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了冈村宁次的紧急调令后,日军精锐的第9师团吉住良辅中将迅速从预备队赶往瑞昌前线。
与之前受阻的第106、101师团不同,第9师团是日军常备师团中的翘楚,官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且携带着一种此前在赣北战场并未大规模使用的武器——毒气弹。
他们的对手,是负责瑞昌至阳新一线防御的中国军队,以关麟征第52军(下辖第2师、第25师等)为主力,配属其他部队。
关麟征部同样是中央军精锐,素有“千里驹”之称,官兵作战英勇,在之前的战斗中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
他们依托瑞昌以东的赤湖、连绵丘陵和预先构筑的国防工事,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决心死守武汉的东南门户。
战斗伊始,第9师团便展现了其强悍的战斗力。
他们不再象106师团那样蛮冲硬打,而是采取了更为狡猾高效的战术。
炮兵观测,步炮协同更为紧密。
关麟征部的阵地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官兵们依旧顽强,利用地形和工事,与日军逐山逐村地争夺,给第9师团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然而,战场的平衡很快被一种邪恶的手段打破。
日军在对一处高地久攻不克后,其炮兵阵地上突然升腾起一阵阵带着淡黄色的烟。
它们贴着地面,缓缓地向中国军队坚守的山头阵地弥漫而去。
阵地上,许多中国士兵最初并未意识到这是什么,有人还以为是日军发射的烟雾弹,用于屏蔽视线。
但很快,当那带着刺激性的烟雾笼罩过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咳咳……眼睛……眼睛好痛!”
“我看不见了!什么都看不见了!”
“喉咙……像被火烧一样!喘不过气!”
“呕吐……我受不了了!”
凄厉的惨叫声、咳嗽声在阵地上的响起。
毒气 沾染到皮肤,立刻引起大面积水泡和溃烂。
毒气被吸入肺部,导致肺部水肿、窒息,或引发剧烈呕吐、暂时失明,完全丧失战斗力。
中国军队对此准备严重不足!
防毒面具是极度稀缺的装备,只有极少数军官才有配发。
绝大部分士兵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应对,用湿毛巾、浸透尿液的布条捂住口鼻。
这在轻微的催泪瓦斯面前或许有点效果,但在高浓度的致命毒气面前,无异于螳臂当车。
刹那间,整条防线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恐慌。
毒气笼罩下的阵地变成了人间炼狱。
士兵们双目失明,痛苦地在地上翻滚,呼吸道被灼伤的人,脸色青紫,拼命抓挠着自己的喉咙,直至窒息而死。
皮肤溃烂的士兵发出骇人的哀嚎。
建制被打乱,指挥失灵,幸存的士兵在本能的驱使下,丢弃了武器,捂着口鼻,踉跟跄跄地向后方逃离,
日军戴着完备的防毒面具,跟在毒气之后,几乎未遇任何有效抵抗,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些曾经让他们付出惨重代价的阵地。
他们用剌刀处决那些失去抵抗能力、在地上痛苦挣扎的中国伤兵。
关麟征在后方指挥部接到前线传来的噩耗,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
他愤怒地砸碎了桌上的水杯,怒吼着:“倭寇!卑鄙无耻!竟用此等灭绝人性的手段!”
但他清楚,在缺乏有效防化装备的情况下,士兵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对抗这种化学武器的攻击。
继续坚守,只是让部下无谓地死在毒气中。
“命令前沿部队……撤!向第二线阵地撤退!避开毒气攻击!”这道命令,关麟征下达得无比屈辱。
他的部队,并非败于正面拼杀,而是倒在了敌人违反国际公法的毒气之下。
日军的毒气战术,轻易地撬开了中国军队凭借地利构筑的防线。
第9师团尝到了甜头,自此将毒气弹作为其进攻的“标准流程”。
每当遇到顽强抵抗的据点,他们便毫不尤豫地召唤毒气炮火。
一路毒瘴,一路溃退。
中国军队的撤退之路,充满了悲壮。
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警和防护手段,部队在转移过程中,仍不时遭到日军远程毒气炮弹的袭击。
道路旁、树林边,随处可见因中毒而倒下的士兵。
医疗兵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的生命在化学毒剂的折磨下一点点消逝。
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像瘟疫一样在军中蔓延。
关麟征试图组织部队在第二线、第三线缺省阵地进行节节抵抗。
有时,他们也能利用地形和残存的工事,对追兵进行短暂而激烈的阻击,给日军造成一些杀伤。
但每当日军久攻不下,那令人绝望的烟便会再次升起。
于是,刚刚稳定下来的防线,又一次在化学武器的攻击下崩溃。
撤退,成了无奈的选择。
日军第9师团则步步紧逼,气焰愈发嚣张。
他们不仅使用毒气,还伴随着猛烈的常规炮火和步兵的连续冲击。
中国军队的伤亡急剧增加,许多部队的建制被打散,重武器在仓促撤退中大量丢失。
日军兵锋直抵瑞昌城下。这座位于长江南岸、扼守武汉东南方向的重要县城,此刻已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
城内,一片混乱。
部分守军虽然抱定与城共存亡的决心,但装备低劣,且同样极度缺乏防毒手段。
大量的难民和伤兵拥堵在街道上,试图向西南方向逃离,
最后的攻城战开始了。
日军依旧毫无意外地动用了毒气。
毒气弹在城内街区爆炸,黄绿色的烟雾在街巷间弥漫,制造了更大的恐慌和伤亡。
守军的抵抗意志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下,逐渐瓦解。
在进行了象征性的巷战之后,由于通信中断,指挥体系混乱。
且无法抵御日军的毒气与火力优势,瑞昌城防最终被日军第9师团完全突破。
太阳旗插上了瑞昌残破的城头。
日军入城后,进行了报复性的烧杀抢掠,未能及时撤离的伤兵和平民惨遭屠戮。
这座曾经的长江沿岸重镇,在毒气的阴影和战火的摧残下,沦陷了。
瑞昌的失守,意味着武汉东南方向的重要屏障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日军第9师团可以此为跳板,继续向西,威胁阳新、大冶,进而威逼武昌。
关麟征等部在毒气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被迫继续向后撤退,重新组织防御。
消息传回第九战区长官部,日军在瑞昌方向大规模的使用毒气,这种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激起了全国的强烈愤慨和谴责。
然而,在当时的战场上,缺乏有效反制手段的中国军队,只能用血肉之躯和极大的牺牲,来延缓侵略者前进的步伐。
瑞昌的陷落,是武汉会战中最惨痛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失落,更是战争伦理被践踏、弱小者在强权不择手段的进攻面前无奈退却。
第9师团以其强悍的战力和卑劣的手段,暂时赢得了这场进攻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