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某学区房中介,我们内部有个说法叫贩卖恐惧。什么再不买就涨价了,什么这个学区明年可能要调整,大部分都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我们自己编的。不让家长怕,他们怎么会掏钱?”
“我在私立学校工作,我们的升学数据有很大水分。那些考上名校的,很多是花大价钱从公立学校挖来的尖子生,跟我们教程水平关系不大。但我们会把功劳全算在自己头上,包装成教程成果,用来忽悠下一批望子成龙的家长。”
舆论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支持江离的声音越来越多,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反对的声音也随之变得更加激烈和尖锐。
“明智教育”集团的ceo亲自下场,在官方账号发布了一个视频。
视频里,他西装革履,身后是金碧辉煌的办公室和一排排奖杯。
他对着镜头,义正辞严。
“江离先生的想法很美好,但完全脱离现实。在今天的社会,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
“我们机构培养出了多少名校生,多少社会精英,这些都是铁一般的事实,不容一个外行来抹黑。”
视频下面,评论区瞬间成了欢乐的海洋。
“哟,急了急了。”
“ceo亲自下场控评了?看来是真的戳到肺管子了。”
“翻译一下:别挡老子财路。”
“请问,你家孩子也在你们机构补课吗?敢不敢晒一下你家孩子的课程表?”
“成功案例背后有多少失败的孩子?你敢公布这个数据吗?”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舆论场变成一个巨大旋涡的时候,一个重量级人物入场了。
华夏教育学会的会长,着名教育专家陈教授,发表了一篇名为《理性看待教育焦虑,回归教育本质》的文章。
“最近网上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很热烈,这是好事。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江离同学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教育过度商业化、家长过度焦虑、孩子负担过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教育培训行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下,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立教育的不足,满足了部分家庭的差异化须求。关键是如何规范这个行业,让它真正为教育服务,而不是为资本服务。”
“我建议:第一,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第二,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从根源上减少家长的焦虑;第三,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不要只用分数一把尺子衡量孩子,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心和智慧。希望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能以理性的态度参与讨论,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
陈教授的文章四平八稳,各打五十大板,试图为这场沸腾的舆论降温。
然而,真正的转折,在两天后到来。
以一种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最惨烈的方式。
一则社会新闻,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各大新闻客户端的角落。
s州市某中学,一名初三学生从教程楼五楼跳下,当场身亡。
新闻报道很简单,只有寥寥数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疑似自杀。
起初,这则新闻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但很快,在这场全民关注教育焦虑的背景下,更多细节被媒体和网友们挖掘出来,拼凑出一个令人窒息的真相。
这名学生叫邓浩洋,今年15岁。
从小学开始,他就被安排了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周一到周五上学,周六上奥数和英语,周日上钢琴和书法。
暑假和寒假更是被各种培训班占满,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邓浩洋的成绩一直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心中的骄傲。
但就在前一周,他在一次仿真考试中成绩下滑,从年级第5名掉到了第15名。
班主任找他谈话,问他是不是最近放松了。
父母更是如临大敌,连夜给他增加了两个在线一对一补习班,一个针对弱科,一个巩固强项。
邓浩洋曾经向同学抱怨过:“我真的太累了,想要休息一下。”
但没有人当回事。在这个环境里,所有人都觉得,这点压力算什么,熬过去,考上好大学以后就轻松了。
直到他从五楼纵身跃下的那一刻,所有人才意识到,这个孩子已经承受不了了。
他用最决绝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永久的休息。
消息传出后,整个网络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刚才还在为“鸡娃”辩护的家长们,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那些批判江离“理想主义”“不懂现实”的声音,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些媒体开始深度报道邓浩洋的故事,披露了更多令人心痛的细节。
这个孩子曾经很喜欢画画,他的素描得过奖,但父母觉得画画没前途,强迫他放弃了。
他喜欢足球,是班级里的主力前锋,但父母说踢球浪费时间,还容易受伤,不允许他参加校队。
他央求了两年,想要一只小狗,但父母说养宠物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严词拒绝了他的请求。
慢慢地,这个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除了学习,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直到那一天,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当压力超过了他年轻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他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
在他的遗书里,只有一句话:
“我太累了,想要休息一下。”
这句话象一把刀,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那些之前还在激烈争论的声音,突然都消失了。
评论区里,只有一条条的蜡烛表情和默哀的话语。
“孩子,一路走好。”
“孩子,天堂没有补习班。”
“我也是一个初三学生,我承认,我也想过。谢谢你,江离老师,我觉得我还能再撑一撑,为了看到改变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