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压下心头的激动,语气热切:“怀远,你说,让我怎么干?我一定全力配合。
陆临川点点头,仔细地向白景明解释了自己的办报计划——或者说更接近办杂志的计划。
发行的周期、刊载的内容、售卖的地点和方式,以及必须向内廷报备登记,接受东厂和锦衣卫定期抽查审核的监管要求
白景明听得极为专注,一时竟不知该问什么。
这计划之宏大、设想之新奇,远超他过往经营的任何生意。
良久,他才消化了这些信息,迟疑道:“这么说,办这所谓‘杂志’,压根赚不到钱?”
“定价要低,或许还要亏本。”
“毕竟要雇人沿街叫卖,还需请人在茶楼酒肆宣讲以扩大影响,这些都是开销。”
陆临川坦然承认:“确实如此,但这己经不是简单一笔银钱上的生意,而是争夺舆论的战场。
“我想的是,就让子瑜兄你来担任这‘杂志’的主编,统筹内容编纂、印刷发行等一应事务。”
“以后明面上的事,就由子瑜兄你全权负责。”
白景明本来还有些犹豫。
做这样的事,是和散布流言的势力作对,风险不可谓不大,一旦被那些人盯上
白家毕竟只是一个江南商贾之家,虽然是替皇帝办事,但终究是白手套,万一还没拿到好处就引火烧身
但一听说让自己来做“主编”,负责统筹这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顿时又心潮澎湃起来。
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大事!
是与国策休戚相关,救国救民,甚至可能载入史册的壮举!
以后白家族谱都要为自己单开一页,这荣耀
说不定白家就此能成为真正的书香门第。
这诱惑实在太大。
他略一思考,权衡利弊,那点犹豫便被巨大的前景冲散了:“如此,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这确实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我白景明愿效犬马之劳!”
陆临川喜道:“好,多谢子瑜兄鼎力相助。”
两人又就此聊了很多细节问题。
朝政大事相关的内容,可由上书房供稿来撰写,介绍国策,阐明利弊。
其他版块,除了话本小说暂时由《三国演义》连载撑起外,其余如诗词歌赋、乡野轶闻等部分,就暂时只能找好友、故旧文人约稿,等发行稳定后,就可以向民间征集文稿。
至于发售方式,也可以参考后世报童的模式,雇些伶俐的少年沿街叫卖;还可以和勾栏瓦舍的说书人合作,让他们在说书开场或间隙时,必须宣讲一下当期杂志上关于国债等国策的内容,否则就收回他们说《三国演义》的授权。
且由于要定期刊行,一月需印三期,为节省成本,用费时费工的雕版印刷就不现实了,可采用活字印刷;纸张也不必追求顶级,普通印书用纸即可
陆临川毕竟是现代人穿越而来,知道很多关于发行杂志的运作知识和一些提高影响力的“点子”。
而白景明又在做书局的生意,对印刷、发行、成本控制等环节也理解得很透彻。
两人交谈的进展极快,很快就把大致的框架和初期执行的细节敲定了。
最后,陆临川略带歉意地补充道:“这次我身份特殊,除了供稿之外,就不能再明面上和这杂志有什么首接关联了。”
“所以一切明面上的事务,都要仰仗子瑜兄你独立担当。”
这其实有些不够厚道。
如果事有意外,子瑜兄就会被推出来背锅,下场肯定不会好。
白景明也明白其中风险,但他相信陆临川的为人,更相信皇帝的支持,点头道:“放心,我既应承了,就不会退缩。”
陆临川心中感佩,郑重拱手:“多谢子瑜兄担待。”
白景明回礼道:“怀远言重了,此乃义之所在。”
陆临川最后强调:“此事刻不容缓,不能等到京中舆论完全被流言裹挟,一边倒了,我们再出手。”
“所以要快,最好能在五月初就刊印出第一期。”
白景明想了想:“翰墨书局有现成的刊印机械和熟练工匠,首印量如不是特别大,加班加点,倒不是不可能完成。”
“主要是内容要尽快定稿,排版、刻字、印刷都需要时间,必须预留出足够的时间。”
陆临川点头:“这个请放心,我明日就召集人手分头撰写所需稿件。至于诗词骈散之类,或可以找一些名家的旧作,我这里也可以嗯,提供一些新的。”
他想到自己脑中储备的诗词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