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娘的……活下来了。”
“活下来了……”
副驾驶喃喃重复,眼神里还残留着刚才那生死一线的惊悸。
“哈哈,其实我之前经常飞ald区。”
“怪不得你敢盲降。”
高健挣扎着起身,将撞得有些迷糊的第三驾驶员从地上拉了起来。
他在确认对方身体没有什么大碍之后,松了口气。
机舱后部,刺耳的警报声和闪铄的红光中,一片狼借。
但得益于内核货仓那变态级别的加固结构和冲击防护系统,机组人员都只是被颠得七荤八素,并无大碍。
“另一架怎么样了?”
“不知道,通讯系统好象摔坏了,我调试一下。”
副驾驶正说着,门后忽然传来一声闷响。
高健神情一凛,正想找找有什么能充当防卫的武器时,门后又传来如同洪钟的声音:
“都还活着吗?活着就吭一声!”
原本严阵以待的副驾驶也松了口气,往后靠在了座椅上。
“这次行动队的带队队长,苏之山。”
“呼,看来另一架也没事。”
咔嚓。
驾驶舱的门有些变形,门外的苏之山花了点力气才将舱门打开。
“赶紧穿上,外面的热能信标已经关闭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几套御寒作战服给扔了过去。
“你们谁驾驶?”
高健接过就赶紧套上,问道:
“怎么觉得你们迫降很顺利,明明我们先下来,反而是你们更快行动。”
“你们下来把云雾冲散了,我们看到了跑道。”
“呼,还好第一个迫降的是我。”
高健小小地骄傲了一下,引来了副驾驶的白眼。
呼——
一股夹杂着冰晶的寒风瞬间倒灌而入,让舱内所有人打了个激灵。
有人进来了。
“苏队,主要物资没问题,但设备……”
苏之山没有半句废话,带着两名队员冲向货仓。
他用战术手电扫视一圈,只见机舱内部的加固结构已经扭曲,几根支撑梁断裂。
显然这些加固结构顶住了冲击。
得益于此,大部分物资箱都牢牢固定在原位,保存完好。
但那几辆被寄予厚望的雪地突击车,却在剧烈的颠簸中相互碰撞,变了形,履带断裂,车身扭曲,显然是报废了。
“队长,这下麻烦了。”
一名队员皱眉道,
“这里距离阿里观测站直线距离都有四十五公里。”
四十五公里,在平原地区,有车半小时。
但在这种极寒的高原冰封地带,没有合适的代步车,每一步都将是挑战。
“苏队,联系上指挥中心了。”
“接通。”
江月城危机应对中心。
听着听着苏之山的汇报,环形指挥岛上紧绷的气氛稍稍放松。
在确定情况之后,智囊团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预案:
“我们已经沿途发射了便携式热能信标,你们带着上路。”
“收到!”
“既然已经顺利降落,就不要操之过急。”
陈怀山最后叮嘱了一句,换来的是苏之山铿锵有力的回应:
“保证完成任务!”
通信关闭。
“队伍预计十个小时抵达观测站基地,这还是天气较好的前提下。”
“足够了。”
林镇国此时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但还没等他缓过劲来,一旁的国际通信频道就亮起了刺眼的红灯。
“主任,毛熊国最高军事热线。”
“接进来。”
屏幕上,出现了一位面容严肃的毛熊国将军,背景是他们的地下指挥中心。
“陈首长,我们监测到你们向北部和西部地区发射了数十枚导弹,随后那些局域出现了剧烈的能量反应,与之前的‘冰山事件’高度相似。”
对方开门见山,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质问:
“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陈怀山示意将一些有关极寒打击的猜想资料发了过去,
“我们在做尝试,尝试证明这场极寒并非天灾。”
屏幕那头的将军瞳孔微缩,显然被这个信息震住了。
他沉默着,那边似乎在进行着快速的内部沟通。
通信还未切断,美利坚的通信请求又跳了出来。
这一次,对方的态度不再是之前的傲慢,而是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和焦虑。
“李顾问呢,我请求和李顾问通话!”
屏幕上,是哈里森那张憔瘁的脸。
“怎么了?”
李谨靠了过去,
“不要告诉我你们又要指控东煌搞超级武器。”
“怎么会呢。”
哈里森脸上泛起笑容,随即一肃,说道:
“东煌已经证明了这场灾难的性质,只要局域温度上升到零度以上,就会迎来极寒打击。”
“这几乎已经证实了一件事。”
他顿了顿,发现江月城这边没人附和自己,便有些尴尬地咳了咳,
“那就是这绝对不是一次自然灾害!”
“少说废话,哈里森顾问。”
李谨面无表情,耐心已经快耗尽了。
“我们没有时间还陪你玩这种游戏。”
“李顾问真是直率。”
哈里森也不饶那些弯弯道道了,试探道:
“我想说的是,贵方的热能信标能否卖一批给我们?”
“我们也希望为探寻真相出一份力,为拯救人类、拯救蓝星出一份力。”
高效的能量释放技术美利坚并非没有,他们要的是整一个热能信标所蕴含的工业体系。
那才是惊人的宝藏。
“卖?”
陈怀山象是听到了什么笑话,摇了摇头,
“抱歉,我们自己都不够用。”
“不过,看在‘人类命运’的份上,我可以把我们刚刚的‘尝试’和部分推测,与贵方共享。”
他顿了顿,补充道:
“当然,只是推测,信不信,由你们自己判断。”
通信切断,哈里森看着屏幕上东煌发来的那份被处理过的简报,气得差点把桌子掀了。
但看着简报里关于“诱饵”和“欺骗性伪装”的推测,他又感到一阵脊背发凉。
这帮东煌人,不仅狠,还他娘的精得象鬼!
……
ald区,石河镇以南,海拔5100米。
一支二十人的小队,正顶着风雪,艰难跋涉。
风刮在脸上,像无数把小刀子,能见度不足五十米。
苏之山领着几人走在最前面,每隔一段距离,他就会回头看一眼。
身后的橙色暖光一闪一闪,象是在回应他。
那是被安置在车上的便携式热能信标,能够小范围的供热,但也仅仅只是将温度提升至零下四十度左右。
这已经是极限。
队伍就在这一个个移动的“温暖孤岛”中,交替前进。
十个小时的高原跋涉,对于这些精锐战士来说,不仅是体能的考验,更是意志的磨练。
当那座如同钢铁巨兽般盘踞在远方的阿里观测站轮廓,终于在风雪中变得清淅时,所有人都感到一阵精神上的振奋。
它静静地矗立在冰原之上,象一座宏伟的、属于人类文明的丰碑。
苏之山停下脚步,对着通信器,用嘶哑却依旧沉稳的声音报告:
“指挥中心,‘回响’小队已抵达目标局域。”
他看着眼前那扇被冰霜复盖的厚重合金大门,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
“请指示。”
啪滋——
“任务正式开始。”