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军委会一间气氛凝重的会议室。
窗外阴雨绵绵,仿佛天空也在为这片土地所承受的苦难而垂泪。
徐州会战已然落幕,日军占领了战略要地徐州,但其迅速西进、企图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战略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代价是花园口决堤带来的巨大灾难。
此时,会议桌上的议题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损失初步统计报告。
参会的高级将领和文职官员们面色沉重,无人言语,
一位负责民政和赈济的官员站起身,他的声音微微颤斗,开始宣读那份令人窒息的报告:
“根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受黄泛区直接影响局域,涉及豫、皖、苏三省四十四个县市……”
他每念出一个数字,都象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浮尸千里的惨状,是千万灾民在泥泞中的绝望,是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一位原本积极主张决堤的将领,此刻也低下了头,不敢直视那血淋淋的数字。
他当初考虑的只有军事上的“必要”,却未曾真切想象过这“必要”之下,是如此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另一位文官忍不住拍案而起,声音哽咽:“这就是‘以水代兵’!这就是我们换来的‘胜利’吗?!
用几百万同胞的家园和性命,去换日军几千人的伤亡?!
这值得吗?!这让我们日后如何面对国人?如何面对历史?!”
没有人能回答他的质问。军事上的“成功”与道德上、人道上的彻底失败,形成了尖锐而残酷的对比。
主持会议的上峰,脸色铁青,放在膝盖上的手微微颤斗。
他或许早已预料到后果严重,但当这具体的、庞大的伤亡数字摆在面前时,其冲击力依然是毁灭性的。
他试图强作镇定,但声音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此事……乃抗战以来,为阻敌前进,不得已而为之之……最大惨剧。”他避开了“错误”或“罪责”这样的词。
“当前要务,是全力赈济灾民,掩埋尸体,防止瘟疫蔓延。同时,要严密控制舆论,
对外……要强调日军暴行,淡化决堤之事……一切以稳定抗战大局为重。”
他的指示,充满了政治上的算计,试图将这巨大的道德包袱甩给日本人,并强行将其纳入“抗战代价”的叙事中。
但在场的许多人都心知肚明,这纸终究包不住火,历史的审判不会因为言辞的修饰而改变。
会议在一种极度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没有人感到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
花园口决堤,作为徐州会战一个充满争议的句点,其带来的巨大创伤和深远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也成为了执政者合法性的一道深刻裂痕。
而这一切的代价,最终是由那数百万无声的灾民,以及像林风新一军那样被无情利用和牺牲的将士们所承担的。
会议散场,官员们默默离去,窗外的雨依旧下着,仿佛在为那片上枉死的冤魂,无声地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