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离酒店区域后,陈默没有回家,也没有回宿舍。他调转方向盘,沿着熟悉的道路驶向学校东区的科研楼。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下来,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车灯在黑暗中划出一道流动的光轨。
实验室的门虚掩着。
他推门进去时,沈如月正伏在操作台上核对数据,头也不抬地说:\"就知道你会回来。
陈默脱下外套搭在椅背上,走到主控台前坐下。屏幕上还停留着最后一轮模拟测试的画面,各项参数稳定在绿色区间。他点开历史记录,一条从三年前开始的时间轴徐徐展开——气凝胶合成失败、耐高温层裂解、自修复响应延迟每一次挫折都被标记为红色,又被一次次修正覆盖。
陈默凝视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轻叩两下。时间轴自动跳转到最后一页,所有成功记录连成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
沈如月望着他,沉默不语。
门外传来脚步声,军工所代表拿着一份文件夹走进来。他站在控制台对面,目光扫过两人。
陈默站起身,将椅子往后推开。他走到投影墙前,调出一组三维模型——那是搭载\"天穹材料\"的通信卫星在轨运行的模拟画面。
他稍作停顿。
房间里静默了片刻。
军工所代表缓缓合上文件夹,声音低沉了几分:\"所以你不是在制造一种材料,你是在构筑一道屏障。
沈如月突然转身走向终端机,插入数据卡,启动最终检测程序。屏幕闪烁几下,进入倒计时界面:系统自检,预计耗时十二分钟。
军工所代表走到她身后,注视着滚动的数据流。一行行字符快速刷新,温度、压力、应力分布、电磁兼容性全部正常。
直到最后三分钟。
警报声骤然响起。
沈如月手指一顿,抬头看向陈默。
陈默走近屏幕,凝视那串数字三秒钟。
他伸手按下确认键。
沈如月迅速记录,随后站直身子,朗声汇报:\"最终检测完成!所有指标达标!材料状态稳定,具备发射条件!
军工所代表沉默地注视着屏幕,忽然抬手向陈默敬了个礼。
不是标准的军礼,也不属于任何官方礼仪,更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致意。
他顿了顿。
陈默点点头,没有说话。
他转身走到房间角落的保险柜前,输入密码,拉开抽屉。里面放置着一个银灰色的密封盒,长约三十厘米,表面刻着编号和一行小字:\"天穹一号·核心载荷\"。
他双手取出盒子,轻轻放在实验台上。
盒盖开启的瞬间,一道柔和的金属光泽映在三人脸上。那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薄片,呈半透明状,边缘泛着淡青色光晕。它看起来轻盈,却仿佛承载着难以言说的重量。
军工所代表取出通讯器准备联系运输团队。
陈默却先一步拿起了桌上的内部通话设备。
等待接通的几秒钟里,他站在台前,背对着窗外。夜空深邃,远处城市的灯火连成一片光的海洋。
听筒里传来确认的回复。
他挂断电话,放下听筒。
没有人鼓掌,也没有欢呼。房间里依然安静,只有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
沈如月抱着记录本站在原地,眼圈微微发红。她努力扬起嘴角,像是想说些轻松的话。
陈默转过头,看了她一眼。
军工所代表收起文件夹,朝门口走去。行至半途,他又停下脚步。
实验室里只剩下两个人。
沈如月走到台前,小心翼翼地将密封盒重新合上。她贴好封条,签上名字和日期,动作庄重得如同完成某种仪式。
她抬起头,注视着他。
她没有再问。
窗外的风声轻轻拍打着玻璃。远处教学楼的灯火陆续熄灭,唯有这间实验室依然明亮。
沈如月拿起笔,在日志本最后一页写下:\"2015年4月17日,'天穹材料'完成最终验证,使命确立:守护地球,守护人类。
她合上本子,放到资料架上。
陈默站在控制台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眼镜框。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拭镜片,重新戴上。
一切各就各位。
他拿起通讯器,拨通另一个号码。
电话挂断。
他把通讯器放回桌面,转身望向实验台。
密封盒静静躺在那里,像一颗等待启程的心脏。
沈如月站在一旁,双手交叠在身前,目光始终没有移开。
陈默回头。
他微微一怔,随即笑了。
不是调侃式的笑,也不是应付的假意温和,而是真正从心底流露的释然。
她也笑了,眼角弯起温柔的弧度。
外面走廊传来脚步声,两名穿着制服的技术员推着恒温运输箱走近门口。
陈默走过去,协助他们检查设备状态。
两人一一确认。
沈如月最后凝视了一眼密封盒,然后亲手将它放进运输箱。咔嗒一声,锁扣闭合。
陈默点点头。
箱子被缓缓推出实验室,轮子碾过地面,发出细微的滚动声。
他跟到门口,目送他们走向电梯。
走廊尽头的灯光有些昏暗,运输箱上的反光条明明灭灭。
陈默没有回头。
她轻轻笑了。
电梯门开启。
技术员将箱子推进去。
陈默站在原地,没有靠近。
电梯门开始关闭。
就在缝隙即将合拢的瞬间,箱体上的指示灯忽然闪烁了一下绿光。
仿佛在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