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一摇”上线后,成功衔接上了“附近的人”、“漂流瓶”所掀起的陌生人社交热潮。
截至今日,“摇一摇”!!
带动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原本的16分钟,跃升至28分钟!
其中“摇一摇”
显著提升了用户粘性及活跃度!
此外,在过去的半个月中,“摇一摇”进了两轮迭代。
根据用户数据优化算法,提升了匹配成功率的同时,还新增了“不喜欢”、“兴趣标签”、“聊天记录漫游”等功能。
在“摇一摇”!
前世的企鹅版微信,用了14个月的时间,才走到这一步。
而极光只用了7个月!!
日均消息量突破16亿条!
更难得的是,“摇一摇”、“漂流瓶”等高频交互功能,正在逐渐让用户养成,“碎化社交”的习惯。
至此,通过三大陌生人社交功能,所构成的“陌生人社交生态”,结合熟人关系链,共同构建出的复合社交模型,使得微信正在快速向着“全场景社交中枢”进化!
当然,只是目前这些功能还远远不够。
待时机成熟,后续的“朋友圈”、“微信支付”、“小程序”等功能接连上线,微信才能彻底完成进化。
当用户逐渐习惯,在通勤、课间等碎片时间,通过陌生人社交功能打发时间;
在熟人聊天中,完成工作沟通、生活分享。
微信便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对用户的“全时段场景占领”。
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社交、娱乐、信息获取等全场景须求的超级平台!
到那时,微信就不再只是一个app,而是一个社交世界的入口!
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不是企鹅。
事实上,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微信已经积攒到了足够的上升势能。
只要别搞出什么太大的幺蛾子,膨胀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即便最终无法击败企鹅,也不存在轰然倒塌的风险。
企鹅的社交生态,足以捆绑住用户。
而极光的生态,与之相比,还要更加庞大且立体!
除了社交、购物、办公、娱乐、信息获取等领域之外,还牵扯到诸多本地生活服务。
如团购、招聘、校园生活缴费等等。
也包括以后的外卖、打车、酒店预订、政务服务、社区服务、医疗健康、巴拉巴拉。
毫不夸张的说,放眼国内,极光生态就是最强生态!
现在是!
未来,洛川有信心也是!
依托于此,微信先天便有着坚不可摧的生态护城河!
也因此,洛川虽仍十分关注企鹅的动态,更多还是因为,他想彻底取代对方于pc时代,超然外物的生态位,而不是担心微信会死掉。
他更担心的,其实是来自运营商的威胁。
很好理解。
微信、微聊、米聊等ott应用,必将对传统运营商的短信、语音通话等业务,造成严重冲击。
更深层次,移动i软件的崛起,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运营商“渠道化”,从而失去对用户通信服务的主导权,以及高附加值业务的控制权。
运营商会感到不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极光刚推出微信后不久,移动便高调宣布,重启“飞信升级计划”,警剔之意,不言自明。
不止于此。
事实上,随着微信的用户量持续暴增,运营商已多次向极光施压,只不过都被洛川敷衍了过去。
在微信用户量,飙升至8000万左右的时候,他甚至还接到过工信部领导的电话。
称联通投诉,微信没有提供免费短信服务的资质,要求工信部出面制止微信继续发展。
好在,对于互联网创新,上面的态度,一直都是先观望,分析利弊过后,再决定是否介入。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才只是刚开始。
三大运营商的抵制,必然会越来越激烈。
也幸亏洛川早有准备,始终没公布过微信的各项数据,还通过多种技术方式进行遮掩比如,通过重构通信协议栈,将传统的“长连接+高频心跳”动态心跳”令消耗降低了60。
并通过用户间直接通信的p2p网络架构及超节点技术,减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降低运营商网络压力。
还通过数据压缩技术,减少了流量消耗。
同时使用加密技术,将i流量伪装成其他类型的流量,绕过运营商深度包检测。
并使用协议混肴技术,规避运营商可能的封锁。
此外,他们还将微信的内核通信流量,逐步转移至自建的骨干网之中。
骨干网是互联网的“主干道”,相当于城市中的高速公路,负责在不同局域、不同网络之间传输海量数据。
具有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性的特点,是支撑上层应用稳定运行的基础设施。
区别于第三方运营商的公共骨干网,自建骨干网,是企业自主规划、铺设光纤、部署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构建的专属内核网络。
早在极光云的三个超大型数据中心落地之际,他们就已经激活了自建骨干网计划。
在本轮融资过后,更是加快了建设速度。
自建骨干网的好处有很多。
比如,企业可根据业务须求,灵活调配带宽资源,避免受限于运营商的网络拥堵或服务波动。
减少对公共网络的依赖,降低因第三方故障,导致的服务中断风险。
前世,13年,企鹅版微信便遇到过两次全国性服务中断,波及登录、消息收发、朋友圈等内核功能。
第一次长达7小时,故障原因为,魔都市政施工,挖断了通信光缆,导致华东数据中心业务请求,分流至华南、华北,引发服务器过载。
第二次持续约半小时,微信官方称“网络硬件故障”。
但巧的是,当天,网易与电信联合发布了移动i工具,易信。
更巧的是,微信的部分服务器,托管在电信机房之中。
企鹅羊城研发部的工程师,根本无法亲自查验事故原因。
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