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悠远空灵的箜篌声响起,江离饰演的李贺从沉郁转为痴迷,那种“见神”的状态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随着琴音的起承转合,他仿佛看到了昆山玉碎,看到了凤凰啼鸣,看到了芙蓉泣露,看到了香兰欢笑。
他一句句吟诵出那些瑰丽奇绝的诗句。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江离吟诵时的神情,那种物我两忘的通神状态,让所有观众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诗词的魅力。
那不是文本的堆砌,那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
弹幕再次掀起高潮:
“以前背这首诗只觉得辞藻华丽,现在我才明白什么叫‘石破天惊’!”
“这诗念得太美了,我都想去背李贺的诗了。”
“江离的台词功底太深厚了,每个字都有韵味!”
“江离不仅会唱歌会演戏,连古诗都念得这么好听。他到底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而是用心去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
节目最后,江离接受采访的片段播出。
当他谈到对李贺的理解,谈到那首《贺新郎·读史》时:
“……它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千百年来所有不甘被命运摆布的人。”
“……都是同一种精神——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一种对既定秩序和不公命运的发问与挑战。”
“……个体的挣扎,对不公的反抗,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贯穿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
一条弹幕精准地飘过:“江离平时批评那些不公和乱象,原来根子在这里,他骨子里就是个敢于抗争的人。”
特别是江离吟诵《李凭箜篌引》的片段,不到一小时就被剪辑成各种版本在网上流传。
无数条评论和帖子涌现出来。
“看完节目,我去买了李贺的诗集,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诗人。”
“我女儿平时不爱学古诗,但看完这期节目后,主动要求我教她背李贺的诗。”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这期节目比任何教程视频都有用,已经下载,准备在课堂上放给学生们看。”
讨论的热度很快蔓延至学术界。
京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发微博称:“江离对李贺的演绎,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后的灵魂共振。他演出了李贺的‘鬼气’,更演出了那份‘鬼气’之下,对生命最炽热的眷恋。”
几乎同时,清北大学的文学教授也转发评论:“很好的文化普及。节目组考据用心,演员表演传神。尤其江离,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贺,而不是教科书上那个被符号化的诗人。”
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立刻截图:“好家伙,京华清北掐了这么多年,头一次意见这么统一,竟然是为了一个男人?”
这条评论瞬间被顶上热评,下面画风彻底歪掉。
“震惊!华夏最高学府为一男子深夜合体,这背后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江离:坐下,常规操作,都别激动。”
各种分析江离演技的长文,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
“从细节看江离的演技:李贺这个角色的层次感”
“破壁与共鸣:江离的表演如何完成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表达”
节目播出结束后,收视率创下了央视文化类节目的新高。
节目播出后的第三天,江离接到了央视《中华诗词大会》节目组的电话。
“您好,请问是江离老师吗?我是央视《中华诗词大会》的制片人,李晨阳。”
《中华诗词大会》。
这个名字江离当然不陌生。
作为央视的王牌文化节目,它的影响力复盖全国,每一季的播出,都能在国内掀起一阵古典诗词的热潮。
“江离老师,我们之所以冒昧打扰,是想正式邀请您,担任我们下一期节目的点评嘉宾。”
李晨阳没有兜圈子,直接说明了来意。
“首先,您在《千古人物》中展现出的文学素养,让我们整个节目组都印象深刻。其次,您的粉丝群体年轻化程度高,我们相信,您的添加能够带动更多年轻观众关注传统文化。”
“说实话,您最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李晨阳的声音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我们希望节目能有一些新的声音。传统的学者专家当然权威,但有时候会显得过于严肃。您的添加,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江离想了想,这段时间,他自己对古诗词的兴趣也正浓厚,便应了下来:“好,我可以试试。”
第二天,江离发现自己又上热搜了。
评论区里一片欢呼:
“诗词大会要变有趣了,江离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角度。”
“江离添加诗词大会,这个组合绝了!央视爸爸太懂了!”
“终于有个能让年轻人产生共鸣的嘉宾了,期待值拉满!”
然而,欢呼声中,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这是不是有点跨界过头了?诗词大会应该请真正的学者专家,不是网红明星。”
“江离演李贺演得好,我承认。但这不代表他有资格去点评别人,他自己上去当个选手还差不多。”
“诗词大会越来越娱乐化了,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权威性?”
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知名古典文学教授。
他发表了一篇长文,言辞犀利。
“《中华诗词大会》作为央视的文化品牌节目,应该坚持学术性和权威性。邀请一个二十出头的在校学生、一个所谓的网红明星担任点评嘉宾,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诗词鉴赏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的研究积累,绝非靠一点小聪明和廉价的共情就能胜任。此举无疑是饮鸩止渴,为了短期流量,砸掉的是节目的金字招牌。”
“希望节目组能够悬崖勒马,珍视自己的羽毛。”
这篇文章迅速被大量转发,将争议推向了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