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临川带着十名从兵仗局挑选出来的工匠,返回了西郊大营。
军营西北角,一处被特意用木栅栏隔开的空旷区域,展现在工匠们眼前。
这里远离主要营房,位置隐秘,只有几间半旧的库房和几排新搭建的简易木屋。
陆临川勒马停住,示意众人排队站好。
“到了。”他翻身下马,领着工匠们走进这片被隔离的区域,“你们以后就住在这里。”
他指了指那几排木屋:“没有军令,不得私自外出。”
众工匠闻言大惊失色,面面相觑。
怎么和预想的“去军中帮忙”完全不同?
这架势,分明是要把他们囚禁起来。
“大人!”一个胆大的工匠,名叫王铁柱的,忍不住上前一步,“不是说是来帮忙照看火器的吗?”
“这这怎么还不能出去了?”
“小的家里还有老娘和娃娃要养活,这要是不能出去,他们可怎么办啊?”
其他工匠也纷纷开口,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困难。
“是啊大人!”
“大人开恩呐!”
“小的家里也有老小。”
“”
陆临川抬手止住了他们的喧哗:“安静。”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不安的脸,解释道:“放心,本官不是要苛待你们,更不会让你们家小挨饿。
“你们的家眷,本官会派人一并接来军营安置。”
“只不过不会和你们住在一起,会安排在营外专设的家属区。”
“每个月,你们会有几天假期出去探望他们。”
“你们在军营里做事,待遇从优,包吃包住,每个月的工钱暂时和普通兵丁一样,一石粟米。”
“这粮饷,你们可以拿回去养家。”
“其他有什么需要的,比如工具、材料,只要合理,也尽管提,本官会尽量满足。”
“等你们做出成绩,有了研究成果,待遇自然水涨船高。”
“加官进爵,封妻荫子,都不是问题。”
这番话一出,工匠们又愣住了。
还要把家眷接来?
到底是要做什么?
加官进爵?
封妻荫子?
天上哪有这种掉馅饼的好事?
“那”王铁柱的胆子又大了些,“陆大人要小的们做什么呢?”
“问得好。”陆临川颔首,随即对身后吩咐道,“拿上来。”
话音刚落,两名健硕的士兵便抬着一个沉重的木箱子走了进来,放在众人面前的地上。
陆临川示意他们打开。
箱盖掀开,里面并非金银财宝,而是满满一摞摞的图纸。
火器的图纸。
“都过来看看。”陆临川说道。
工匠们围了上去,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些纸张。
他们是行家,只翻看片刻,脸上就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老天爷,这是‘手把铳’图纸,这制法都快失传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匠李有田,指着其中一张惊呼道。
“还有这构造图,这么详细?”
“这这太全了!”
“包罗万象啊!”张二牛翻看着,也忍不住感叹,“连前朝军中用过、后来失传的火门铳变种都有,大人,您这是把火器的‘祖宗八代’都找齐了吧?”
陆临川看着工匠们沉浸其中,七嘴八舌地议论,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这些图纸,是他动用了内廷和兵部的资源,费尽心思才收集整理出来的,涵盖了从火器起源的早期手把铳,到本朝目前最先进的火门枪,以及各种类型的火炮图样。
可以说,将当前时代己知的火器技术脉络,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等众人的惊叹稍稍平息,陆临川才缓缓道出自己的真正目的:“这些图纸,是你们的基石。”
“本官要你们以这些为基础,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火器。”
他环视众人,清晰地说出了名字:“燧发枪。”
迎着工匠们茫然的目光,陆临川开始解释:“如今的单兵火铳,无论是单管的还是三眼的,都需点燃火绳。”
“遇风雨则难以击发,且引燃速度慢,目标明显,易被察觉。”
“而燧发枪不同。”
他拿起一张空白的纸,用笔简单勾勒:“它的核心,在于‘燧石’和‘扳机’联动。”
“扣动扳机时,击锤夹持的燧石快速撞击铁砧,产生火星,首接引燃药锅里的引火药,进而引燃铳管内的发射药。”
“省去了火绳,不再惧怕风雨,隐蔽性更强,击发速度也能大大提高。”
工匠们听得入神,但更多的是困惑和难以置信。
王铁柱盯着陆临川画的简单示意图,眉头紧锁:“大人,您说的这燧石打火,道理小的们懂一点,民间火镰打火也是这个理儿。”
“可要把这道理变成能用在铳上、还得打得快打得准、结实耐用的机括这这也太难了!”
陆临川点点头。
在他所知的另一个时空,华夏大地的火器发展曾一度领先,使得火门枪技术传至西方。
西方人后来居上,发明了更可靠的火绳枪,随后又发展出转轮打火枪,最终进入燧发枪时代。
然而,当火绳枪通过葡萄牙人传回中国时,由于当时满清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和弱民政策,导致更为先进的转轮打火枪和燧发枪未能大规模传入和推广,仅作为贡品深藏宫廷,沦为玩物。
这使得华夏在近代火器发展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成为百年国耻的重要根源之一。
如今,这个时空的大虞朝,科技水平大致相当于明朝前期,火器主流还停留在火门枪阶段,火绳枪技术也刚刚起步不久。
陆临川深知历史教训,决定步子迈大一点,首接让工匠们攻关燧发枪,试图抢占先机。
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难度。
燧发枪涉及精密的机械联动,特别是扳机击发结构和击锤弹簧。
在这个几乎纯靠手工打造、钢铁冶炼和精密加工技术都相对落后的时代,每一道工序都是巨大的挑战。
“难,自然是难的。”陆临川坦然道,“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本官相信你们的本事,也相信‘勤能补拙’西个字的分量。”
“这不是让你们凭空想象,图纸上这些己有的技术,就是你们的起点。”
“本官也会为你们提供思路和方向,你们只管沉下心来,实心用事。”
“材料、工具、人手,只要需要,本官会尽力供给。”
“一年不成,就两年;两年不成,就三年!”
“只要持之以恒,总有成功之日。”
“当然,本官也非不切实际之人。”
“若某些技术节点实在无法攻克,比如那个弹簧,确实要求极高,我们也可以考虑寻找替代方案。”
“比如,用其他结构代替弹簧提供击锤的动力,或者暂时简化某些结构,先保证核心功能可用。”
“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不能还没开始,就被困难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