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烟尘尚未散去,刺鼻的硝烟混合着浓烈的血腥与内脏烧焦的恶臭。
广场中心已成修罗场。
焦黑的弹坑周围散落着军礼服碎片,断裂的军刀以及根本无法辨认的人体组织。
幸存的日军高级军官被卫兵死死压在身下,灰头土脸,惊魂未定。
当他们从短暂的失聪挣扎着爬起时,看到眼前这如同地狱屠宰场般的景象时,一股彻骨的寒意瞬间淹没了他们
“亲王殿下!亲王殿下在哪?!”鬼子军官的嘶吼声划破云宵。
卫兵和参谋们发疯似的在血肉模糊的残骸中翻找,试图拼凑出那个像征着皇族威严的身影。
终于,在一堆瓦砾和倒毙的白马旁,他们找到了朝香宫鸠彦。
华丽的礼服被撕烂,半边身体血肉模糊,一条腿以诡异的角度扭曲着,双目紧闭,气息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像征着皇室身份的金鵄勋章,沾满了泥泞和暗红的血,滚落在不远处的血泊里。
“八嘎牙鹿!!!”幸存的师团长们目睹此景,眼珠几乎要瞪裂,恐惧瞬间转化为歇斯底里的狂怒。
他们拔出军刀,疯狂地劈砍着空气,对着周围混乱奔逃的士兵和惊恐的侨民咆哮:“封锁全城!一只苍蝇也不许飞出去!找出那些支那炮兵!把他们碎尸万段!!!”
凄厉的警报声响彻金陵城。刚刚还在“欢庆胜利”的日军部队瞬间变成了惊弓之兽。
所有城门被重兵封锁,机枪架上了制高点。大队日军士兵如同蝗虫般涌向清凉山及周边局域,进行地毯式扫荡。
任何可疑的废墟、任何可能藏人的角落都遭到手榴弹的投掷和火焰喷射器的焚烧。
来不及撤离的伤员、甚至仅仅是眼神不对的平民,都成了日军泄愤的刀下亡魂。
整座城市在短暂的“入城式”喧嚣后,陷入了更加恐怖的血腥肃杀。
精心粉饰的“王道乐土”假象,被这炮击彻底击得粉碎,暴露了其下赤裸裸的野蛮与恐慌。
灯火通明的作战室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参谋们传阅着电文,脸色由震惊转为死灰。
当“亲王殿下…玉体重创…生死未卜”的字眼被确认时,笔掉在地上的声音、倒吸冷气的声音清淅可闻。
短暂的死寂后,是极致的恐慌。朝香宫鸠彦不仅仅是前线司令官,他是天皇的叔父,是皇族成员!
他的重伤或死亡,在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日本,是足以动摇国本的天大丑闻和灾难!
皇宫深处,气氛凝重。昭和天皇裕仁面色铁青,紧抿着嘴唇,握着电报的手微微颤斗。
御前重臣们额头布满冷汗,大气不敢出。
天皇的沉默更令人窒息。
最终,一道冰冷的口谕传出:“严密封锁消息。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安稳亲王。找出凶手,以最严厉之手段,诛其九族,洗刷帝国与皇室之耻辱!”
“不惜一切代价”这五个字,意味着对金陵乃至整个占领区的中国军民,将掀起新一轮、更加残酷无情的血雨腥风。
小鬼子国内所有媒体被紧急勒令噤声。关于“金陵入城式”的报道被全面撤下或替换成无关痛痒的内容。
同时,强大的宣传机器开动,开始对内对外散播谎言:亲王殿下在视察前线时“英勇负伤”,或是遭遇了“卑鄙的残兵冷枪”。
目的是竭力掩盖这记响亮的耳光,像征着“武运长久”的皇族统帅,竟在“胜利入城式”上被精准炮决!
山城情报局密室,戴老板拿着刚刚破译的、来源神秘的简短密电:“金陵鼓楼,亲王碎,虎遁。”
他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素来阴沉的脸上罕见地露出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手指在桌面上急促地敲击。
“查!不惜一切代价查证!若属实…此乃抗战以来,前所未有之大捷!足以震动寰宇,激励亿兆人心!”
