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的敲击声清脆而急促。
“但是,孩子们得到了什么?”
“疲惫、焦虑、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创造力。他们像陀螺一样在各种培训班之间旋转,做着永远做不完的卷子。”
“家长们得到了什么?”
“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亲子关系恶化。你们时刻担心孩子的成绩,时刻比较别人家的孩子,焦虑和抑郁成了家常便饭。”
“为了供孩子上各种班,父母省吃俭用,甚至借债度日。为了监督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亲子关系异化为监工与囚犯,家不再是温馨的港湾,而是另一个战场。”
“这就是所谓的为了孩子好?”
“更可悲的是,即使你投入了,也不能保证孩子就能成功。因为所有人都在这么做,所有人都在军备竞赛,最终的结果就是水涨船高,谁也没有获得真正的优势。”
“这就象一场足球比赛,所有观众都站起来看球,结果谁也没看得更清楚,反而所有人都累得半死。唯一的赢家,是那个在场边卖凳子的人。”
“那么,谁是那个卖凳子的?”
写到这里,江离停下了敲击。
他打开早已准备好的文档夹,调出几张截图。
某知名在线教育公司创始人,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孩子在瑞士森林学校里玩泥巴的照片,配文:“让孩子回归天性,才是最好的教育。”
某学科培训巨头董事长,在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从不给自己的孩子报任何补习班,认为玩耍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江离将这些截图一张张贴进文章,对比鲜明,讽刺至极。
“看见了吗?这群人一边告诉你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在线’,一边让自己的孩子在真正的起跑在线自由奔跑,享受童年。”
“他们深知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但他们不会告诉你们。因为一旦你们醒悟了,他们就赚不到钱了。”
“在我们这里,教育已经被彻底商品化了。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商品;家长不再是家长,而是消费者;学校不再是学校,而是工厂。”
“更可怕的是,这个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教育机构需要焦虑的家长,房地产商需要焦虑的家长,各种中介机构需要焦虑的家长。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来维护这种焦虑,因为焦虑就是他们的财富密码。”
“所以,当有人质疑这种模式时,他们会群起而攻之。他们会说你不懂现实,不懂竞争,不懂父母的苦心。但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这种竞争本身就是他们制造出来的。”
“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培训机构都消失了,会发生什么?孩子们会变笨吗?不会,他们只是回到了正常的成长轨道。家长们会后悔吗?也许开始会,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没有了这些焦虑,生活变得多么轻松。”
“但这种假设永远不会实现,因为有太多人靠这个产业链吃饭。他们会告诉你,这是市场经济,这是自由选择,这是为了孩子好。”
“各位家长,醒醒吧,你们不是在投资孩子的未来,你们是在为一个巨大的骗局买单。”
“我也呼吁相关部门,不要再对这种畸形的产业链视而不见。当教育变成生意,当焦虑变成商品,受害的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还有整个社会的未来。”
最后,他敲下结尾。
“致那些靠贩卖焦虑赚钱的机构:你们可以继续你们的生意,但请不要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你们为了利润,我理解,但请不要侮辱‘教育’这两个字。”
“你们赚到了钱,但失去了良心。历史会记住你们对一代人童年的摧残。”
全文完。
没有丝毫尤豫。
江离移动鼠标,点击发布!
几乎是在发布成功的瞬间。
文章下方的评论区,出现了第一条评论。
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评论区以一种肉眼可见的恐怖速度开始刷新!
“卧槽!卧槽!江神杀疯了!这是要直接掀桌子啊!”
“这……这是在向整个教培行业宣战?!”
文章发出去后,支持的声音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一个母亲的评论被顶得很高:“我儿子初二,每天做作业到十一点,周末还要上三个班。我看着他越来越瘦,黑眼圈比我都重,心疼得掉眼泪。可我不敢让他停,我怕他掉队,怕他将来恨我。江离,谢谢你,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可我……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条评论下方,是密密麻麻的回复。
“抱抱姐妹,我也是。”
“我们都被绑架了,谁都下不了车。”
“我一个月工资八千,五千都砸给孩子补课了,我自己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到底图什么啊……”
很快,一些有分量的声音开始入场。
某知名作家转发了文章:“江离的文章虽然尖锐,但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真话。我们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需要有人站出来批评。”
某知名学者紧随其后:“江离的观点值得深思。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产业创造了gdp,就忽视它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某知名媒体人更是直接表达了敬意:“佩服江离的勇气。在巨大的利益集团面前,他敢于发声,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内部人士开始爆料,将这场舆论风暴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个自称是某知名教育机构离职员工的网友,发布了一篇长文。
“我在xx教育工作了三年,江离说的都是真的。我们内部有专门的话术培训,教销售人员如何制造家长的焦虑。”
“什么‘别人家孩子都在学’,什么‘错过了就来不及了’,这些都是套路。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很有问题,故意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让家长觉得很专业。”
“说实话,很多课程根本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就是为了赚钱。我最后实在看不下去了,才辞职的。”
这条爆料迅速被顶上了热搜。
紧接着,更多的内部人士开始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