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休整3(1 / 1)

林风深知,完全依赖后方补给风险巨大,且远水难解近渴。

必须在根据地内置立一定的供给,尤其是军工生产。

西山坳更深处,一片被严格警戒的局域被开辟出来。

这里,便是新一军军工最初的“修械所”。

条件极其简陋,几间用茅草和木头搭起的工棚,就是全部厂房。

负责人是一位姓胡的老技师,曾在汉阳兵工厂工作过,是费尽周折才请来的宝贝。

他手下聚集了二十几人:有部队里对机械感兴趣的士兵,有从附近城镇招募的铁匠、铜匠、木匠。

家底更是寒酸:主要是几台依靠人力脚蹬的简易机床、一些铁锤钳等手工工具,以及一个小型锻炉。

原料则来自于收集起来,从民间收购的废铜烂铁,以及后勤部门特意节省下来的一些钢材、火药。

工作的第一步,是从最简单的维修开始。那些从战场上带下来的步枪,被仔细拆卸,能用的零件清洗、修复,无法修复的则作为配件。

老胡带着徒弟们,一锤一锉,小心翼翼,让一支支废枪重新焕发生机。

紧接着,是复装子弹。

收集来的铜弹壳,经过清洗、整形、安装底火、填充发射药、压上弹头,一颗颗新子弹就这样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诞生了。

虽然产量低,质量也参差不齐,但这意味着部队在极端情况下,有了一定的弹药续战能力。

更大的挑战是制造手榴弹和地雷。

弹体采用铸铁,然后手工打磨,内部填充黑火药,木柄精心制作,安装拉火引信。

每一个步骤都充满危险,工人们操作时摒息凝神。

当第一批土造手榴弹在试验场成功爆炸时,整个修械所都沸腾了!

这标志着他们具备了攻击性武器的自制能力。

随后,迫击炮弹的仿制也被提上日程。

这需要更高的加工精度和更稳定的引信技术,困难重重,但老胡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日夜钻研、试验。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设备落后,原材料短缺,尤其是优质钢材和烈性炸药,制约了产量和质量,技术工人缺乏,需要长时间培养。

林风对这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他经常来到这,了解进度,解决困难。

他特批给修械所最好的伙食标准,尽力为他们搜寻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他鼓励老胡:“不要怕失败,慢慢来!今天我们能造手榴弹,明天就能造迫击炮,后天,说不定我们自己就能造枪!”

这种重视让工匠们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没有专用工具就自己改造,没有标准件就想办法。

这小小的修械所,如同星星之火。

它生产的产品,或许粗糙,但它代表着一个方向,它这在艰难中摸索前行,为新一军的未来,埋下了种子。

营地初具规模,训练步入正轨,但林风深知,若无稳固的根基,再强大的军队也只是无源之水。

这根基,便是赣北的万千百姓。

他下达了一道严令:“新一军于此重生,百姓即我父母,乡土即我家园。

各部须严守《爱民公约》,秋毫无犯,违令者,严惩不贷!”

《爱民公约》细则详尽:买卖公平,不强取豪夺。

借用民物,须打借条,按时归还,损毁照价赔偿。

不得惊扰妇孺,不得践踏青苗。军法处组织了巡查队,日夜监督。

起初,附近的村民对这些“中央军”仍心存疑虑,过往兵痞扰民的记忆尚未远去。

但很快,他们便发现了不同。

新一军的士兵进城或路过村庄,军容整肃,说话客气。

采购给养,真金白银,从不拖欠。

偶尔有士兵不小心踩了田埂,也会主动找到田主道歉赔偿。

关系的破冰始于一次意外。

连日大雨冲垮了山下李家村唯一的出村石桥。

村民们正自发组织修复,却苦于人力不足。

工兵营营长巡查地形时恰巧看到,立即上报。

林风当即批示:“派一个工兵连,携带工具,协助村民修桥,限三日完成!”

工兵连的专业技术和效率让村民们惊叹不已。

他们不仅修复了旧桥,还进行了加固拓宽。

竣工那天,老村长拉着连长的手,老泪纵横:“老总……不,长官!你们是真心为咱老百姓做事的队伍啊!”

此事迅速传开。新一军顺势而为,组织了更多的“助民劳动”。

农忙时节,派出士兵帮助缺乏劳力的人家抢收稻谷,

军医营定期开展“义诊日”,为百姓免费看病送药,救治了许多缺医少药的乡民。

懂得水利的军官,还帮助勘察地形,指导兴修小型水渠。

信任,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创建起来。

百姓们自发地组成劳军队,送来蔬菜、鸡蛋、布鞋。

更有青年受到感召,踊跃报名参军,他们觉得添加这样的队伍,光荣!

一些乡绅也改变了观望态度,主动为军队提供物资采购的便利,甚至捐赠钱粮。

林风在一次军民联谊会上动情地说:“我军来自百姓,依靠百姓。

今日诸位助我新一军重建,他日战场之上,我全军将士必以血肉之躯,保卫赣北父老安宁!”

台下掌声雷动,军民鱼水之情,日益深厚。

这片土地,真正成为了新一军可以依靠的根据地。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八零遭恶亲算计,我主打六亲不认 无限技能,开局吓哭S级天骄 镇魔司摸鱼指南 人间镇元 宿主绑定生孩系统后,一胎多宝了 做英雄之后还要去异世界做英雄 双日凌空,魔剑觉醒,求魔问道 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 我在百兽海贼团收集兽灵 娶媳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