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静悄悄,只有很轻微的书页翻动的轻响。
宋溪偶尔抬眼,见到的就是沉常之合眼闭目,眉头紧锁,不知想着什么。
没一会,沉常之睁开眼,眼里有一些血丝。
视线在宋溪身上停留,而后望向窗外。
似有沉思,眉宇间的愁绪方才还要重了些。
宋溪往日读书都很专心致志,两耳不闻窗外事。
但今日,他的心静不下来。
隔着不远的距离,宋溪隐约听见了老师沉常之的一声轻叹。
似乎说了什么,但他听不清。
沉常之似是在喃喃自语,已是波澜不惊的年纪,却愁容满面。
“若新皇龙体康健,或许……也不会让人心生异念啊。”
从山长署离开时,宋溪心头萦绕着诸多疑问,却不知该如何开口向老师询问,只能将那份困惑压在心底。
一月后,沉常之忽然将宋溪从府学送往了西安书院。
一同离开的,还有在府学任职的宋家老两口。
三人在西安书院外租了一间小小的院落,暂且安身。
宋虎与陈玉莹,宋发,宋壮四人相继过来。
一家在书院脚下,暂且安了家。
去往书院的前一日,夜里,烛火跳动。
宋溪久久不能入眠,他坐起身子,原本是想温习书籍。
可望着面前的书,思绪已经飘远。
他想起沉常之这些时日日渐憔瘁的模样,以及在与他见了两日之后忽然不再让他去往山长署。
种种迹象,心中的不安如潮水般翻涌。
宋溪不明白老师为何突然将他转往书院,且老师沉常之未向他解释缘由。
宋溪只知道,老师沉常之的身份极为特殊。
他是唯一能够在官办府学与民间书院都任职的存在,在府学的待遇也极为特殊。
有特定的住所,在外也有不弱的名气。
他担任西安书院山长之前,就有了几分名气。
当了山长以后更是声名远播,哪怕他辞任,众人也会尊称他一声沉山长。
可以说,他推动了西安书院的发展。
要知道西安书院历史悠久,虽不算如今西安最顶尖的书院,却敢以“西安”一府之名命名,底蕴可见一斑。
但之前,西安书院一度落魄,生源稀少,与其他书院相比竞争力微弱。
是沉常之到来改变了一切。
再就是沉常之出身江南望族,家世不凡。
这样的人,行事素来深不可测。
宋溪无从猜测,只能选择相信,相信老师绝不会害他。
西安书院的日子,比府学热闹了许多,也轻松了几分。
宋溪进入一日,随处可见笑脸盈盈的读书人,与府学庄严肃穆的气氛截然不同。
那些从外归来的读书人,脸上带着外出游历的惬意。
还有一些在同参加诗会认识的志同道合的人谈笑风生。
只是这样的热闹,他只看了半日,无缘参与其中。
老师沉常之留在府学,并未回到书院。
什么都未提及,但在书院为他找了一位主讲教授。
一位头发花白、学识渊博的老者。
这位教授性子严苛古板,对宋溪的学业要求近乎苛刻。
他不许宋溪再碰棋谱,只逼着他埋首于经史子集之中。
每日课业安排繁重,稍有懈迨便会被严厉斥责。
宋溪从前对自身就挺狠,天外有人,还有人更狠。
在这般高压的学习下,宋溪的学识一日千里,人却肉眼可见地憔瘁下来。
往日回了住处还能温书到深夜,如今一沾床便沉沉睡去,连梦都少了许多。
这般连轴转的日子,一晃便是三个月,连乡试都已悄然落下帷幕。
就在此时,宋溪收到了沉常之的书信。
他与沉常之的师徒关系,从未公之于众,唯有师兄屠正,以及几位常来山长署与沉常之论学的友人知晓一二,却也不甚清楚详情。
往日在府学,宋溪去往山长署,皆是以“讨教课业”为名,也正因如此,他在府学内人脉清淡。
若旁人知晓他是沉常之的弟子,定会有不少人主动与他结交。
展开书信,宋溪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读到末尾时,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了浓浓的愁绪。
他小心地将书信点燃,看着纸页在烛火中化为灰烬,而后提笔,醮墨写下一封回信。
次日,宋溪寻到主讲教授,请他代为将信转交沉常之。
这位素来只谈学业的古板老头,今日却忽然停下手中的书卷,望着他道:“你这小子,倒是好运气。只是这运气里,不知是福多,还是祸多。”
宋溪心中一紧,连忙俯首作揖,躬敬问道:“先生此言,学生不解,还望先生明示。”
“你老师没告诉你缘由?”老头皱起眉头,语气带着几分探究。
宋溪如实答道:“家师在书信中,并未提及。”
老头闻言,轻哼一声,摆了摆手:“他既不说,你也不必多问。”
宋溪沉默片刻,缓缓应道:“学生明白,谢先生提点。”
“哼,倒还算沉得住气。”老头瞥了他一眼,语气稍缓,“罢了,你且安心读书,该知道的时候,自然会知道。”
宋溪躬身应是,心中却越发忐忑。
他如同一株没有依靠的浮萍,到处飘摇。平静的湖水下,藏着他看不透的暗流。
而他的老师沉常之,似乎早已被卷入这旋涡之中,身不由己。
两人没在这个话题上再多说,主讲继续教导宋溪读书。
他在读书上的态度一丝不苟,凡是宋溪有不佳的地方,对方就会罚抄。
有时候还会拿起教板,不过宋溪态度极好。每次都是拿起放下,未曾真正实施。
宋溪对这些都一一受下,先生的水平的确远超他,对他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
又过了两日,老师没有回信。
主讲教授告诉他,“可以做准备了。”而后深深望了一眼宋溪。
这一眼掺杂的情绪复杂。
宋溪躬身行礼,语气诚恳道:“多谢先生这段时间的教导,晚生铭记于心。”
主讲老头冷笑,“不过受人所托,你不用在意。”他的语气比平日柔和一些,但这笑容易让人误会。
“先生,告辞。”宋溪道。
待宋溪离开,有几名学子来到此地。
这些都是主讲看好的书院读书人,其中还有他的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