他立刻命令动用所有潜伏力量,务必确认朝香宫生死,并搜寻“虎”的下落。
延安窑洞,电报同样被迅速送达。
伟人放下烟卷,深邃的目光望向地图上金陵城的位置。
他缓缓踱步,声音沉稳却带着力量:“好!打得好!这炮,打掉了鬼子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证明侵略者再强大,也逃不脱正义的惩罚!”
他指示:“立刻通过我们的宣传渠道,以‘神秘炮兵重创日酋亲王’为基调,进行广泛宣传。
重点不在于具体是谁打的,而在于宣扬这种不屈的精神和战术智慧!鼓舞全国军民,持久抗战,积小胜为大胜!”
《新华日报》等刊物很快刊出评论文章,将此事誉为“金陵惊雷”,是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中绽放的一朵复仇浪花。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街头巷尾,尽管日伪严密封锁,但“鬼子大官在入城式上被炸上了天”、“连日本天皇的叔叔都被打死了”的消息,如同野火般在民众中秘密传递。
茶馆酒肆里,人们压低声音,交换着眼神中压抑不住的兴奋。
虽然伴随着日军更加疯狂的报复,但这消息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
让无数麻木绝望的心重新感受到一丝微弱的、却无比珍贵的暖意,鬼子并非不可战胜!有人还在抵抗!
金陵现场的外国记者,镁光灯不再对准“赫赫武功”,而是疯狂捕捉着爆炸后的惨状。
燃烧的车辆、残缺的尸体、惊慌失措的日军、被抬走的担架,尤其是那个被严密遮盖的身影。
美联社、路透社的记者们强忍着呕吐的欲望,手指颤斗地发回急电:“金陵入城式遭毁灭性炮击…日军最高指挥官朝香宫鸠彦亲王重伤垂危…现场如同地狱…皇军颜面扫地!”
这些报道如同重磅炸弹,瞬间传遍世界各大报纸头版,彻底撕碎了日军精心营造的“金陵秩序井然”的谎言。
德意志柏林,德军高层接到驻华武官发回的详细报告。
德意志元首对盟友遭此重创感到震惊和不满,但内心深处或许也有一丝对日本陆军无能的轻篾。
德国军事顾问团内部则心情复杂:一方面震惊于中国军队竟能发动如此精准致命的袭击。
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装备在战场上证明威力而微妙地“自豪”,同时担忧此事可能影响德日关系及自身在华利益。
对华军售和技术支持政策,在内部引发了更激烈的争论。
白宫和国务院的官员们传阅着来自金陵的报道和照片,震惊于袭击的精准与惨烈。
孤立主义的声音依然强大,但日本皇族内核成员在如此“安全”的场合被重创,无疑加深了米国高层对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本质的认识。
也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战场抵抗力量的轫性和潜力。
这为日后逐渐转变对华政策,增加对华援助,埋下了一个伏笔。私下里,一些战略分析家开始重新评估中国战场的价值。
克里姆林宫密切关注。
总理叼着烟斗,看着地图,或许会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日本在金陵的惨状和混乱,意味着其陆军主力将被更多牵制在中国战场,减轻了苏联在远东的压力。
这使他们可以更从容地应对欧洲方向的威胁。
对华援助的必要性,在苏联决策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撤退路上,林风和他的小队在崎岖的山林中疾行。
身后传来炮位自毁的爆炸声和日军报复炮火的隆隆巨响。
他们没有时间庆祝,只有沉默的疾走。
偶尔,李维明会停下,侧耳倾听山下城市传来的比之前更加密集和疯狂的枪炮声与警报声。
那只独眼中闪铄着复仇后的快意:“师座,听这动静…鬼子炸窝了!”
林风他紧抿着嘴唇,山下那炼狱般的景象和日军疯狂的喧嚣,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然而,他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沉重的责任。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血债远未还清,而他们,已经成了日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铲除的头号目标。
他摸了摸怀里的端砚,冰冷的触感让他保持清醒。
父亲书写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此刻不再是诗句,而是他必须践行的血誓。
前路,唯有更深的黑暗与更残酷的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