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把手机揣回兜里时,出租车已经驶出很远。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苏雪脸上,她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他没作声,只是静静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
车子在家属院门口停下,他先下车,伸手扶了苏雪一把。她睁开眼,拎着包稳稳落地。两人并肩往楼里走,谁也没提刚才那通电话。
钥匙刚插进锁孔,楼下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抬头看见军工所的小李穿着白大褂跑来,怀里抱着文件夹,额头上全是汗珠。
陈默转动钥匙推开门,侧身让苏雪先进屋。报告都交上去了?
她点点头,从包里取出一张折叠的纸递过来:\"记者名单,还有几个可能会问的问题,我早上整理的。
他没接话,转身进了卧室。
十分钟后,他拎着公文包出门。记得吃饭。
军工所的专车已经等在楼下。小李拉开后车门,他坐进去,车子立即发动。
一路上无人说话。车子穿过城区驶向科技中心,路旁的梧桐叶在风中摇曳,阳光碎金般洒满路面。
科技中心大厅外已经围了不少人。摄像机架在三脚架上,记者们或调试设备,或低头看稿。门口拉着警戒线,保安分立两侧。
军工所代表老周迎上来,五十多岁的年纪,花白头发梳得整齐,一身深色西装熨帖得体。看见陈默,他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陈默点点头,跟着他往里走。
发布会设在二楼报告厅。前方摆着长桌,背后悬挂着巨幅投影,上面写着\"新型卫星结构材料技术说明会\"。左侧坐着几位军工所专家,右侧留着一个空位,名牌上写着\"陈默\"。
他走过去坐下,把公文包放在脚边。主持人简短介绍后,第一个举手的是个外国记者,中年模样,西装笔挺,手持话筒。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记者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个回答。是否承认,这项技术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科技强国?
这句话落下,现场静默了片刻。后排有人低头疾书,前排快门声接连响起。
第二个提问的是位金发女记者,来自北美通讯社。生,这项材料将具体应用于哪些项目?是否涉及军事用途?
她还想追问,旁边另一位记者抢过话筒:\"贵团队是否有意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目前已有三家欧洲实验室提出联合申请。
台下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陈默没有回应,只是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指尖轻轻叩了两下。
第三位记者起身,年轻些,戴着眼镜。有说法称这项技术来得太过突然,质疑是否存在外部技术输入。您对此有何回应?
台下传来几声轻笑。
提问环节持续了四十分钟。问题越来越尖锐,从资金来源到团队背景,再到未来规划。陈默对答如流,语气始终从容。
最后又是最初那个外国记者提问。他站起身,语气比之前缓和许多。
全场寂静了数秒。
老周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他身边,伸出手。
陈默也站起来,两人紧紧握手。
老周的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前排听清:\"这材料,注定要载入史册。
台下响起掌声,起初零落,随后连成一片。摄像机镜头推进,闪光灯此起彼伏。
陈默没再说话,只是微微颔首示意采访结束。但他没有立即离座,依然站在原地,双手自然垂在身侧。
老周也没离开,站在他身旁,目光扫过全场。
外国记者们陆续收起设备,有人合上笔记本,有人低声交流。最初提问的那个男人站在原地怔了片刻,才慢慢将记录本收进公文包。
后排一位女记者摘下耳机,问身旁的同事:\"他说的每句话都录下来了?
厅内灯光通明,设备运转的嗡鸣低沉持续。空调送出的微风拂过桌面,掀起文件的一角。
陈默抬手扶了扶眼镜。
镜片反光一闪,掩去了他眼底的神色。
台下最后一排,一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合上笔记本,起身向外走去。经过门口时,他回头望了一眼主席台。
陈默依旧站在那里,仿佛目空一切。
老周低头看了眼腕表,又抬头望向主席台上方的挂钟。
两点五十九分。
秒针轻颤,指向整点。
厅内的灯光忽然暗了一下。
陈默的目光移向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