐喧天,前往苏府迎亲。
苏府门前自是有一番“拦门”的热闹。
苏家倒也有一些亲友子侄们在京,出了一些诗词歌赋、经义策论的难题,意在考校这位新科探花郎。
江琰从容应对,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引得阵阵喝彩,最终才被“放过”,顺利进入府门。
在拜别岳父岳母时,江琰郑重行礼,承诺此生必将善待苏晚意。
盖着大红盖头的苏晚意在喜娘的搀扶下,由兄长苏文轩背出闺阁,送上八抬大轿。
在苏仲平与郑氏不舍的目光中,迎亲队伍浩浩荡荡折返。
花轿抵达忠勇侯府,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新娘下轿,跨过像征兴旺的红漆马鞍和驱邪避煞的火盆,在众人的簇拥与祝福中步入喜堂。
喜堂之上,红烛高燃,宾朋满座。
江尚绪与周氏端坐上位,看着眼前这对璧人,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江尚绪更是难得地卸下了平日的严肃,眉眼舒展。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在礼生高亢的唱喏声中,江琰与苏晚意郑重行礼。
当“夫妻对拜”之时,两人隔着红色的盖头与喧嚣的人群,仿佛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与承诺。
正当新人礼成,宾客即将移步宴席之际,府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庄重的喝道声:
“圣旨到!”
满堂宾客皆是一惊,旋即纷纷起身,肃立恭迎。
随即中门大开,为首的正是身着杏黄皇子常服的大皇子赵允承。
他身后跟着一名身着绯色宦官服制、气度不凡的内侍监,手捧明黄绢轴,在一队宫廷侍卫的簇拥下,昂然而入。
赵允承率先走到上首,目光扫过身着大红喜服的江琰,眼中闪过一丝与外甥身份相符的亲近笑意,但随即敛容,从内侍手中接过圣旨。
“翰林院编修江琰及夫人苏氏接旨。”
江家众人及宾客即刻跪伏。
“诏曰:兹闻忠勇侯、礼部尚书江尚绪之子、翰林院编修江琰,与杭州苏氏女,良缘天作,今缔鸳盟。朕心甚悦。特赐:赤金鸳鸯并蒂莲纹如意一对,贡品云锦十匹,御酒二十坛。惟望尔夫妇和睦,同心偕老,效于飞之乐,笃宜室之祥。钦此!”
“臣(臣妇)叩谢陛下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江琰与苏晚意领旨谢恩。
大皇子将圣旨交给江琰,这才露出符合年纪的笑容,轻声道:
“允承恭喜五舅舅,恭喜舅母。父皇嘱我定要将贺礼亲至。”
这一声舅舅、舅母,叫得极为自然,瞬间拉近了距离,彰显了不同于寻常臣子的天家亲情。
这边刚宣完,皇后赏赐的懿旨也随之而来。
凤仪宫的掌事女官冬梅上前一步,面带得体微笑,向江尚绪与周氏行了家礼,然后面向江琰与苏晚意,声音清淅温婉:
“奴婢奉皇后娘娘懿旨,特来为五公子、五少夫人贺喜。娘娘在宫中闻此佳讯,欢喜不已。娘娘口谕:‘琰弟成家,吾心甚慰。盼汝二人互敬互爱,琴瑟和鸣。’”
她侧身示意,宫女们将托盘上的红绸揭开,露出里面的物件。
“娘娘特赐:东海明珠一斛,赤金嵌宝头面一套,内造苏绣锦被四床,百年好合玉璧一双。另赐血燕窝、阿胶等滋补之物若干,愿五少夫人早日为江家开枝散叶,绵延福泽。”
这份来自皇后长姐的赏赐,既显皇家气派,更带着女性长辈的细心与关怀,尤其是那滋补之物和寓意吉祥的锦被玉璧,心意拳拳。
“臣(臣妇)叩谢皇后娘娘恩典!千岁千岁千千岁!”
江琰与苏晚意再次谢恩。
冬梅笑着补充道:“五公子,五少夫人,娘娘还特意吩咐,让您二位不着急进宫谢恩,得空时,递牌子进宫说话就好呢。”
那对金光璀灿的御赐如意被躬敬地陈列在喜堂最显眼处,二十坛御酒更是被立刻抬入宴席,开封与宾客共饮。
这份突如其来的天家恩典,将婚礼的喜庆与荣耀推向了顶峰。
所有宾客都与有荣焉,纷纷向江家道贺,赞叹之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