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诡辩(1 / 1)

“其四,苏伯衡于洪武十三年腊月,曾致信胡桢,信中提及‘沉氏之事已平,然恐非长久之计,望兄于朝中多加看顾’,笔迹核对无误。”

“综上,苏伯衡受赃枉法,证据确凿。”

太监念毕,躬敬地将卷宗合上,退回原位。

早朝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脸色铁青的胡桢。

胡桢的指尖深深掐入了掌心。

他明白,这绝不仅仅是针对苏伯衡。

皇帝拿苏伯衡开刀,是在警告他离浙东势力远一点。

那封提及他的信,便是最明确的警告。

朱元璋踱回御座之前,却并未立刻坐下,而是转过身,目光如炬,扫过全场。

“胡卿。”

他的声音重新响起,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你方才说,咱‘待士过严,恐失天下之心’。”朱元璋的语调平缓,却字字千钧,“说咱动辄兴起大狱,让天下士人寒心。”

“那咱倒要问问你,还有在站的诸位!”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沙场宿将的凛冽杀气,“像苏伯衡这等蠹虫,贪赃枉法,勾结奸商,盘剥百姓!在他眼里,可还有半点士人的操守?可还对得起朝廷的俸禄,对得起咱给予的信任?!”

“查办此等国之蛀虫,肃清朝纲,整饬吏治,究竟是冷了天下士人之心,还是暖了天下黎民之心?!”

朱元璋一步踏前,逼视着胡桢和那些跪着的官员。

“你还说,咱‘考课太切,易生扰民之弊’。”

“哼!若非咱严加考核,如何能揪出这等害民之贼?!难道要学那元末官场,上下沆瀣一气,盘剥百姓,直到官逼民反吗?!”

每一个问题,都象一记重锤,敲打在胡桢和浙东派官员的心上。

朱元璋不是在辩论,他是在宣判,用事实和律法,宣判他们道德高地的崩塌。

“咱设立制度,严刑峻法,为的是江山永固,为的是百姓安康!”朱元璋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尔等若心中无鬼,何惧考核?尔等若行得正坐得直,何惧律法?!”

他猛地一甩袍袖,坐回龙椅,身躯依然挺拔如松。

“咱今天也告诉诸位一句实话。”

朱元璋的目光最后定格在胡桢脸上,那里面已无半分温度,只剩下帝王的绝对威严。

“咱这人,喜欢较真。”

“既然要查,那就会一查到底!”

这简单的几个字,如同利箭一般,刺透了每一个心中有鬼的官员的衣衫。

胡桢看着朱元璋那深不可测的表情,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他原本以为这是一场凭借道义和士林清议向皇权发起的规谏,此刻才惊觉,他们或许从一开始,就踏入了皇帝精心布置的罗网之中。

朱元璋高踞御座之上,脸上看不出喜怒。

但那股无形的、足以碾碎一切的威压,已经让整个早朝的空气都凝固了。

“还有哪位卿家,对咱的治国之策,还有‘高见’?”

无人应答。

只有大殿外呼啸的寒风声缓缓回响着。

……

勋贵队列中,几位跟随朱元璋起家的老将交换着眼神。

他们想起了皇上整顿吏治、清查亏空的决心。

看来,这位皇上不仅要打天下,更要治天下,任何敢于腐蚀他朱明江山的人,无论是谁,都将面临最严厉的清算。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悄悄将身子缩了缩,唯恐那摞青布卷宗里,下一个出现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

朱元璋的眼睛,正牢牢锁定在一个人身上。

胡桢。

这位已故勋臣之后,此刻正跪在大殿的中央,他的背脊因将门传承而依旧挺直,但头颅低垂。

朱元璋静静地看着他,脸上没有任何不耐,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欣赏猎物垂死挣扎般的沉稳期待。

他在等待胡桢如何接下这一招,如何在这几乎必死的局中,寻出一线生机。

终于……

一声极轻微、几乎不可闻的吐息声响起。

胡桢缓缓抬起了头。

他的脸色依旧难看,但眼神里却重新凝聚起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竟缓缓从地上站了起来。

这个举动本身,在御前失仪,但他此刻顾不上了。

他整了整有些凌乱的衣冠,重新握好笏板,面向朱元璋,声音沙哑却清淅地说道:

“皇上!”

“苏伯衡贪赃枉法,勾结奸商,确系国之蠹虫,士林败类!”

这句话,他说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尤豫。

每一个字,都象是亲手将昔日的盟友、甚至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同谋,彻底推入了万丈深渊。

他没有试图辩解,更没有求情,直接将其定性为“败类”和“蠹虫”。

“其罪……按《大明律》,当处以极刑!”

胡桢的声音里带着点没藏住的哆嗦,却还是掷地有声——他亲手给苏伯衡判了死刑。

说到这儿,他又深深鞠了一躬。

大殿里响起一阵压着嗓子的嗡嗡声,谁都没料到胡桢会这么干脆地认怂服软。可就在有人觉得风波要平息时,胡桢的声音突然又拔高了,想把这眼看要溃败的局面,拉回他一开始想聊的话题上。

“但是,皇上!”他抬起头,眼睛亮得吓人,“正因为一个苏伯衡败露了,才恰恰说明朝廷现在的法司、言路体系缺不得!”

这话一出口,局势立马变得微妙起来。

胡桢用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逻辑,想把这场惨败扭成对现有制度的辩护。

“要是没有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责,没有三法司按律判案的权力,这种败类岂不是更能无法无天,祸害国家百姓还没人能管?正因为有皇上您钦定的《大明律》和朝廷规矩,苏伯衡这种人才有所顾忌,他的罪证才能被查出来!”

他居然把功劳算到了现有制度头上,好象苏伯衡落网,不是皇帝派亲军侦查的功劳,反倒是原来那套体系起了作用似的。

“再看看皇上您派亲军绕开法司直接抓人,”胡桢的话又变得激烈起来,“这虽然是雷霆手段,能暂时肃清弊端,可这是拿皇上的威严,压过了朝廷的既定法规啊!皇上您是百年难遇的圣主,自然能明察秋毫,可后世子孙要是学这个例子,把这当成常态,那法度还怎么存在?朝廷的各部院、都察院、大理寺,岂不成了摆设?”

“长此以往,对国家、对社稷都不是好事啊,皇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我带着监控回到饥荒年代 我靠预言书秘密破奇案 知否:梁家我做主 军旅:从夜老虎开始的元帅之路 游戏制作,宝可梦们都玩疯了 人在海贼,但是幻影旅团 【清穿】之太子拿了黛玉剧本 诬我谋反?反手掏出百万死士 四合院:弃养?反手送父上军管会 未知何处是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