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防命令下达到前沿时,第70军的官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早已做好了与阵地玉石俱焚的准备。
当接防的第4军先头部队悄无声息地进入他们的战壕时,许多伤痕累累的老兵愣了片刻,随即默默地开始整理自己的行装。
撤退是在夜幕掩护下进行的。
当第70军的残兵们互相搀扶着,踉跟跄跄地走下他们用生命守卫了数十个日夜的山头时,后方兵站负责接收和统计人员的军官看到了他永生难忘的一幕:
从火在线撤下来的,已经不能被称之为一支“军”的建制部队了。
他们军装褴缕,许多人的衣服被毒气腐蚀得千疮百孔,裸露的皮肤上带着溃烂的疤痕。
他们面黄肌瘦,眼窝深陷,眼神中混杂着极度的疲惫。
队伍稀稀拉拉,许多人带着伤,
兵站官员强忍着悲痛,开始清点人数。数字被一级级上报,最终汇总到薛伯陵的案头。
当看到那份关于第70军的报告时,即便是见惯了尸山血海的薛伯陵,也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报告上清淅地写着:“第70军自金官桥阵地撤下,经清点,全军……仅馀七百五十馀人……”
“七百五十人……”薛伯陵喃喃地重复着这个数字,
一个军的番号,一场血战之后,只剩下不到一个标准团的兵力!
这是何等的惨烈,何等的牺牲!第8军的情况稍好,但也伤亡过半,元气大伤。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成千上万英勇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是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在金官桥那片土地上,所付出的无法磨灭的代价。
第4军和第64军的接防行动,进行得紧张而有序。
他们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那片已经被战火彻底改变了模样的阵地。
眼前的一切,让即使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也感到触目惊心。
焦黑的土地,密密麻麻的弹坑,战壕和工事大多已被摧毁,需要立即抢修和加固。
薛伯陵给欧震和李汉魂的命令很明确:“守住金官桥,就象李玉堂、李觉他们做的那样!日军若再使用毒气,务必吸取经验,尽可能减少伤亡,但阵地,一寸也不能丢!”
与此同时,在后方临时设置的收容站和野战医院,景象更是凄惨。
第70军那七百五十馀名幸存者,几乎人人带伤。
他们被紧急安置,接受治疔和食物补给。
许多士兵一倒下便陷入昏睡,仿佛要将积累了一个多月的疲惫全部释放出来。
他们是被打残了,但是,这支部队的“魂”还在。
只要补充兵员,假以时日,他们依然能恢复战斗力。
日军第106师团很快发现了中国军队换防的迹象。
松浦淳六郎试图趁对方立足未稳,发动新一轮的猛攻,其中自然依旧包括了毒气弹。
然而,新上来的第4军和第64军,不仅士气高昂,而且从之前友军的惨痛经历中吸取了教训,提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准备。
他们更加注重防炮洞和防毒掩体的构筑,更加分散配置兵力,对毒气的预警和应急处置也更有章法。
虽然依旧无法完全避免毒气带来的伤亡,但已不至于像最初那样造成混乱和溃退。
金官桥的战火,并未因部队换防而停息,第4军和第64军的官兵,怀着为前期牺牲战友复仇的怒火,以及捍卫粤军荣誉的决心,与日军第106师团展开了新一轮的殊死搏杀。
阵地依旧在反复争夺,每一条战壕,每一个弹坑,都继续浸透着双方士兵的鲜血。
薛伯陵密切关注着金官桥的新战况。
当他接到欧震报告“接防顺利,已击退敌数次进攻,阵地安然”的消息时,稍稍松了口气。
他知道,用第4军、第64军这支生力军替换下几乎被打光的第70军和伤亡惨重的第8军,这步险棋走对了。
他成功地维持了金官桥防线的稳定,继续将日军第106师团这头已然疲惫且伤亡不小的“困兽”牢牢拴在了赣北的山地之中。
冈村宁次在接到松浦“敌军已换防,抵抗依旧顽强,使用特种烟效果似不如前”的报告时,脸色再次阴沉下来。
他意识到,仅仅依靠毒气和第106师团现有的力量,恐怕依然难以迅速解决金官桥这个心腹大患。
赣北的战局,依旧是一片看不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