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组织网络暴力、进行非法集资的“大粉头”,在凌晨时分被从家中带走。
那位被开除的前后援会会长,以及多名曾经遭受过网暴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向警方提供了实名证词。
一张复盖了娱乐、资本、黑产的犯罪网络,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其背后腐烂的内里,暴露无遗。
当晚,《华夏法制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篇措辞严厉的评论员文章,标题为《资本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玩火自焚”》。
文章点名批评了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行业乱象,并明确指出,“任何人都不能拥有法外特权”。
而此时风暴的中心,江离正待在警方安排的安全屋里。
说是安全屋,其实就是市局招待所的一个套间,窗外二十四小时有便衣站岗。
张磊也被接过来了,美其名曰“保护重要证人”。
这小子惊魂甫定,倒是一点不害怕,反而兴奋得不行,一会摸摸厚实的防弹玻璃,一会看看窗外站得笔直的便衣。
“离哥,这待遇可以啊!跟拍警匪片似的!你说我晚上点个澳洲龙虾,他们给报销不?我可是重要证人!”
江离没有回答,他刚接到陈锐的电话,得知了资金线索中断的消息。
他的脸色沉静如水,没有半分意外,也没有半分气馁。
他打开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点几下,
通过特殊协议远程,连接了自己宿舍那台经过超级魔改的计算机。
他必须搞清楚,对方不惜冒着谋杀的风险,也要掩盖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他再次潜入了安薇薇工作室的服务器。
之前的证据,虽然足以让安薇薇和她的团队万劫不复,但江离总觉得,这些还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
对方不惜冒着谋杀的风险也要灭口,一定是为了掩盖一个比偷税漏税、比网络暴力严重千百倍的秘密。
江离没有再去看那些关于网络暴力的表格,那些东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罪证,掀不起更大的风浪。
他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财务数据上。
金钱的流向,从不说谎。
任何阴谋,都需要金钱作为燃料。
他顺着那笔被他曝光的八百万元偷税漏税款项,一路逆向追踪下去。
很快,他便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那笔八百万的所谓“粉丝集资款”,根本就是个幌子,只是为了掩盖更大资金流动的烟雾弹。
它就象马戏团小丑抛出的彩球,是为了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真正的魔术,发生在无人注视的幕后。
江离绕过了十几道财务软件的防火墙,如同幽灵般潜入了安薇薇工作室背后母公司的内核帐务系统。
他发现,在过去三年里,有超过七成的所谓“粉丝应援款”、“专辑周边销售额”,总金额高达九位数,通过十几个不同行业的皮包公司账户进行了错综复杂的流转和拆分。
资金被切割成无数份,如同泥牛入海,最终却又象百川归海一般,导入了一个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名为“新启示”的文化交流基金会的账户。
这是有预谋、有组织的非法集资和大规模洗钱!
数额之大,足以让任何人把牢底坐穿。
但……
江离的眉头紧紧皱起。
仅仅是洗钱的证据,真的足以让对方狗急跳墙,不惜动用五十万买凶杀人吗?
在金融犯罪里,洗钱虽然严重,但主犯也未必会被判处极刑。
一个成熟的犯罪组织,最看重的是风险控制。谋杀案一旦败露,引起的社会震动和追查力度,远远大于一桩可以扯皮很久的洗钱案。
用一个高风险的手段,去掩盖一个相对低风险的罪行?
这不合逻辑。
对方如此疯狂,只能说明,这笔钱的背后,或者说这笔钱的“用途”,才是真正的要害。
于是,江离果断转换方向,将注意力从金钱的流向,转移到了这整个犯罪链条的源头——安薇薇那位若隐若现的“保护伞”上。
根据他之前收集的资料,安薇薇从一个普通网红,到如今的声名鹊起,背后一直有一个强大的“贵人”在扶持。
通过对过往新闻报道、项目审批流程和圈内八卦的交叉比对,一个名字浮出水面。
文化部门,副司长,赵立新。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安薇薇的势力能够如此轻易地压下官媒的报道,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方派出所的办案。
因为她的背后,站着的不是一般的资本,而是一个拥有一定职权地位、熟悉体制内运作规则的官员。
可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为什么要冒这种足以断送政治生命,甚至身家性命的风险去雇凶杀人呢?
江离调整了搜索策略,开始深挖赵立新这个人的一切。
他没有使用常规的网络搜寻引擎,而是利用自己构建的非对称加密信道,进入了几个不对公众开放的国际情报贩子的数据库。
这些地方是网络世界的灰色地带,流通着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
很快,他找到了几张赵立新近年来的海外行程照片。
其中一张,是在瑞士参加某个世界青年文化论坛时,与一名金发碧眼的白人男子的合影。
照片里的赵立新笑容谦和,姿态放得很低。
江离心中一动,将那名金发男子的面部截图,放入了一个由全球顶尖“白帽”们共享的“特殊人物”数据库中进行比对。
进度条在缓慢地移动。
十秒钟后,一个鲜红的警告框伴随着一份文档弹了出来。
【身份: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欧洲分部高级行动特工,专职负责文化渗透与舆论策反。】
江离的瞳孔骤然收缩。
一个身居高位、看似根正苗红的体制内官员,竟然与cia的高级特工有如此亲密的联系!
江离立刻交叉比对了过去五年克拉克的全球飞行记录、商业投资,以及同期目标国家发生的网络舆情异动。
一条令人脊背发凉的轨迹清淅浮现。
明面上,此人是国际知名的文化投资人,热衷于慈善和青年文化交流。
但其“文化投资”项目,总会精准地出现在某些地缘政治敏感地区。
而他前脚刚走,后脚当地就会爆发大规模的、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络抗议活动,或者出现关键性的技术、情报泄露事件。
一条线索,串联起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