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哥,别提了。”江胜的声音充满了沮丧。
“我妈最近疯了一样给我报各种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连周末都不让我休息。”
“昨天她又给我报了个编程班,说什么不会编程的孩子没有未来。我现在每天晚上要学到11点,早上6点就得起床背单词。”
江胜越说越委屈:“最夸张的是,我们班有个同学,他妈妈给他报了十三个兴趣班!钢琴、小提琴、围棋、书法、奥数、英语、法语、跆拳道、游泳、编程、机器人、演讲、绘画!一周七天排得满满当当!”
“十三个?”江离都惊了,“他还是个孩子吗?”
“就是啊!而且他妈妈还在家长群里眩耀,说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在线,搞得其他家长都焦虑了,纷纷给自己孩子加课。”
江胜长叹一口气,那口气里满是与他年龄不符的疲惫:“哥,我真的好累。我就想好好上学,周末打打游戏,和同学出去玩玩。但是我妈说,现在不努力,以后就完了。”
江离皱起眉头:“你妈怎么突然这么着急?”
“还不是因为你!”江胜语气里充满了幽怨,“自从你火了以后,我妈就魔怔了,觉得我们家基因好,出了你这么一个天才,说什么龙生龙,凤生凤,非要把我培养成第二个江离不可。”
“我靠!”江离哭笑不得,“这锅我不背。”
“还有更离谱的!”江胜象是找到了宣泄口,继续吐槽,“我们小区有个幼儿园大班的小孩,他妈已经开始教他微积分了!美其名曰‘开发大脑潜能’。那孩子连两位数加减法都算不明白呢!”
“她还想卖掉现在的房子,去换一套一千多万的学区房,说什么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她丈夫听了差点没当场厥过去。”
江离静静听着,脑海里,一个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淅。
“阿胜,”他忽然开口,声音沉静,“你觉得,这样的教育,对吗?”
“当然不对啊!”江胜想也不想地回答,“我们是人,又不是机器,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那你敢不敢把这些话,跟你妈说?”
“我……不敢。”江胜的声音又小了下去,“她会说我不懂事,不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阿胜,你说得对,这确实不正常。”江离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安抚人心的力量,“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而不是让他们从小就承受巨大的压力。”
“可是我妈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努力没错,但过度的焦虑和内卷只会适得其反。”江离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这样吧,哥帮你一把。”
“真的?哥你要干嘛?”
“写篇文章,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太好了!”江胜瞬间又活了过来,“哥你一定要写得狠一点,让我妈好好看看,让她别再给我报班了!”
挂了电话,江离在房间里踱步,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
是了,还有什么比批判“鸡娃”文化更容易得罪人的呢?
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那些靠贩卖焦虑赚得盆满钵满的教育培训机构,那些炒作天价学区房的中介,还有那些以“精英教育”为噱头的私立学校……
这背后,可是一条庞大到令人咋舌的利益链。
而且,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被正视的社会问题。
江离打开计算机,开始搜集资料。
从幼儿园的“超前教育”,到小学生的“证书竞赛”;从一平米几十万的天价学区房,到各种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的营销套路……
他越看,越觉得荒诞。
有个新闻更是离谱:某幼儿园居然开设了“微积分启蒙班”,声称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数学天才”。
收费标准是每节课500元,一期课程下来要两万多。
更夸张的是,新闻配图里,报名处居然排起了长队。
江离打开文档,开始构思文章。
文章的开头,他直接用上了堂弟江胜口中那个让人心酸的例子,只是隐去了具体身份。
“前几天,我听一个还在上学的朋友说,他每天的课程安排比大部分996的成年人还要满。
英语、数学、钢琴、舞蹈、绘画、编程……一个初中生,周末要赶十三个兴趣班的场。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奇观:孩子们被剥夺了童年,家长们被焦虑绑架,教育被异化成了一场军备竞赛。”
接下来,江离开始分析这种现象的根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均。
当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时,家长们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获得竞争优势。
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场零和博弈。
但问题是,这种竞争是无底线的。今天你的孩子学十个兴趣班,明天别人家的孩子就学十五个;今天你从胎教开始卷,明天别人就从备孕开始规划。
这种竞争的结果是什么?不是培养出了更优秀的孩子,而是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焦虑的家长和痛苦的孩子。”
“我见过幼儿园就开始学微积分的孩子,见过小学就考了十几本证书的‘神童’,更见过为了一套学区房倾家荡产的家庭。
这些现象看似是对教育的重视,实际上是对教育的误解和扭曲。”
“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问孩子一句:你快乐吗?
各位呕心沥血的家长,你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你们知道他们的兴趣和天赋在哪里吗?
还是说,你们只是在用一种看似负责任的方式,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幼儿园学微积分,小学考十几本证书,这些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有意义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仪式感?”
江离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话锋陡然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