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代州城,积雪尚未完全消融,空气中仍弥漫着刺骨的寒意。
周朔站在府衙后院的石阶上,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迅速消散。
他望着远处那条已经修通大半的水泥路,眉头紧锁。
周朔接过账册,手指在竹简上轻轻敲打,发出沉闷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敲在他心上,一下比一下重。
周朔眼中闪过一丝冷光。
他早该想到,要真正改变代州,仅靠修路和煤炉是不够的。
这些盘踞地方多年的世家大族,才是真正的毒瘤。他们垄断民生行业,把控官职,肆意哄抬物价,其心可诛!
徐凤会意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即将复仇的快意:\"学生这就去办。
通告如石沉大海,七日限期转眼即逝。秦、陈两家不仅分文未缴,反而变本加厉。
布价一日三涨,粮店门前排起长队,百姓们攥着铜钱的手在寒风中颤抖,眼中满是绝望。
周朔站在府衙大堂,望着空荡荡的各房各司,嘴角却勾起一抹冷笑。
政令一出,三地震动。
那些被世家压制的寒门才子纷纷走出茅屋陋巷,奔向考场。
他们中有饱读诗书的私塾先生,有精于计算的商贾子弟,甚至还有几位曾在世家为奴却偷偷识字的年轻人。
一月之后考试当日,考场外人头攒动。还有很多来不及赶来的只能等明年秋收之后了。
周朔亲自到场巡视,看着那些衣着朴素却目光坚定的考生,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这才是代州真正的力量,被压抑多年的民间智慧,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考场内,数百名考生正襟危坐。考题由周朔亲自拟定,分为三部分:实务策论、算术计算和案例分析。
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诗赋文章,全是实实在在的为政之道。
考场一角,一个瘦削的青年眉头紧锁,笔走龙蛇。
他叫崔琰,曾是陈家马厩的养马人,因偷偷学习识字被赶出府门。
此刻他笔下如有神助,不仅提出设立平价粮仓、严查囤积的具体措施,更建议建立灾情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算术部分,一道计算军粮调配的题目难倒了大半考生。
崔琰却迅速推演出最优方案,甚至标注出几条可能的运输路线及其风险点。
最后一题案例分析,描述的正是一年前代州被破时的情形,要求分析失败原因及应对之策。
崔琰的答卷与众不同——他不仅指出守军布防的漏洞,更从陈秦两国的军事传统、将领性格入手,推测出当时敌军的进攻路线和战术意图。
周朔接过竹简,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越看越是心惊。这份答卷展现出的军事洞察力,远超他麾下任何一位将领。
崔琰被带到府衙后院时,天色已晚。他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衫,却站得笔直,目光清澈而坚定。
周朔与徐凤对视一眼,两人心中俱是震撼。这番分析竟与白玉京密探耗时数月才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崔琰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恢复平静:\"其一,示弱于外,示强于内。表面放松边防守备,实则暗中加固城防,诱敌深入;其二,分化敌军。陈军缺粮必贪功速决,可设伏诱其冒进;秦军谨慎,需以火器震慑;其三,坚壁清野。春耕时暗中储备粮草,战时焚毁边境粮仓,迫使敌军长途补给。
世家大族对科举的反应比预想更为激烈。秦松在府中大发雷霆:\"周朔小儿,竟敢用贱民充任官吏!此例一开,我世家颜面何存?
然而他们没料到的是,新上任的寒门官吏办事效率奇高,短短半月就理顺了代州政务。恼火的是,这些\"贱民\"出身的官员对周朔忠心耿耿,再难收买。
与此同时,陈府也传来噩耗——官府以\"隐匿田亩\"为由,罚没了陈家千亩良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
代州府衙内,周朔正与崔琰、徐凤等人研究沙盘。
崔琰拿起几面红色小旗,插在代州边境几处要地:\"我军应在此设伏。陈军必走鹰愁峡,此处地势狭窄,适合火器发挥;秦军则会选择平坦的落凤坡,需以深壕拒马应对。
“曾二小率麒麟卫即刻发兵,查抄那些世家。”既然得罪死了,那你们就彻底死了吧!只有死人才能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